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6856发布日期:2019-06-11 21:49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利用栽植爪从载置于载苗台的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的秧苗栽植装置的插秧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于向田地的秧苗栽植作业的插秧机中,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装配有具有载苗台以及带栽植爪的移植机构的秧苗栽植装置。作为秧苗栽植装置的移植机构,通常为1个旋转箱具有2个栽植爪的类型。这种情况下,如果旋转箱旋转1周,则2个栽植爪分别相对于旋转箱而朝相反方向旋转1周。即,各栽植爪形成为一边绕旋转箱的旋转轴心进行公转、一边进行自转的构造。

秧苗栽植作业中,一边以规定间隔间歇地对载置有育苗垫的载苗台进行横向输送,一边使朝向载苗台的栽植爪绕旋转箱的轴心进行公转且进行自转,由此,使得栽植爪在载苗台与田地地面之间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从育苗垫1株1株地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

对于利用插秧机的秧苗栽植作业中所使用的育苗垫而言,在内径尺寸为约580mm(长)×约280mm(宽)×约30mm(高)的矩形的育苗箱内铺满的苗床土壤上播撒稻种,并在覆土后的状态下使稻种发芽而进行育苗,由此使得育苗垫形成为垫状。作为育苗垫的种类,除了对于1个育苗箱而播撒100g~130g左右的稻种的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以外,还已知对于1个育苗箱的稻种播撒量例如为200g~300g左右的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与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相比,秧苗更密集地生长。在使用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时,为了使栽植爪从育苗垫耙拢的每1株秧苗的数量适当,与使用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时相比,减小栽植爪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由此,能够减少每单位面积的插秧作业所需的育苗垫的数量而提高经济性。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437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使用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时,为了减小栽植爪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而使用宽度比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的宽度小的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另外,对于在配置于载苗台的下方的秧苗取出板的秧苗取出口具有供栽植爪通过的开口槽的取出口盖,也与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相应地使用具有宽度较小的开口槽的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此处,关于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的栽植爪宽度以及取出口盖的开口槽宽度,以相同的比率而仅仅减小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宽度以及开口槽宽度,因此,存在因秧苗将栽植爪与开口槽之间的间隙填满等而无法实现对秧苗的适当的耙拢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技术课题在于,适当地设定从取出口盖的开口槽通过时的栽植爪与开口槽之间的间隙。

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插秧机具备利用栽植爪从载置于载苗台的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的秧苗栽植装置,该栽植爪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爪箱,所述插秧机中,在配置于所述载苗台的下方的秧苗取出板的秧苗取出口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具有供所述栽植爪通过的开口槽的取出口盖,能够将所述栽植爪和所述取出口盖的组合更换为: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和开口槽宽度δwa的取出口盖的组合、或者具有大于所述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宽度wb的栽植爪和具有大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a的开口槽宽度δwb的取出口盖的组合,所述栽植爪宽度wa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a的差值亦即间隙δwa-wa,大于所述栽植爪宽度wb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b的差值亦即间隙δwb-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

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可以形成为,所述间隙δwa-wa大于所述间隙δwb-wb。不过,所述间隙δwa-wa可以与所述间隙δwb-wb相同,也可以小于所述间隙δwb-wb。

发明效果

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具备利用栽植爪从载置于载苗台的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的秧苗栽植装置,该栽植爪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爪箱,所述插秧机中,在配置于所述载苗台的下方的秧苗取出板的秧苗取出口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具有供所述栽植爪通过的开口槽的取出口盖,能够将所述栽植爪和所述取出口盖的组合更换为: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和开口槽宽度δwa的取出口盖的组合、或者具有大于所述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宽度wb的栽植爪和具有大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a的开口槽宽度δwb的取出口盖的组合,所述栽植爪宽度wa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a的差值亦即间隙δwa-wa,大于所述栽植爪宽度wb与所述开口槽宽度δwb的差值亦即间隙δwb-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因此,与将宽度较宽的爪及盖的组合的栽植爪宽度wb以及开口槽宽度δwb以相同的缩小比率缩小而设定宽度较窄的爪及盖的组合的栽植爪宽度wa及开口槽宽度δwa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栽植爪与开口槽之间的间隙δwa-wa变大,能够防止秧苗将该间隙塞满。并且,如果使用宽度较窄的爪及盖的组合,则不仅构成为能够使栽植爪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减小,还能够适当地从育苗垫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本申请发明的插秧机中,如果使得所述间隙δwa-wa大于所述间隙δwb-wb,则在使用宽度较窄的爪及盖的组合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秧苗将栽植爪与开口槽之间的间隙塞满,不仅能够使栽植爪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减小,还能够更适当地从育苗垫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后车轴箱的位置关系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后车轴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省略了操纵方向盘的驾驶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6是乘用型插秧机的驱动系统图。

图7是乘用型插秧机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秧苗栽植装置的左视图。

图9是秧苗栽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秧苗栽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对栽植深度调节轴以及取苗调节轴周围的状况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对秧苗纵向取出量调节进行说明的左视剖视图。

图13是秧苗取出口周围的俯视图。

图14是移植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移植机构的左视图。

图16是示出栽植爪引导构造的后视图。

图17是栽植爪引导构造的分离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取出口盖以及栽植爪引导件的图,图18(a)示出了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图18(b)示出了标准型育苗用的取出口盖。

图19是示出栽植爪以及挤出片的拆装构造的分离立体图。

图20是栽植爪、挤出片以及推杆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左视图,图20(a)示出了用于高密度育苗的情况,图20(b)示出了用于标准型育苗的情况。

图21是示出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的图,图21(a)是俯视图,图21(b)是左视剖视图,图21(c)是主视图,图21(d)是仰视图。

图22是示出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的图,图22(a)是俯视图,图22(b)是左视剖视图,图22(c)是主视图,图22(d)是仰视图。

图23是将栽植爪的爪部带爪的根部放大示出的俯视图,图23(a)示出了用于高密度育苗的情况,图23(b)示出了用于标准型育苗的情况。

图24是示出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以及栽植爪周围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标准型育苗用的取出口盖以及栽植爪周围的状况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应用于8垄栽植模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以下,简称为插秧机1)时的附图,对使得本申请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2的前进方向时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插秧机1的概况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具备行驶机体2,该行驶机体2被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以及同样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有发动机5。构成为:将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向后方的变速箱6传递而对前车轮3及后车轮4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2进行前进、后退行驶。使前车轴箱7向变速箱6的左右侧方突出,在从前车轴箱7朝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前车轴36以能够转向的方式安装有前车轮3。使筒状框架8向变速箱6的后方突出,在筒状框架8的后端侧固定设置有后车轴箱9,在从后车轴箱9朝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后车轴37安装有后车轮4。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及中央部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操作者搭乘用的作业踏板(车体盖)10。在作业踏板10的前部的上方配置有前机盖11,在前机盖11的内部设置有发动机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的、前机盖11的后部侧方配置有脚踏操作用的行驶变速踏板12。虽然省略了详细内容,不过,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构成为:通过与对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踩踏量相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而对从变速箱6的液压无级变速机40输出的变速动力进行调节。

另外,在位于前机盖11的后部上表面侧的驾驶操作部13设置有操纵方向盘14、行驶主变速杆15以及作为升降操作件的作业杆16(参照图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的、前机盖11的后方借助座椅框架17而配置有操纵座席18。此外,在前机盖11的左右侧方,隔着作业踏板10而设置有左右的备用载苗台24。

在行驶机体2的后端部立起设置有连杆框架19。在连杆框架19借助由下连杆20及上连杆21构成的升降连杆机构22而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连结有8垄栽植用的秧苗栽植装置23。这种情况下,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前表面侧借助滚动支点轴(省略图示)而设置有挂接托架38。通过将挂接托架38与升降连杆机构22的后部侧连结而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行驶机体2的后方。在筒状框架8的上表面后部,将液压式的升降缸39(升降控制机构)的缸基端侧支承为能够上下转动。升降缸39的杆前端侧与下连杆20连结。通过升降缸39的伸缩运动而使得升降连杆机构22上下转动,其结果,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升降移动。此外,秧苗栽植装置23构成为:能够绕着上述滚动支点轴转动而对左右方向上的倾斜姿势进行变更。

操作者从位于作业踏板10的侧方的乘降踏板25搭乘于作业踏板10上,一边通过驾驶操作而在田地内移动、一边对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驱动而执行向田地栽植秧苗的秧苗栽植作业(插秧作业)。此外,在秧苗栽植作业中,操作者随时向秧苗栽植装置23补给备用载苗台24上的育苗垫。

如图1及图2所示,秧苗栽植装置23具备:栽植输入箱26,其对自发动机5开始经由变速箱6的动力进行传递;8垄用4组(2垄为1组)栽植传动箱27,它们与栽植输入箱26连结;秧苗栽植机构28,其设置于各栽植传动箱27的后端侧;8垄栽植用的载苗台29;以及稻田地面平整用的浮子(float)32,其配置于各栽植传动箱27的下表面侧。在秧苗栽植机构28设置有栽植传动箱27,该栽植传动箱27具有对应于每一垄的两个栽植爪30。对于栽植传动箱27而配置对应于2垄的栽植传动箱27。栽植传动箱27的输出轴旋转1周而由两个栽植爪30分别割取并夹持一株株秧苗,并将秧苗栽植于利用浮子32平整后的稻田地面。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前表面侧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对田地地面进行平整的(整地的)整地转动件85。如图20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23设置有向载置于载苗台29的育苗垫撒布箱施用剂的箱施用剂撒布机(药剂撒布机)400。

下文中对详细内容进行说明,但是,自发动机5开始经由变速箱6的动力不仅向前车轮3及后车轮4传递,还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栽植输入箱26传递。这种情况下,从变速箱6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动力暂且向在后车轴箱9的右侧上部设置的株间变速箱75传递,并从株间变速箱75向栽植输入箱26进行动力传递。利用该传递来的动力而对各秧苗栽植机构28、载苗台29进行驱动。在株间变速箱75内置有将栽植的秧苗的株间距切换为例如稀疏栽植、标准栽植或密集栽植等的株间变速机构76、以及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进行动力传递或将该动力传递断开的栽植离合器77(参照图6)。

此外,在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外侧具备划线标志机(linemarker)33。划线标志机33具有:划线用的标志机轮体34;以及标志机臂35,其将标志机轮体34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各标志机臂35的基端侧以能够左右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外侧。划线标志机33构成为:能够转动,且基于对处于驾驶操作部13的作业杆16的操作而形成为与稻田地面接触而形成作为下道工序中的基准的轨迹的作业姿势、和使得标志机轮体34上升而与稻田地面分离的非作业姿势。

如图3及图4所示,行驶机体2具备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机体框架50。各机体框架50分割为前部框架51和后部框架52这两部分。前部框架51的后端部和后部框架52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左右横长的中间连结框架53。左右一对前部框架51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前框架54。左右一对后部框架52的后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框架55。前框架54、左右两前部框架51以及中间连结框架53构成为俯视时的方形框状。同样地,中间连结框架53、左右两后部框架52以及后框架55也构成为俯视时的方形框状。

如图4所示,左右两前部框架51的靠前部位由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连结。形成为:以该各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的位置低于左右两前部框架51的位置的方式弯曲为u字形的形状。各基础框架56的左右端部焊接固定于对应的前部框架51。借助近似平板状的发动机台57及多个防振橡胶(省略图示)而将发动机5搭载并防振支承于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后侧的基础框架56借助后中继托架60而与变速箱6的前部连结。

由图4可知:左右两前部框架51的靠后部位与向变速箱6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前车轴箱7连结。侧视时朝向后斜下方延伸的u字状框架61的左右两端部焊接固定于中间连结框架53的中央侧。u字状框架61的中间部与将变速箱6和后车轴箱9连结的筒状框架8的中途部连结(参照图3及图4)。左右两个纵框架62的上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框架55的中间部。左右横长的后车轴支承框架63的中间部焊接固定于左右两个纵框架62的下端侧。后车轴支承框架63的左右两端部与后车轴箱9连结。此外,在朝向外侧突出设置于左侧的前部框架51的踏板支承台64的下方配置有使得发动机5的排气声减弱的消声器65。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配置于发动机5的后方的变速箱6的前部设置有动力转向单元66。虽然省略了详细内容,不过,在立起设置于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上表面的方向盘柱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有方向盘轴。在方向盘轴的上端侧固定有操纵方向盘14。在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下表面侧,转向输出轴(省略图示)朝向下方突出。在该转向输出轴分别连结有对左右的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纵的转向杆68(参照图4)。

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5以输出轴70(曲轴)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而配置在前后两个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上。发动机5及发动机台57的左右宽度小于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之间的内侧尺寸,发动机5的下部侧及发动机台57以配置在前后两基础框架56的中间部上的状态比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更向下侧露出。这种情况下,发动机5的输出轴70(轴线)处于侧视时与左右两个前部框架51重叠的位置。在发动机5的左右一侧面(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面)配置有与发动机5的排气系统连通的排气管69。排气管69的基端侧与发动机5的各气缸连接,排气管69的前端侧与消声器65的排气入口侧连接。

图5示出的驾驶操作部13中,行驶主变速杆15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一侧(实施方式中位于左侧)。构成为:沿着形成于驾驶操作部13的导槽83对行驶主变速杆15进行操作,由此,将插秧机1的行驶模式切换为前进、中立、后退、秧苗添加以及移动的各模式。作业杆16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另一侧(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作业杆16独立地承担如下多种操作且构成为能够沿十字方向进行操作:秧苗栽植装置23的升降操作、栽植离合器77的接合或断开操作以及左右划线标志机33的选择操作。

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作业杆16进行一次前倾操作,则秧苗栽植装置23下降,如果再进行一次前倾操作,则栽植离合器77进行接合动作(形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反之,如果对作业杆16进行一次后倾操作,则栽植离合器77进行断开动作(形成为动力切断状态),如果再进行一次后倾操作,则秧苗栽植装置23上升。在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的升降动作停止的情况下,向相反方向对作业杆16进行倾转操作。例如,在中途使秧苗栽植装置23的下降移动停止的情况下,只要对作业杆16进行后倾操作即可。如果对作业杆16向左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左侧的划线标志机33形成为作业姿势,如果再向左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左侧的划线标志机33恢复为非作业姿势。如果对作业杆16向右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右侧的划线标志机33形成为作业姿势,如果再向右进行一次倾转操作,则右侧的划线标志机33恢复为非作业姿势。

接下来,参照图6,对插秧机1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发动机5的输出轴70从发动机5的左右两侧面朝向外侧突出。在输出轴70的、从发动机5左侧面突出的突端部设置有发动机输出带轮72,在从变速箱6向左外侧突出的变速输入轴71设置有变速输入带轮73,在两个带轮72、73卷绕有传递带。借助两个带轮72、73以及传递带而将动力从发动机5向变速箱6传递。

在变速箱6内具备如下部件等:液压无级变速机40,其包括液压泵40a及液压马达40b;行星齿轮装置41;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其将经由液压无级变速机40以及行星齿轮装置41的变速动力分多级变速;主离合器43,其从行星齿轮装置41朝向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传递动力或切断该动力的传递;以及行驶制动器44,其对来自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进行制动。利用来自变速输入轴71的动力使液压泵40a进行驱动,由此将工作油从液压泵40a向液压马达40b供给而从液压马达40b将变速动力输出。液压马达40b的变速动力经由行星齿轮装置41以及主离合器43而向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传递。然后,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向前后车轮3、4和秧苗栽植装置23这两个方向分流而进行动力传递。

朝向前后车轮3、4的分流动力的一部分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差动齿轮机构45而向前车轴箱7的前车轴36传递,由此对左右前车轮3进行旋转驱动。朝向前后车轮3、4的分流动力的剩余部分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万向节轴46、后车轴箱9内的后驱动轴47、左右一对摩擦离合器48以及齿轮式减速机构49而向后车轴箱9的后车轴37传递,由此对左右后车轮4进行旋转驱动。在使行驶制动器44工作的情况下,由于来自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消失,所以对前后车轮3、4一同进行制动。另外,在使插秧机1转弯的情况下,使后车轴箱9内的转弯内侧的摩擦离合器48进行断开动作,由此使得转弯内侧的后车轮4自由旋转,通过动力传递的转弯外侧的后车轮4的旋转驱动而进行转弯。

在后车轴箱9内具备转动件驱动单元86,该转动件驱动单元86具有用于对整地转动件85传递动力或将该动力的传递断开的整地转动件离合器。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向万向节轴46传递的动力还向转动件驱动单元86分流传递,将动力从转动件驱动单元86经由万向节轴87而向整地转动件85传递。通过整地转动件85的旋转驱动而对田地地面进行平整。

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的分流动力经由带万向节轴的pto传动轴机构74而向株间变速箱75传递。在株间变速箱75内具备:株间变速机构76,其针对栽植的秧苗的株间距例如切换为稀疏栽植、标准栽植或密集栽植等;以及栽植离合器77,其朝向秧苗栽植装置23传递动力或将该动力的传递断开。传递至株间变速箱75的动力经由株间变速机构76、栽植离合器77以及万向节轴78而向栽植输入箱26传递。

在栽植输入箱26内具备:载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其使载苗台29进行横向输送移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其对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进行纵向输送;以及栽植输出轴81,其将动力从栽植输入箱26向各栽植传动箱27传递。利用传递至栽植输入箱26的动力而对载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及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进行驱动,使载苗台29连续且往复地进行横向输送移动,在载苗台29到达往复移动端(往复移动的折返点)时,间歇地对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进行纵向输送。从栽植输入箱26开始经由栽植输出轴81的动力向各栽植传动箱27传递,由此对各栽植传动箱27的栽植传动箱27以及栽植爪30进行旋转驱动。此外,在设置施肥装置的情况下,将动力从株间变速箱75向施肥装置传递。

在栽植输入箱26内部,左右较长的中间轴211和载苗台驱动轴212配置成平行状。传递至栽植输入箱26的动力经由中间轴211及载苗台驱动轴212而向横向输送机构79及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传递。在载苗台驱动轴212固定有多个横向输送调节从动齿轮214,另一方面,在中间轴211松动嵌合有与横向输送调节从动齿轮214对应的横向输送调节驱动齿轮213。借助能够利用设置于栽植输入箱26的滑动杆(省略图示)进行滑动操作的滑动键215而从中间轴211选择性地仅向多个横向输送调节驱动齿轮213中的任意1个齿轮传递动力,由此使得载苗台驱动轴212旋转。

横向输送调节齿轮213、214的各组的齿数比率各不相同,如果改变横向输送调节齿轮213、214的组合,则载苗台驱动轴212的旋转比率发生变化。其结果,载苗台29的横向输送间距发生变化,从而育苗垫的秧苗的耙拢量发生变化。实施方式中,横向输送调节齿轮213、214的组合有4种,横向输送次数设定为18次、20次、26次以及30次中的任意次数。此处,横向输送次数是指:在将载苗台29横向输送至左右任意一个移动端的期间,对应于1垄的2个栽植爪30从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的次数。横向输送次数与30次对应的横向输送调节齿轮213、214的组合被应用于使用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的情形。

接下来,参照图7,对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构造进行说明。在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具备:液压泵40a和液压马达40b,它们是液压无级变速机40的构成要素;供料泵91;以及作业泵92。液压泵40a、供料泵91以及作业泵92利用发动机5的动力而进行驱动。液压泵40a和液压马达40b借助闭环油路93而与各自的吸入侧及排出侧连接。供料泵91与闭环油路93连接。构成为:通过与对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踩踏量相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对液压泵40a的斜板角度进行调节而使液压马达40b进行正转或反转驱动。

作业泵91与辅助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的动力转向单元66连接。动力转向单元66具备转向液压切换阀94以及转向液压马达95。通过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而使转向液压切换阀94进行切换动作,由此使转向液压马达95进行驱动而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进行辅助。其结果,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而简单地对左右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纵。

动力转向单元66与流量分配器96连接。流量分配器96分支为第一油路97和第二油路98。第一油路97与向升降缸39供给工作油的升降切换阀99连接。升降切换阀99是如下4端口2位置切换型的机械式切换阀:能够切换至向升降缸39供给工作油的供给位置99a、以及从升降缸39排出工作油的排出位置99b这两个位置。通过对作业杆16的操作而使升降切换阀99进行切换动作,由此使得升降缸39进行伸缩运动,从而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借助升降连杆机构22而进行升降移动。此外,流量分配器96、升降切换阀99收纳于在变速箱6后部所设置的阀单元89内。

在从升降切换阀99至升降缸39的汽缸油路100中设置有电磁开闭阀101。电磁开闭阀101是如下电磁控制阀:能够切换至相对于升降缸39而供给或排出工作油的打开位置101a、以及使得相对于升降缸39的工作油的供给或排出停止的关闭位置101b这两个位置。因此,如果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使电磁开闭阀101处于打开位置101a,则升降缸39能够伸缩运动,秧苗栽植装置23能够进行升降移动。如果不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是利用复位弹簧103使电磁开闭阀101处于关闭位置101b,则升降缸39保持为不能进行伸缩运动,从而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在任意的高度位置处停止升降。

此外,在汽缸油路100中的、电磁开闭阀101与升降缸39之间借助储液器油路104而连接有储液器105。在升降缸39内的工作液压急剧变动时,利用储液器105将工作液压的变动吸收,并通过升降切换阀99与电磁开闭阀101的组合而使升降缸39顺畅地进行伸缩运动,由此使得秧苗栽植装置23轻快地进行升降移动。

流量分配器96的第二油路98与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左右倾斜姿势进行控制的滚动控制单元106连接。在滚动控制单元106内置有向滚动缸108供给工作油的电磁控制阀107。通过电磁控制阀107的切换动作而使一体地设置于滚动控制单元106的滚动缸108进行动作,其结果,秧苗栽植装置23被保持为水平姿势。此外,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还具备:溢流阀、流量调整阀、单向阀、油过滤器等。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1,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结构进行说明。秧苗栽植装置23具备将8垄用4组的栽植传动箱27的前端间连结的栽植框架111。栽植框架11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栽植框架111的中央部安装有栽植输入箱26。栽植输入箱26使得进行载苗台29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向输送的载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的横向输送轴、进行载苗台29上的秧苗的纵向输送的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的纵向输送驱动轴80a、以及秧苗栽植机构28的栽植输出轴81旋转。

在栽植传动箱27的前端部下侧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有栽植深度调节轴121。借助栽植深度调节连杆114a、114b而将在各浮子32a、32b后端部上表面所配置的托架113a、113b与栽植深度调节轴121连结。另外,进行基准栽植深度的调节的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栽植深度调节轴121。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利用栽植深度调节致动器机构171而以栽植深度调节轴121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由此对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对栽植深度调节部件122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托架113a、113b的高度位置、以及浮子32a、32b(被调节体)借助栽植深度调节轴121及栽植深度调节连杆114a、114b而配置于期望的栽植深度设定高度。升降传感器机构311的传感臂安装于中央浮子32a的前端部。升降传感器机构311对浮子倾斜角度(栽植深度)的变化进行检测。在中央浮子32a的上方配置有在栽植框架111的前表面所安装的表面检测传感器机构331。表面检测传感器机构331对田地的表面位置的变化进行检测。在侧浮子32b的前端部安装有对侧浮子32b前端部的上下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浮子通用机构116。

接下来,对滚动控制装置109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挂接托架38下端部借助滚动支点轴142而转动自如地与在栽植框架111的大致中央固定设置的支点部件141连结。在设置于挂接托架38上端侧的安装座143安装有液压滚动缸108。液压滚动缸108的活塞杆145前端与安装于滚动臂146的固定托架147连结。在液压滚动缸108一体地设置有对复合运动型的液压滚动缸108进行往复驱动的滚动控制单元106。在安装座143上表面固定设置的托板148、与在载苗台29里侧表面的上轨框架151隔着上轨框架151中央而设置的一对弹簧钩之间张紧设置有滚动校正弹簧149。构成为:在振摆型滚动传感器(省略图示)对秧苗栽植装置23的倾斜进行检测时,对液压滚动缸108的活塞杆145进行前进或后退控制,从而使秧苗栽植装置23绕滚动支点轴142进行左右摆动,由此实现秧苗栽植装置23的水平保持。

另外,载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和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与栽植输入箱26连接。载苗台横向输送机构79的输送体79a与载苗台29的里面下部侧连结,使载苗台29在沿着上轨框架151及下轨框架152的左右宽度方向上进行横向输送移动。因此,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被连续且往复地进行横向输送。另一方面,在秧苗纵向输送机构80的纵向输送驱动轴80a固定安装有一对纵向输送驱动凸轮80b。在载苗台29到达往复移动端(往复移动的折返点)时,由纵向输送驱动轴80a驱动旋转的各纵向输送驱动凸轮80b与从动凸轮153的前端部抵接而使得从动凸轮153转动。由此,环形带状的秧苗纵向输送带155被间歇地驱动,从而对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朝向秧苗取出侧(载苗台29的倾斜下端侧)间歇地进行纵向输送。

秧苗纵向输送带155卷绕于纵向输送驱动辊和纵向输送从动辊,该纵向输送驱动辊安装于在载苗台29的下端侧所设置的左右横长的纵向输送驱动辊轴154,该纵向输送从动辊安装于在载苗台29的中途部所设置的左右横长的纵向输送从动辊轴157。矩形的2个育苗垫串联载置于载苗台29的育苗垫载置面,通过对秧苗纵向输送带155进行间歇驱动而对育苗垫朝向载苗台29的育苗垫载置面的倾斜下端侧(秧苗取出侧)进行纵向输送。秧苗纵向输送带155的秧苗输送作用面的长度大于1个育苗垫的长度。另外,借助联动线(wire)156而将固定安装于取苗调节轴136的取苗联动凸轮138、和安装于纵向输送驱动辊轴154的从动凸轮153连结,使得秧苗纵向输送量也与秧苗纵向取出量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由此进行与秧苗纵向取出量相应的适当的秧苗纵向输送。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23设置有使载苗台29下端的秧苗取出板131上下移动而对秧苗纵向取出量进行调节的取苗调节件132。取苗调节件132固定安装于导杆134上部,该导杆134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借助螺栓而与栽植传动箱27紧固连结的引导部件133。取苗调节凸轮135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取苗调节轴136。取苗调节凸轮135的前端部插入于取苗调节件132。另外,取苗调节部件137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取苗调节轴136。利用取苗调节致动器机构181而对取苗调节部件137进行位置调节,由此,借助取苗调节轴136及取苗调节凸轮135而使得秧苗取出板131、取苗调节件132以及导杆134上下移动,由此对栽植爪30取出的每1株的秧苗量进行调节。取苗调节轴136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栽植传动箱27上部固定设置的各轴承板。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8,对秧苗栽植机构28及其周围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在栽植输入箱26的后方,具有秧苗取出口220的秧苗取出板131配置为大致沿水平横向延伸。在载苗台29的里面下部固定安装有沿大致水平横向延伸的下轨框架152。设置于秧苗取出板131的下滑槽22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从下方嵌入于下轨框架152。

在秧苗取出板131的各秧苗取出口220的部位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取出口盖226,其将秧苗取出口220的内周缘包围;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其从左右两侧对栽植爪30的长度方向中途部进行夹持;以及栽植爪前端引导件228,其与栽植爪30的前端侧对置。这种情况下,对于栽植爪前端引导件228的上端侧的安装用孔242、取出口盖226的安装用孔243以及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的上端侧的安装用孔244,在使得它们依次重叠的状态下利用螺栓229而共同紧固连结于在秧苗取出板131上的各秧苗取出口220附近的2个部位所设置的螺栓安装用孔241。取出口盖226的存在使得秧苗取出板131的各秧苗取出口220的部位的强度得到提高,有助于使利用栽植爪30对育苗垫的秧苗进行耙拢的耙拢量实现稳定化。栽植爪前端引导件228、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的上端侧也通过共同紧固构造而有助于提高各秧苗取出口220的部位的强度。

实施方式中,准备了取出口盖226、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以及栽植爪前端引导件228的2种组合作为取出口单元230。1种用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另1种用于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构成为:根据使用哪种规格的育苗垫而更换取出口单元230。在用于高密度育苗和用于标准型育苗时,取出口盖226中供栽植爪30通过的开口槽231的槽宽尺寸δw的大小不同。如图18所示,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a的槽宽尺寸δwa(参照(a))设定为:小于标准型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b的槽宽尺寸δwb(参照(b))。

本实施方式中,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的安装用孔244形成为左右横长的结构,可以相对于取出板131的秧苗取出口220、螺栓安装用孔241而在开口槽231的宽度方向上对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相对于秧苗取出板131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由此,能够使同一形状的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适合于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a的槽宽尺寸δwa和标准型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b的槽宽尺寸δwb的双方。因此,能够使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针对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用的取出口单元230和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用的取出口单元230而实现通用化,从而能够降低栽植爪夹持引导件227的设计成本及制造成本。

如图13及图19所示,在秧苗栽植机构28的各旋转箱31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具备:栽植爪30;u字状的挤出片234,其将由栽植爪30夹持的秧苗挤出;以及推杆235,其使挤出片234沿着栽植爪30而滑动。栽植爪30借助螺纹螺栓237及螺母238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位于旋转箱31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栽植主体部236。挤出片234固定安装于推杆235的前端部。

如图20所示,实施方式中,准备了栽植爪30、挤出片234以及推杆235的2种组合作为栽植爪单元。1种用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另1种用于标准型育苗的育苗垫。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的前端侧构成为其宽度小于基端侧的宽度。

另一方面,使得高密度育苗用的挤出片234a的两岔状的上端部外侧形成为:以从内侧朝向外侧且朝斜下方倾斜的方式将角部切除而得到的倒角形状。并且,使挤出片234a的两岔状的上端侧滑动自如地接近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的宽度较小的前端侧的里面。如果这样使得栽植爪30a的前端侧和挤出片234a的两岔状的上端侧构成为宽度较小,则容易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对1株秧苗进行耙拢,并且,能够抑制耙拢的秧苗将u字状的挤出片234a内填满。另一方面,标准型育苗用的挤出片234b以大致均匀的厚度而形成。并且,使挤出片234b的两岔状的上端侧滑动自如地接近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前端侧的里面。

接下来,参照图21至图23,对栽植爪的形状进行说明。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和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具备:安装面部301a或301b;以及一对加强筋部302a、302a或302b、302b,它们在沿着安装面部301a或301b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朝相同方向突出设置,构成为剖视时的c字状。栽植爪30a、30b是对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型的,安装面部301a、301b和加强筋部302a、302b的厚度大致相同。栽植爪30a的长度la和栽植爪30b的长度lb相同。

栽植爪30a、30b具备一对爪部305a、305a或305b、305b,它们的前端部(一端侧)303a或303b自分支部分304a或304b开始呈两岔状而平行地分支。爪部305a的长度lac和爪部305b的长度lbc相同。如上所述,栽植爪30a的前端部303a的栽植爪宽度wa小于栽植爪30b的前端部303b的栽植爪宽度wb。栽植爪30a的爪间槽309a的爪间槽宽was和栽植爪30b的爪间槽309b的爪间槽宽wbs相同。爪部305a的爪宽度wac小于爪部305b的爪宽度wbc。

如图23所示,爪间槽309a、309b的封闭端部(带爪的根部361a、361b侧的端部)310a、310b形成为俯视时比半圆形更尖锐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爪间槽309a、309b的封闭端部310a、310b形成为俯视时的近似v字状。另外,爪部305a、305b的带爪的根部分361a、361b的爪内侧周缘部362a、362b位于比直径为爪间槽宽was、wbs且圆弧中央位于封闭端部310a、310b的顶部的假想半圆363更靠爪部305a、305b前端侧的位置。即,爪内侧周缘部362a、362b形成为比假想半圆363更平缓。另外,爪内侧周缘部362a、362b从比假想半圆363更靠爪部305a、305b前端侧的位置朝向爪间槽309a、309b中心线侧倾斜。通过该形状而使得两岔的分支部分304a、304b的爪部305a、305b的带爪的根部分311a、311b的宽度形成为俯视时较粗,从而带爪的根部分311a、311b的强度得到提高。由此,对于栽植爪30a、30b,能够防止对秧苗进行耙拢时的带爪的根部分311a、311b的不可逆的变形,并且,能够防止爪部305a、305a或305b、305b的前端侧的间隔发生变化,能够实现对秧苗的适当的耙拢。这样的爪间槽309a以及带爪的根部分361a的形状对于爪部305a的爪宽度wac较小的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特别有效。

加强筋部302a、302b在安装面部301a、30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从前端部303a、303b形成至基端部(另一端侧)306a、306b。加强筋部302a、302b设置成:加强筋高度从爪部305a、305b的前端趋向分支部分304a、304b而升高,加强筋高度在比分支部分304a、304b更靠基端部306a、306b的位置最高。另外,加强筋部302a、302b设置成:从加强筋高度最高的部位趋向基端部306a、306b直至安装面部301a、301b的长度方向上的大约中央位置而加强筋高度降低,从该中央位置朝向基端部306a、306b以均匀的高度而设置。加强筋部302a、302b的侧视形状大致相同(参照图21(b)及图22(b))。

栽植爪30a、30b的基端部306a、306b的基端部宽度war、wbr相同。对于基端部306a、306b,在安装面部301a、301b形成有沿长度方向排列的2个安装用孔307a、307a或307b、307b。栽植爪30a、30b构成为:安装用孔307a、307a或307b、307b插入于在爪箱236所安装的螺纹螺栓237、237,并借助螺母238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爪箱236(参照图19)。

对于爪部305a、305b,在加强筋部302a、302b的前端部内侧形成有倒角形状的倾斜面部308a、308b。由此,爪部305a、305b的加强筋部302a、302b的前端部较薄且形成为近似尖锐状,从而爪部305a、305b进入育苗垫的容易度以及切削性能得到提高。

此处,栽植爪30b的倾斜面部308b设置于比分支部分304b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与此相对,栽植爪30a的倾斜面部308a延伸设置至比分支部分304a更靠基端部306a侧的位置。由此,栽植爪30a的爪部305a进入育苗垫的容易度以及切削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加强筋部302a的倾斜面部308a延伸至比分支部分304a更靠基端部306a侧的位置,从而使得加强筋部302a前端部的厚度在分支部分304a附近减薄。如上所述,栽植爪30a中,爪间槽309的封闭端部310a形成为俯视时比半圆形更尖锐的形状,爪部305a的带爪的根部分311a的宽度形成为俯视时较粗,从而分支部分304a的强度得到提高。因此,即便加强筋部302a前端部的厚度在分支部分304a附近减薄,也能获得在爪部305a进入育苗垫时分支部分304a并未不可逆地变形的程度的分支部分304a的物理强度。此外,栽植爪30b中,倾斜面部308b可以延伸设置至比分支部分304b更靠基端部306a侧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板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得到的板状的栽植爪30a、30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插秧机1,不过,装配于插秧机1的栽植爪也可以为具有一对针状的爪部的栽植爪(也称为筷子爪)。对于这样的栽植爪,优选一对针状爪部的爪间槽的封闭端部形成为俯视时比半圆形更尖锐的形状。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栽植爪30a、30b相同,一对针状爪部的两个带爪的根部分在俯视时在宽度方向上变粗,从而能够提高针状爪部的带爪的根部分的强度。由此,能够防止针状爪部的带爪的根部分的不可逆的变形,并且,能够防止针状爪部的前端侧的间隔发生变化,能够实现对秧苗的适当的耙拢。

如以上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那样,插秧机1用的栽植爪30a、30b用于从载置于载苗台29的育苗垫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具有前端部(一端侧)303a或303b呈两岔状分支的一对爪部305a、305a或305b、305b,并且,一对爪部305a、305a或305b、305b之间的爪间槽309a或309b的封闭端部(带爪的根部361a、361b侧的端部)310a或310b形成为俯视时比半圆形更尖锐的形状。由此,使得一对爪部305a、305a或305b、305b的两个带爪的根部分361a、361a或361b、361b在俯视时在宽度方向上变粗,从而能够提高爪部305a、305b的带爪的根部分361a、361b的强度。由此,能够防止爪部305a、305b的带爪的根部分361a、361b的不可逆的变形,并且,能够防止爪部305a、305b的前端侧的间隔发生变化,能够实现对秧苗的适当的耙拢。

另外,插秧机1用的栽植爪30a中,前端部303a(一端侧)构成为其宽度小于栽植爪30a的基端部(另一端侧)306a的宽度,因此,不仅构成为能够减小从育苗垫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的耙拢面积,并且,还能够提高爪部305a的带爪的根部分361a的强度而防止爪部305a的带爪的根部分361a的不可逆的变形,并且,能够防止爪部305a的前端侧的间隔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实现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对秧苗的适当的耙拢。

另外,插秧机1具备利用栽植爪30从载置于载苗台29的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的秧苗栽植装置23,并且作为栽植爪30而具备栽植爪30a或30b,因此,能够提高与栽植爪30相关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抑制由栽植爪30的变形所引起的秧苗栽植作业的中断而顺畅地进行秧苗栽植作业。

接下来,参照图24及图25,对栽植爪30从取出口盖220的开口槽231通过时的栽植爪30与取出口盖226之间的间隙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与取出口盖226a之间的间隙比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与取出口盖226b之间的间隙宽。此处,将宽度较窄的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的前端部的栽植爪宽度设为wa,将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宽度设为δwa。将栽植爪30a从开口槽231通过时的栽植爪30a与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之间的左右间隙的合计值设为间隙δwa-wa。另外,将宽度较宽的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的前端部的栽植爪宽度设为wb,将取出口盖226b的开口槽宽度设为δwb。将栽植爪30b从取出口盖226b的开口槽231通过时的栽植爪30b与开口槽231之间的左右间隙的合计值设为间隙δwb-wb。栽植爪宽度wa比栽植爪宽度wb窄。另外,开口槽宽度δwa比开口槽宽度δwb窄。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宽度δwa比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的栽植爪宽度wb宽。

栽植爪30a及秧苗取出口盖226a的组合的间隙δwa-wa,大于栽植爪30b及秧苗取出口盖226b的组合的间隙δwb-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即,开口槽宽度δwa大于开口槽宽度δ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而不是以栽植爪宽度wa相对于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宽度wb的缩小比率wa/wb使开口槽宽度δwb缩小而设定高密度育苗用的开口槽宽度δwa。换言之,栽植爪宽度wa与开口槽宽度δwa的比率δwa/wa设定为大于栽植爪宽度wb与开口槽宽度δwb的比率δwb/wb。由此,关于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的栽植爪宽度wa以及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宽度δwa,与以同一缩小比率仅仅将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宽度wb及开口槽宽度δwb缩小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栽植爪30a与秧苗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的间隙δwa-wa变大。并且,能够防止秧苗将该间隙塞满,从而能够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适当地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此外,实施方式中,高密度育苗用的栽植爪30a与秧苗取出口盖226a之间的间隙δwa-wa大于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与秧苗取出口盖226b之间的间隙δwb-wb。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秧苗将栽植爪30a与秧苗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的间隙塞满,能够更适当地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此外,即便间隙δwa-wa与间隙δwb-wb相同,也能够防止秧苗将栽植爪30a与秧苗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之间的间隙塞满,从而能够从高密度育苗的育苗垫适当地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另外,即便间隙δwa-wa小于间隙δwb-wb,如果大于间隙δwb-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则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中,高密度育苗用的秧苗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宽度δwa大于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的栽植爪宽度wb。即便在秧苗取出板131的秧苗取出口220安装有取出口盖226a并以在爪箱236安装有栽植爪30b的状态对秧苗栽植机构28进行驱动,取出口盖226a和栽植爪30b也不会接触。即便在作业者这样将高密度育苗用的取出口盖226a和标准型育苗用的栽植爪30b装配于插秧机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取出口盖226a与栽植爪30b的接触及损伤,并且,能够防止爪箱236及秧苗栽植机构28内部的驱动机构损伤。

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插秧机1具备利用栽植爪30从载置于载苗台29的育苗垫对秧苗进行耙拢并向田地栽植该秧苗的秧苗栽植装置23,该栽植爪3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爪箱236,在配置于载苗台29的下方的秧苗取出板131的秧苗取出口22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具有供栽植爪30通过的开口槽231的取出口盖226,能够将栽植爪30和取出口盖226的组合更换为: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30a和开口槽宽度δwa的取出口盖226a的组合、或者具有大于栽植爪宽度wa的栽植爪宽度wb的栽植爪30b和具有大于开口槽宽度δwa的开口槽宽度δwb的取出口盖226b的组合,使得栽植爪宽度wa与开口槽宽度δwa的差值亦即间隙δwa-wa大于栽植爪宽度wb与开口槽宽度δwb的差值亦即间隙δwb-wb与缩小比率wa/wb的积的值,因此,与将宽度较宽的栽植爪30b及取出口盖226b的组合的栽植爪宽度wb及开口槽宽度δwb以相同的缩小比率缩小而设定宽度较窄的栽植爪30a及取出口盖226a的组合的栽植爪宽度wa及开口槽宽度δwa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栽植爪30a与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之间的间隙δwa-wa变宽,能够防止秧苗将该间隙塞满。并且,如果使用宽度较窄的栽植爪30a及取出口盖226a的组合,则不仅构成为能够使得栽植爪30a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减小,并且能够从育苗垫适当地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另外,插秧机1中,间隙δwa-wa大于间隙δwb-wb,因此,在使用宽度较窄的栽植爪30a及取出口盖226a的组合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秧苗将栽植爪30a与取出口盖226a的开口槽231之间的间隙塞满,不仅能够使栽植爪30a对育苗垫进行耙拢的面积减小,而且,还能够从育苗垫更适当地对每1株秧苗进行耙拢。

本申请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具体化为各种方案。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插秧机

29载苗台

30、30a、30b栽植爪

23秧苗栽植装置

131秧苗取出板

220秧苗取出口

226、226a、226b取出口盖

231开口槽

236爪箱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