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水稻病害的悬浮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138发布日期:2018-10-23 20:51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在水稻病害防治方面显著效果的悬浮剂。



背景技术: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稻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稻曲病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对人可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咪鲜胺铜盐是杀菌剂咪鲜胺的一种络合物,咪鲜胺铜盐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属于咪唑类杀菌剂,以氯化铜或硫酸铜络合物为有效成分,对子囊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有特效。咪鲜胺铜盐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主要用于使用咪鲜胺乳油易引起药害的作物上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

三环唑(tricyclazole)是防治稻瘟病专用杀菌剂,属于噻唑类。杀菌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附着孢黑色素的形成,从而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形成,阻止病菌侵人和减少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三环唑具有较强的内吸性,能迅速被水稻根茎叶吸收,并输送到稻株各部,一般在喷洒后2小时稻株内吸收药量可达饱和。三环唑防病以预防保护作用为主,在发病前使用,效果最好。三环唑浸秧防治叶瘟的效果优于拔秧前喷雾,用药液浸秧,有时会引起发黄,但不久即能恢复,不影响稻秧以后的生长。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农业病害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靶标生物快速选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病害。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水稻病害提供一种有效防治的农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病害的悬浮剂,该悬浮剂的有效成分由咪鲜胺铜盐和三环唑组成,所述的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的重量比为1:1,所述的有效成分在该悬浮剂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45%,其余为助剂。其中:咪鲜胺铜盐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2.5%,三环唑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2.5%。根据水稻病害发生程度,本发明的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0~456克/公顷,施药次数1~3次。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上述悬浮剂增效明显,同时可提高各自成分的活性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降低两个活性组分的分解率,持效期延长。含有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的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防治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

一种悬浮剂的加工方案中,将咪鲜胺铜盐、三环唑、分散剂、润湿剂、抗冻剂、消泡剂与水均匀混合后,加入到磨砂机砂磨后,加入ph调节剂调整ph值,即可形成本悬浮剂。

具体的制备工艺可以选择以下方法:

制备本悬浮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咪鲜胺铜盐、三环唑与分散剂、湿润剂、抗冻剂、消泡剂和水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磨砂机砂磨,直到取样测定粒径达到要求,放出物料。在另容器内加入所需结构调节剂,在均匀搅拌下调配得到均匀物料。并测定ph值,用酸或碱调整到所需范围内,得到本悬浮剂。

本发明悬浮剂型中的助剂包含下述助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润湿剂、分散剂、填料、稳定剂、溶剂和辅助助剂,但本发明中的助剂并不局限于上述各种,在必要时还可添加其他类型的助剂,如黏结剂、粘度调节剂等。

合适的溶剂优选甲酯大豆油、玉米甲酯油、甲酯棕榈油、甲酯椰子油、松脂基植物油和脂肪酸酯中的一种,或者甲苯、丙酮、异丙醇、氯仿、乙醇、甲醇、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混合。最优选的是甲酯大豆油、甲酯棕榈油、松脂基植物油。

合适的稳定剂优选环氧大豆油、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亚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

合适的分散剂优选芳香族磺酸盐、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甲醛缩合物磺酸盐、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聚合羧酸钠盐类、苯乙烯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和衍生物酯类、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高分子eo-po嵌段共聚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磷酸盐、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高分子疏型的支装共聚物、聚合羧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使用。

合适的填料选自改性水溶淀粉、纤维素醚及其衍生物、硅酸镁铝、高龄土、硅藻土、凹凸棒土、葡萄糖、轻质碳酸钙、白炭黑、无机盐中的一种。

合适的润湿剂优选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烷基酚聚氧乙烯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磷酸盐、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斯盘span、土温tween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

合适的辅助剂选自粘结剂、崩解剂、ph调节剂、杀菌防腐剂、消泡剂、抗冻剂、增稠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所述的粘结剂选用聚乙烯醇、明胶、阿拉伯胶、黄原胶、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优选纤维素及其纤维素衍生物的一种;崩解剂选自于硅酸镁铝、聚乙二醇peg、改性淀粉、无机盐、白碳黑、硅胶的一种;所述的ph酸碱调节剂为冰醋酸、盐酸、氨水、乙醇胺、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所述的杀菌防腐剂为: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甲醛、异噻唑啉酮类中的一种;所述消泡剂:天然油脂、聚醚类消泡剂、高碳醇、有机硅消泡剂的一种。所述抗冻剂选自丙二醇或乙二醇;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卡拉胶、果胶、琼脂、海藻胶或羧甲基纤维素钠。

本发明的悬浮剂杀菌组合物的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增效作用明显,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两个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2、由于本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无粉尘危害,对操作者和环境安全;以水为分散介质,没有由有机溶剂产生的易燃和药害问题;与可湿性粉剂相比,允许选用不同粒径的原药,以便使制剂的生物效果和物理稳定性达到最佳;液体悬浮剂在水中扩散良好,可直接制成喷雾液使用;比重大,包装体积小。悬浮剂的分散性和展着性都比较好,悬浮率高,粘附在植物体表面的能力比较强,耐雨水冲刷,因而药效较可湿性粉剂显著且也比较持久。具有粒子小、活性表面大、渗透力强、配药时无粉尘、成本低、药效高等特点。并兼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优点,可被水湿润,加水稀释后悬浮性好;3、相对于咪鲜胺其它有效成分形式而言,本发明的为水基化剂型,更环保。由于咪鲜胺各个有效形式不同,可加工的剂型差异化较大,如咪鲜胺只能加工成乳油、水乳剂等剂型,不能加工成悬浮剂。咪鲜胺锰盐的熔点较低,只能加工成粉剂剂型,也不能加工成悬浮剂型;4、咪鲜胺铜盐中络合了无机铜,而铜离子也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因此咪鲜胺铜盐相对于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悬浮剂的制备

实施例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

利用本发明悬浮剂的加工方法制备本悬浮剂,将有效成分咪鲜胺铜盐22.5%,有效成分三环唑22.5%,分散剂苯乙烯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润湿剂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8%,抗冻剂丙三醇3%,消泡剂高碳醇0.2%,增稠剂黄原胶1.5%加入水中(水补足100%)搅拌混合,加入磨砂机中砂磨至粒径测定合格,放出物料,用氨水调节ph至5-8,即可制得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

二、药效验证试验

利用本发明制得的悬浮剂来验证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根据水稻病害发病轻重情况,决定是否喷施第二次或第三次,每次施药间隔期5-7天,每个处理4个小区,每个小区20平米。于药前和最后一次喷药10-13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每个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调查5株作物,调查整株上每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并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为验证实际效果,各个病害的试验小区均为单独试验小区。

预期防效(%)=x+y-xy/100(其中,x,y为单剂防效)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

1、咪鲜胺及其衍生物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于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施药,病害发生较重,以水稻穗颈瘟和叶瘟发生为主,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5天,每次施药量逐步递增,按照有效成分用量计算,分别为180克/公顷、303.75克/公顷、455.625克/公顷,于第三次施药后11天测定防治效果。

表1.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测定结果(表1)表明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复配对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效较明显提高,其中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相比有明显提升,主要是因为咪鲜胺铜盐中络合了无机铜,而铜离子也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对水稻生长的药害现象,说明本发明的悬浮剂对水稻的生长是安全的。

2、咪鲜胺及其衍生物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施药,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天,按照有效成分用量计算,每次施药量分别为303.75克/公顷、180.0克/公顷,于第二次施药后13天测定防治效果。

表2.咪鲜胺铜盐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测定结果(表2)表明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相对对照药剂有明显提升,说明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更佳。

3、咪鲜胺及其衍生物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于水稻稻曲病发病初期施药,施药1次,按照有效成分用量计算,施用量为303.75克/公顷,于施药后15天测定防治效果。

表3.咪鲜胺及其衍生物与三环唑复配对水稻稻曲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测定结果(表3)表明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相对其他对照药剂有明显提升,说明45%咪鲜胺铜盐·三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更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