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72123发布日期:2018-10-16 19:32阅读:15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繁殖培育方法,具体地,是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山荆子,落叶乔木,树高可达4-5米,最高可达10米以上。在我国境内多分布于东三省、内蒙、河北、甘肃等省份,在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亦有分布。

山荆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其树姿优雅娴美,花繁叶茂,白花、绿叶、红枝互相映托美丽鲜艳,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山荆子幼苗可供苹果、花红和海棠果等作嫁接砧木,作为培育抗寒品种的原料;此外,山荆子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用于印刻雕板、细木工、工具把等。

目前山荆子的繁殖多用播种的方式,播种时间为每年的3月中下旬,播种前需要先做育苗床,深翻耙平,然后进行床面消毒,接着覆地膜播种。采用这种方法费时费工,育苗质量和速度均不理想,一般出苗率在80%左右,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该方法加快了山荆子的繁殖速度,解决了采用播种方式成活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该方法以山荆子当年生嫩枝条为外植体,经过无菌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初代培养基上的山荆子小苗切割后接种在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当小苗长至3-4cm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诱导形成生根苗,生根苗经过炼苗驯化得到再生植株;

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1,初代培养:

1)外植体的预处理

剪取山荆子当年生的枝条,将采下的枝条进行水插,置于生长室中,促使叶芽萌发为嫩梢,在嫩梢长至5-7厘米时切下作外植体,将切下的外植体用漂白粉上清液浸泡1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30分钟;

2)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经过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沥干水分后用60%的酒精溶液浸泡30秒,再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待用;

3)接种培养

外植体经灭菌处理后切成1-2厘米的小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初代培养基为ms+ba2.0mg/l+iba0.3mg/l+naa0.2mg/l+蔗糖30g/l,在温度为25-28℃,光照2000lux下培养25天,茎段基部形成密实的愈伤组织;

步骤2,继代培养:

将初代培养基上的小苗接种在继代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2mg/l+ch200mg/l+蔗糖30g/l,在温度为25-28℃,光照为2300-2500lux,每天光照12-14小时,培养25-30天后,在小苗基部愈伤组织上萌发出丛生小苗,培养30-35天后,丛生苗长至3-4厘米时,接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步骤3,生根培养:

将3-4厘米的小苗接种到1/2ms+iba0.5mg/l+naa0.1mg/l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8-14天,小苗基部形成根原基,培养20-25天,根原基上长出1-2厘米长的白色根;

步骤4,移栽管理:

将生根培养后的小苗在温度22-25℃下放置2-3天,进行移栽,移栽时,将幼苗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种入苗床后,用清水浇灌,移栽当天喷施稀释15倍的ms溶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1000倍多菌灵药液,连续2~3次,其中,移栽组培苗采用的容器为组培盆,移栽组培苗所用的基质为蛭石∶珍珠岩=3∶1。

本发明的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山荆子的培育方法使山荆子的繁殖更为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无菌苗,繁殖周期缩短,从而可以快速扩大种植面积;另外,本发明的方法打破了气候、地域和土壤对山荆子繁殖的限制,通过采用培育的方法,大大加快了山荆子的繁殖速度,有效的解决了播种繁殖成活率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初代培养:

(1)外植体的预处理

剪取山荆子当年生的枝条,采下的枝条进行水插,置于生长室中,促使叶芽萌发为嫩梢,在嫩梢长至5厘米时切下作外植体,将切下的外植体用漂白粉上清液浸泡1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30分钟;

(2)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经过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沥干水分后用60%的酒精溶液浸泡30秒,再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分钟,用处理过的无菌水反复冲洗3遍,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待用;

(3)接种培养

外植体经灭菌处理后切成1厘米的小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初代培养基为ms+ba2.0mg/l+iba0.3mg/l+naa0.2mg/l+蔗糖30g/l,室温控制在25℃,在光照2000lux下培养25天后,茎段基部形成密实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呈深绿色;

二.继代培养:

将初代培养基上的山荆子小苗接种在继代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ms+ba1.0mg/l+naa0.2mg/l+ch200mg/l+蔗糖30g/l,将生长素和分裂素的浓度都适当降低,有利于愈伤组织脱分化,室温在25℃,光强2300lux,每天光照12小时,25天左右小苗基部深绿色愈伤组织上萌发出丛生小苗,待长至30天左右,丛生苗长至3厘米时,接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三.生根培养:

将3厘米的小苗接种在1/2ms+iba0.5mg/l+naa0.1mg/l的生根培养基上,8天小苗基部形成根原基,20天根原基上长出1厘米长的白色根;

四.移栽管理

山荆子组培苗炼苗在温度22℃之间的温室内拧松瓶盖放置2天,然后用专用组培盆进行移栽,移栽组培苗所用的基质为蛭石:珍珠岩=3:1,该基质需要严格消毒灭菌,1000倍多菌灵药液拌合在基质里,再用0.15%高锰酸钾喷洒苗床表面及四周,瓶盖打开后2天移栽小苗,移栽时,将幼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同时应尽量减少伤根,种入苗床后,选择清水浇灌,移栽当天喷施稀释15倍的ms溶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1000倍多菌灵药液,连续3次。

移栽初期要特别注意保持苗床和空气湿度,一般需全封闭管理一周左右,根据情况在20天左右可以逐步通风,并除去覆盖物,在春秋季节移栽时,需遮荫10天左右;冬季移栽时,遮荫20天左右,但关键是控制苗床温度在15~25℃之间才有利于成活,一般过渡移栽两个月以后,小苗就可换盆移栽。

实施例2

一种山荆子的培育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初代培养

(1)外植体的预处理

剪取山荆子当年生的枝条,采下的枝条进行水插,置于生长室中,促使叶芽萌发为嫩梢,在嫩梢长至7厘米时切下作外植体,将切下的外植体用漂白粉上清液浸泡1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30分钟;

(2)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经过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沥干水分后用60%的酒精溶液浸泡30秒,再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分钟,用处理过的无菌水反复冲洗5遍,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待用;

(3)接种培养

外植体经灭菌处理后切成2厘米的小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初代培养基为ms+ba2.0mg/l+iba0.3mg/l+naa0.2mg/l+蔗糖30g/l,室温控制在28℃,在光照2000lux下培养25天后,茎段基部形成密实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呈深绿色;

二.继代培养

将初代培养基上的小苗接种在继代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ms+ba1.0mg/l+naa0.2mg/l+ch200mg/l+蔗糖30g/l,将生长素和分裂素的浓度都适当降低,有利于愈伤组织脱分化,室温在28℃,光强2500lux,每天光照14小时,30天左右小苗基部深绿色愈伤组织上萌发出丛生小苗,待长至35天左右,丛生苗长至4厘米时,接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三.生根培养

将小苗基部用0.5%的吲哚丁酸溶液蘸5分钟后栽入消毒基质内,25天左右小苗基部形成根原基并长成须根;

四.移栽管理

山荆子组培苗炼苗在温度25℃之间的温室内拧松瓶盖放置3天,然后用专用组培盆进行移栽,移栽组培苗所用的基质为蛭石:珍珠岩=3:1,该基质需要严格消毒灭菌,用1000倍多菌灵药液拌合在基质里,再用0.15%高锰酸钾喷洒苗床表面及四周,瓶盖打开后1天即可移栽小苗,移栽时,将幼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同时应尽量减少伤根。种入苗床后,选择清水浇灌,移栽当天喷施稀释20倍的ms溶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1000倍多菌灵药液,连续3次。

移栽初期要特别注意保持苗床和空气湿度,一般需全封闭管理一周左右,根据情况在20天左右可以逐步通风,并除去覆盖物,在春秋季节移栽时,需遮荫10天左右;冬季移栽时,遮荫20天左右,但关键是控制苗床温度在15~25℃之间才有利于成活,一般过渡移栽两个月以后,小苗就可换盆移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