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78363发布日期:2018-11-09 17:24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红霞兜兰培育,具体涉及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属于观赏植物繁殖和栽培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兜兰,在园艺上又叫拖鞋兰,是兰科(orchidaceae)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统称。其花期持久,花色艳丽,花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兜兰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太平洋一些岛屿,为陆生兰,少数为附生兰;中国是世界上兜兰属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刘仲健等,2009)。由于人们对兜兰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兜兰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所有野生兜兰种类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而被禁止贸易。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兜兰属植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细胞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杂交育种等研究工作(williamsetal.,1983;assmann和zeiger,1985;zeigeretal.,1983,1985;孙彩云等,2005;曾宋君等,2007,2010,2011;刘仲健等,2009;longetal.,2010;changetal.,2011;guanetal.,2011;zhangetal.,2011,2012;李雪等,2011;朱根发等,2011;李冬梅等,2012a,2012b,2012c;张娟娟等,2012;王燕君等,2012;傅燕艳等,2013;李宗艳等,2014;闻真珍等,2014;等)。

兜兰属植物的杂交育种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受种子萌发条件的限制,发展较缓慢,而采用普通的无菌播种技术也存在着种子萌发率低的困难。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人工同种异株授粉的种子播种在1/2ms、ms、re、vw、花宝1号、1/4ms的基本培养基上,1/2ms和re的基本培养基上种子萌发率高(曾宋君,等2006;田凡,等2017;陈宝玲,等2017);带叶兜兰授粉后120~150d的种子萌发率高(曾宋君,等2006;田凡,等2017)。同色兜兰(p.concolor)人工同种异株授粉的种子播种在1/2ms和1/4ms的基本培养基上,种子萌发率高;同时,同色兜兰授粉后210d的种子萌发率最高(王莲辉,等2008;李秀玲,等2016)。因此,不同的兜兰品种的最佳种子萌发培养基和最佳授粉后果荚的采集时间也不同。

现有技术红霞兜兰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而采用无菌播种技术常用的花宝1号、1/2ms、ms的基本培养基,也存在种子萌发困难。因此,红霞兜兰进行商业化生产,就需要解决其种子萌发率低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红霞兜兰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而采用无菌播种技术常用的花宝1号、1/2ms、ms的基本培养基上,也存在种子萌发困难,本发明提供一种红霞兜兰种子萌发率高、成苗快的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

本发明红霞兜兰是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育成的f1兜兰新品种。母本带叶兜兰,属绿叶类,叶带形或线形,花单朵,较大,直径9~12cm,紫褐色为主,花期4~5月,单朵花期30~50d,环境适应性较强,抗逆性较强。父本同色兜兰,属斑叶类,叶矩形至狭椭圆形,叶背面具极密集的紫点或完全紫色,花1‐2朵,直径5‐7cm,淡黄色或近黄色,具紫色细斑点,周年开花,单朵花期,35~45d,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

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1)人工授粉: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用灭菌牙签采集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的柱头上,授粉后100~120d,将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蒴果作为外植体。

(2)杂交蒴果的保存:采集的蒴果装于尼龙网袋中,保存于4℃冰箱3~5d。

(3)杂交蒴果的消毒:将步骤2)处理过的蒴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蒴果表面晾干后,用0.1~0.2%升汞溶液消毒18~25min,灭菌水冲洗4~5次。

(4)无菌播种与原球茎诱导:用刀片切开消毒的蒴果,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上培养,培养90~110d,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所述的种子萌发培养基成分为1/5~1/6ms、6‐苄氨基腺嘌呤1.0~2.0mg/l、萘乙酸0.05~0.50mg/l、椰汁10.0~15.0%、香蕉汁10.0~15.0%、活性炭1.0~1.5g/l、蔗糖20~30g/l、卡拉胶粉9.5~10.0g/l,ph5.6~5.8。

(5)壮苗及生根培养:将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接种在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210~270d,长成带2~4条根,2~4片叶的完整植株,所述的壮苗及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5~1/6ms、萘乙酸0.05~0.50mg/l、椰汁10.0~15.0%、香蕉汁10.0~15.0%、活性炭1.0~1.5g/l、蔗糖20~30g/l、卡拉胶粉8.5~9.5g/l,ph5.6~5.8。

(6)炼苗移栽:当小苗植株长至4~7cm高时,将培养瓶转移至温室,在温室自然光照下炼苗10~15d,取出瓶苗,洗净根部培养基,百菌清溶液消毒后,移栽到兰石:陶粒为1~3:1~2的混合基质中。

(7)大棚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移栽5~7d开始施水溶性的平衡肥,每10~15d施肥1次,喷施药剂预防病虫害;每月用清水冲洗栽培基质1次。移栽后前6个月为小苗管理期,待小苗长出新根,更换栽培杯,施肥方式同上。植株进入大苗期后,进行水肥、温度和病虫害管理调控,保持通风透气遮阴,湿度在70~85%,温度在20~32℃条件;花芽出现后,要进行花期的水、肥、光、温和病虫害的管理。大棚种植2~3年后达到开花尺寸的兜兰新品种红霞兜兰。

优选地,步骤(1)中,于4月中下旬,母本带叶兜兰在花朵盛开7~10d内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前先用剪刀剪去母本和父本的唇瓣,将父本同色兜兰的花粉授于母本带叶兜兰的柱头上。

优选地,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5℃,30~40min。

优选地,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控制为14h/d。

优选地,步骤(6)中所述百菌清溶液消毒是用0.1%~0.3%的百菌清溶液浸泡30~40min。

优选地,步骤(7)中,如果温度高于32℃,用风机和水帘降温。

优选地,步骤(7)中病害的防治是每月分别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1~2次,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1~2次;虫害的防治是将40%的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和80%的敌敌畏800~1000倍交替喷施,防治菜蛾和蜗牛,每月喷施1~2次。

优选地,步骤(7)中所述的小苗期水溶性的平衡肥为n‐p‐k20‐20‐20,含有如下质量百分比的营养元素:全氮含量10%、全磷含量20%、全钾含量30%、镁含量2%、硫含量2%、钙含量0.0005%、锰含量0.050%、铁含量0.050%、铜含量0.019%、锌含量0.020%、硼含量0.011%、氯含量0.17%、钠含量0.21%、钼含量0.001%;氮含量10%包括硝态氮含量7.4%和铵态氮含量2.6%;全磷含量是以p2o5计;全钾含量是以k2o计。

优选地,步骤(7)中所述的大苗期和花芽出现后的肥料为水溶性的复合肥n‐p‐k10‐20‐30,含有如下质量百分比的营养元素:全氮含量10%、全磷含量20%、全钾含量30%、镁含量2%、硫含量2%、钙含量0.0005%、锰含量0.050%、铁含量0.050%、铜含量0.019%、锌含量0.020%、硼含量0.011%、氯含量0.17%、钠含量0.21%、钼含量0.001%;氮含量10%包括硝态氮含量7.4%和铵态氮含量2.6%;全磷含量是以p2o计;全钾含量是以k2o计;

优选地,步骤(7)中所述的小苗期平衡肥n‐p‐k20‐20‐20、大苗期和花芽出现后的复合肥n‐p‐k10‐20‐30施用的倍数是1000~1500倍;方式是基部浇灌;施用时间是上午。

相比于带叶兜兰和同色兜兰的种子萌发基本培养基ms、1/2ms和花宝1号,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红霞兜兰种子均没有萌发;针对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红霞兜兰种子萌发困难,本发明将红霞兜兰种子萌发的基本培养基成分调为1/5~1/6ms、6‐苄氨基腺嘌呤1.0~2.0mg/l、萘乙酸0.05~0.50mg/l、椰汁10.0~15.0%、香蕉汁10.0~15.0%、活性炭1.0~1.5g/l、蔗糖20~30g/l、卡拉胶粉9.5~10.0g/l,ph5.6~5.8,红霞兜兰的种子萌发率达80%~90%以上,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性状稳定的种苗,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红霞兜兰是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育成的f1新品种,属斑叶类,花朵大,花色紫红色,抗性强,花期3~5月,开花期长达50~60天,花梗长度中等,避免了母本花梗过长易倒伏和父本花梗过短贴着盆生长的缺点。

(2)本发明独特的培养基,种子萌发率高、成苗快和种苗生长好,解决了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和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种子在自然状态下极难萌发的难题。本发明从种苗移栽到开花的栽培周期为2~3年,为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提供一条高效的途径,对兜兰属植物资源的种质创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母本带叶兜兰开花植株。

图2为父本同色兜兰开花植株。

图3为实施例1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4个月龄的杂交果。

图4为实施例1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果无菌播种及原球茎萌发阶段。

图5为实施例1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果无菌播种获得的小苗壮苗培养阶段。

图6为实施例1的兜兰新品种红霞兜兰开花植株。

图7为对比例1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果无菌播种180d。

图8为对比例2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果无菌播种200d。

图9为对比例3的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杂交果无菌播种200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方法,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此。

肥料如下:

水溶性缓释肥n‐p‐k20‐20‐20,含有如下质量百分比的营养元素:全氮含量20%(其中硝态氮含量4.76%,铵态氮含量3.94%,酰胺态氮含量11.3%)、全磷含量(p2o5)20%、全钾含量(k2o)20%、硫含量0.8%、镁含量0.5%、钙含量0.0005%、锰含量0.010%、铁含量0.050%、铜含量0.04%、锌含量0.038%、硼含量0.013%、氯含量0.07%、钠含量0.15%、钼含量0.003%。

水溶性的复合肥n‐p‐k10‐20‐30,含有如下质量百分比的营养元素:全氮含量10%(其中硝态氮含量7.4%和铵态氮含量2.6%)、全磷含量(p2o5)20%、全钾含量(k2o)30%、镁含量2%、硫含量2%、钙含量0.0005%、锰含量0.050%、铁含量0.050%、铜含量0.019%、锌含量0.020%、硼含量0.011%、氯含量0.17%、钠含量0.21%、钼含量0.001%。

实施例1

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1)人工授粉:以带叶兜兰(开花株如图1所示)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开花株如图2所示),用灭菌牙签采集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的柱头上,具体是于4月中下旬,母本带叶兜兰在花朵盛开7d内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前先用剪刀剪去母本和父本的唇瓣,将同色兜兰的花粉授于带叶兜兰的柱头上。授粉后120d,将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蒴果作为外植体,如图3所示。

(2)杂交蒴果的保存:采集的蒴果装于尼龙网袋中,保存于4℃冰箱5d。

(3)杂交蒴果的消毒:将步骤(2)处理过的蒴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蒴果表面晾干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25min,灭菌水冲洗4次。

(4)无菌播种与原球茎诱导:用刀片切开消毒的蒴果,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控制为14h/d;培养90天,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如图4所示,杂交种子萌发率达90%以上(总共播种10瓶培养基,每瓶培养基播种种子总数100粒,每瓶的发芽数在90‐95之间,总体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所述的种子萌发培养基成分为1/6ms、6‐苄氨基腺嘌呤2.0mg/l、萘乙酸0.5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0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5g/l,ph5.6。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5℃,40min。

(5)壮苗及生根培养:将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接种在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控制为14h/d;培养210天,长成带2~4条根,2~4片叶的完整植株,如图5所示。所述的壮苗及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6ms、萘乙酸0.5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5g/l、蔗糖30g/l、卡拉胶粉8.5g/l,ph5.6。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5℃,40min。

(6)炼苗移栽:当小苗植株长至4~7cm高时,将培养瓶转移至温室,在温室自然光照下炼苗10d,取出瓶苗,洗净根部培养基,百菌清溶液消毒后,移栽到兰石:陶粒为3:2的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达85%;百菌清溶液消毒是用0.3%的百菌清溶液浸泡30min。

(7)大棚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移栽5d开始施水溶性的平衡肥,每10d施肥1次,喷施药剂预防病虫害;每月用清水冲洗栽培基质1次。移栽后前6个月为小苗管理期,待小苗长出新根,更换栽培杯,施肥方式同上。植株进入大苗期后,进行水、肥、光、温度和病虫害管理调控,保持通风透气遮阴,湿度在70~85%,温度在20~32℃条件;如果温度高于32℃,用风机和水帘降温。花芽出现后,要进行花期的水、肥、光、温和病虫害的管理。大棚种植2.5年后,如图6所示,达到开花尺寸的兜兰新品种红霞兜兰。

该红霞兜兰植株丛生,开花株有叶9片;开花株株高9.5cm,株幅27.5cm,叶片长11.5cm,宽2.6cm。叶基部具紫红色斑点,叶面具深浅绿色相间的网格斑,叶背面绿色。花梗长5.8cm,紫褐色,披白色短柔毛;花2朵,直径10cm,紫红色,具紫褐色斑点;中萼片宽卵形,长4.1cm,宽4.0cm,紫红色,边缘具淡黄色晕和紫褐色斑点;合萼片宽卵形,稍小于中萼片,长3.0cm,宽2.8cm,淡黄白色,具深浅不一的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花瓣椭圆形,边缘波状具白色缘毛,长5.1cm,宽3.9cm;唇瓣兜状,长3.8cm,宽约2cm,黄褐色,具紫红色斑点;退化雄蕊黄色,中心具紫褐色晕;花期在3~5月,单株花期58d。该红霞兜兰的花梗长度中等(图6),介于母本带叶兜兰和父本同色兜兰的花梗长度之间,避免了母本带叶兜兰花梗过长易倒伏(图1)和父本同色兜兰花梗过短贴着盆生长(图2)的缺点。

该步骤(7)中,小苗期施用水溶性的平衡肥n‐p‐k20‐20‐20;大苗期和花芽出现后施用复合肥n‐p‐k10‐20‐30,施用的倍数是1000倍;方式是基部浇灌;施用时间是上午。

该步骤(7)中,预防病虫害和病虫害的管理中涉及病害的防治是每月分别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次,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2次;虫害的防治是将40%的氧化乐果乳油800倍和80%的敌敌畏800倍交替喷施,防治菜蛾和蜗牛,每月喷施1次。

本实施例1从无菌播种、原球茎诱导、壮苗及生根培养、移栽到大棚种植开花约需时3.5年。

实施例2

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1)人工授粉: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用灭菌牙签采集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的柱头上,授粉后100d,将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蒴果作为外植体。

(2)杂交蒴果的保存:采集的蒴果装于尼龙网袋中,保存于4℃冰箱3d。

(3)杂交蒴果的消毒:将步骤(2)处理过的蒴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蒴果表面晾干后,用0.2%升汞溶液消毒18min,灭菌水冲洗5次。

(4)无菌播种与原球茎诱导:用刀片切开消毒的蒴果,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上培养,培养100d,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所述的种子萌发培养基成分为1/5ms、6‐苄氨基腺嘌呤1.0mg/l、萘乙酸0.05mg/l、椰汁10.0%、香蕉汁10.0%、活性炭1.5g/l、蔗糖20g/l、卡拉胶粉10.0g/l,ph5.8。杂交种子萌发率达85%以上。

(5)壮苗及生根培养:将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接种在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270d,长成带2~4条根,2~4片叶的完整植株,所述的壮苗及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5ms、萘乙酸0.05mg/l、椰汁10.0%、香蕉汁10.0%、活性炭1.5g/l、蔗糖20g/l、卡拉胶粉9.5g/l,ph5.8。

(6)炼苗移栽:当小苗植株长至4~7cm高时,将培养瓶转移至温室,在温室自然光照下炼苗15d,取出瓶苗,洗净根部培养基,百菌清溶液消毒后,移栽到兰石:陶粒为1:1的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达80%。

(7)大棚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移栽7d开始施水溶性的平衡肥,每12d施肥1次,喷施药剂预防病虫害;每月用清水冲洗栽培基质1次。移栽后前6个月为小苗管理期,待小苗长出新根,更换栽培杯,施肥方式同上。植株进入大苗期后,进行水肥、温度和病虫害管理调控,保持通风透气遮阴,湿度在70~85%,温度在20~32℃条件;花芽出现后,要进行花期的水肥、光、温和病虫害的管理。大棚种植2年7个月后达到开花尺寸的兜兰新品种红霞兜兰。

步骤(1)中,于4月中下旬,母本带叶兜兰在花朵盛开10d内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前先用剪刀剪去母本和父本的唇瓣,将父本同色兜兰的花粉授于母本带叶兜兰的柱头上。

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5℃,30min。

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控制为14h/d。

步骤(6)中所述百菌清溶液消毒是用0.1%的百菌清溶液浸泡40min。

步骤(7)中,如果温度高于32℃,用风机和水帘降温。

步骤(7)中,小苗期施用平衡肥n‐p‐k20‐20‐20,大苗期和花芽出现后施用复合肥n‐p‐k10‐20‐30,施用的倍数是1500倍;施用方式是基部浇灌;施用时间是上午。

步骤(7)中,病害的防治是每月分别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2次,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1次;虫害的防治是将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和80%的敌敌畏1000倍交替喷施,防治菜蛾和蜗牛,每月喷施2次。

实施例2从无菌播种、原球茎诱导、壮苗及生根培养、移栽到大棚种植开花约需时3年8个月。

实施例3

一种红霞兜兰的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1)人工授粉: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用灭菌牙签采集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的柱头上,授粉后110d,将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蒴果作为外植体。

(2)杂交蒴果的保存:采集的蒴果装于尼龙网袋中,保存于4℃冰箱4d。

(3)杂交蒴果的消毒:将步骤(2)处理过的蒴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蒴果表面晾干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22min,灭菌水冲洗5次。

(4)无菌播种与原球茎诱导:用刀片切开消毒的蒴果,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上培养,培养100d,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所述的种子萌发培养基成分为1/5ms、6‐苄氨基腺嘌呤1.5mg/l、萘乙酸0.20mg/l、椰汁10.0%、香蕉汁10.0%、活性炭1.5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5g/l,ph5.6。杂交种子萌发率达80%以上。

(5)壮苗及生根培养:将原球茎及芽混合体接种在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250d,长成带2~4条根,2~4片叶的完整植株,所述的壮苗及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5ms、萘乙酸0.3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5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0g/l,ph5.6;

(6)炼苗移栽:当小苗植株长至4~7cm高时,将培养瓶转移至温室,在温室自然光照下炼苗15d,取出瓶苗,洗净根部培养基,百菌清溶液消毒后,移栽到兰石:陶粒为1:2的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达90%。

(7)大棚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移栽7d开始施水溶性的平衡肥,每15d施肥1次,喷施药剂预防病虫害;每月用清水冲洗栽培基质1次。移栽后前6个月为小苗管理期,待小苗长出新根,更换栽培杯,施肥方式同上。植株进入大苗期后,进行水肥、温度和病虫害管理调控,保持通风透气遮阴,湿度在70~85%,温度在20~32℃条件;花芽出现后,要进行花期的水、肥、光、温和病虫害的管理。大棚种植2年9个月后达到开花尺寸的兜兰新品种红霞兜兰。

步骤(1)中,于4月中下旬,母本带叶兜兰在花朵盛开10d内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前先用剪刀剪去母本和父本的唇瓣,将父本同色兜兰的花粉授于母本带叶兜兰的柱头上。

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5℃,30min。

步骤(4)和步骤(5)中,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控制为14h/d。

步骤(6)中,百菌清溶液消毒是用0.2%的百菌清溶液浸泡30min。

步骤(7)中,如果温度高于32℃,用风机和水帘降温。

步骤(7)中,小苗期施用平衡肥n‐p‐k20‐20‐20,大苗期和花芽出现后施用复合肥n‐p‐k10‐20‐30,施用的倍数是1200倍;施用方式是基部浇灌;施用时间是上午。

步骤(7)中,病害的防治是每月分别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2次,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2次;虫害的防治是将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和80%的敌敌畏1000倍交替喷施,防治菜蛾和蜗牛,每月喷施2次。

实施例3从无菌播种、原球茎诱导、壮苗及生根培养、移栽到大棚种植开花约需时3年9个月。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所不同是种子萌发培养基的成分为:ms、6‐苄氨基腺嘌呤2.0mg/l、萘乙酸0.5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0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5g/l,ph5.6。种子播种180d后,如图7所示,种子没有萌发。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所不同是种子萌发培养基的成分为:1/2ms、6‐苄氨基腺嘌呤2.0mg/l、萘乙酸0.5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0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5g/l,ph5.6。种子播种200d后,如图8所示,种子没有萌发。

对比例3

本对比例的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所不同是种子萌发培养基的成分为:花宝1号(美国hyponex1)、6‐苄氨基腺嘌呤2.0mg/l、萘乙酸0.50mg/l、椰汁15.0%、香蕉汁15.0%、活性炭1.0g/l、蔗糖30g/l、卡拉胶粉9.5g/l,ph5.6。种子播种200d后,如图9所示,种子没有萌发。

从实施例可见,本发明所得的红霞兜兰植株株形、花形、花色和花梗长等性状介于两个亲本之间。植株丛生,单株有叶5~9片;开花株平均株高9.5cm,株幅27.5cm,叶片长11~12cm,宽2.5~2.8cm。叶基部具紫红色斑点,叶面具深浅绿色相间的网格斑,叶背面绿色。花梗长5.5~7.8cm,紫褐色,披白色短柔毛;花1~2朵,直径10~12cm,紫红色,具紫褐色斑点;中萼片宽卵形,长3.5~4.3cm,宽3.2~4.0cm,紫红色,边缘具淡黄色晕和紫褐色斑点;合萼片宽卵形,稍小于中萼片,长3.0~3.5cm,宽2.5~3.0cm,淡黄白色,具深浅不一的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花瓣椭圆形,边缘波状具白色缘毛,长5.0~5.5cm,宽3.5~4.0cm;唇瓣兜状,长3.5~4.5cm,宽约2cm,黄褐色,具紫红色斑点;退化雄蕊黄色,中心具紫褐色晕;花期在3~5月,单株花期50~60d。红霞兜兰花梗长度中等,避免了母本花梗过长易倒伏和父本花梗过短贴着盆生长的缺点。

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种子萌发培养基的基本培养基分别为ms和1/2ms,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红霞兜兰种子均没有萌发。对比例3的种子萌发的基本培养基采用兰花常用的花宝1号,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红霞兜兰种子也没有萌发。针对以带叶兜兰为母本、同色兜兰为父本的杂交红霞兜兰种子萌发困难,本发明首次发现,将种子萌发的基本培养基成分调为1/5~1/6ms、6‐苄氨基腺嘌呤1.0~2.0mg/l、萘乙酸0.05~0.50mg/l、椰汁10.0~15.0%、香蕉汁10.0~15.0%、活性炭1.0~1.5g/l、蔗糖20~30g/l、卡拉胶粉9.5~10.0g/l,ph5.6~5.8,可有效诱导红霞兜兰的种子萌发,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性状稳定的种苗,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