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鞍型白芨组培种茎驯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3249发布日期:2018-11-07 07:3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马鞍型白芨组培种茎驯化方法。



背景技术:

珍稀名贵药材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exa.murray)rchb.f.)的干燥块茎。白及和重楼是同一时代的中药材行情娇子,《中药材天地网》资料显示白及是极少数只涨价不跌价名贵药材之一。目前价格500元/千克,与30年前的3-5元/千克相比,行情持续上涨了近200倍。据“中药材天地网”、“康美中药网”(2015)报道分析,虽然近年来也不断有家种白及种植成功的报道,但整体规模都不大,极少有超过100亩规模的白及种植基地。市场主要依赖野生资源,造成白及资源枯竭,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未见缓解。

随着珍稀药材白及野生资源的大量采集,使得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导致直接以作为药材的野生白及块茎作为种源已不现实,加上野生变家种技术不成熟,大多种下去后出苗率低,产量低,造成市场尚未有人工种植产品销售。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白及组培驯化育苗等方法,如专利号为cn201310181724.6的白及组培球茎驯化方法,专利号为cn201510275099.0白及种茎的大棚培育方法,专利号为cn201410846552.4白及种茎的培育方法等等文献。

虽然,现有技术中培育组培白及苗,看起来可以获得大量的白及苗,但由于组培和驯化操作过程不合理,导致组培白及苗下地之后的成活率普遍较低,甚至低于30%;除此之外,即使有出苗,但每年只形成1个极小球茎,3年只能得到的2-3粒花生大小的球茎,不能成为药材,培育的为无效种苗,极大损害了种植户的利益,阻碍了白及组培苗转化为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种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马鞍型白芨组培种茎驯化方法,经过将白及组培球茎经人工驯化形成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使得将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直接移栽大田成活率达到了96%以上,显著提高白及人工栽培的产量(2年生亩产鲜品600㎏以上),实现了珍稀道地药材白及人工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首先设计了栽培模具,并采用栽培模具压实苗床上的驯化基质,形成孔穴,将白及组培球茎移植于孔穴中,采用驯化基质填平孔穴;其中,栽培模具为长160cm、宽10cm、厚3.5cm木板上,按照居中在长度为150cm的范围内,安装2行栽苗齿,行距为5cm,栽苗齿与栽苗齿之间相距5cm;栽苗齿由直径1.5cm,高3cm的圆柱体与设置在圆柱体顶端的直径为15cm,高为1.5cm的圆锥体组成。

采用的白及组培球茎是将白及组培种球经晒苗形成芽后,出瓶清洗,晾干后准备移栽驯化大棚苗床上,移栽选取的是白及组培球茎长为≥3cm,并且有2-3个分叉。

移栽苗床长为450㎝、宽150㎝;上面平铺有8-10cm厚的驯化基质;驯化基质是被湿润处理过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经过设计栽培模具,采用栽培模具对苗床上的驯化基质进行压实处理,并经过栽培模具上的栽苗齿在压实过程中,形成空穴,使得各空穴分布均匀,深度一致,实现白及球茎移植到的孔穴规格一致,提高了单位面积出苗数量与种苗质量,提升了驯化种苗工作效率,降低了育苗成本。使通过由白及组培苗培育的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进行大田栽培成活率极大提高,白及产量显著提升,且质量优良,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解决了目前由组培苗大田栽培成活率低、产量极低、栽种风险极大的缺陷。本发明简单易行,投入产出比高,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的栽培模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际采用的实物结构示意图。

1-栽苗齿2-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本发明创造中,采用的驯化基质可以是现有技术存在的驯化基质,如专利号为cn201310181724.6中公开的驯化基质。

实施例: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驯化方法,其具体过程如下:

地点: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贵州省安龙县钱相街道。

时间:2016年3月5日-2016年10月7日。

规模:10000㎡。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白及,经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筛选获得优良株系,自然开花结实成熟蒴果,经无菌播种组培快繁育苗,培育出直径5㎝以上组培球茎。肥料采用常规叶面肥,氮磷钾复混肥料15-15-15。

试验方法:

(1)设计栽培模具:栽培模具由木板和设置栽苗齿组成,具体设计是:长160cm、宽10cm、厚3.5cm木板上,按照居中在长度为150cm的范围内,安装2行栽苗齿,行距为5cm,栽苗齿与栽苗齿之间相距5cm;栽苗齿由直径1.5cm,高3cm的圆柱体与设置在圆柱体顶端的直径为15cm,高为1.5cm的圆锥体组成。

(2)驯化方法:将白及组培种球茎晒苗形成芽后,出瓶清洗,晾干后准备移栽驯化大棚苗床上。每一个苗床长450㎝、宽150㎝,铺上8-10㎝厚,并经处理润湿的驯化基质,用栽培模具压实基质,形成孔穴,将准备好的白及组培球茎移植于孔穴中,人工用基质填平即可。

在同一大棚,不同的苗床上,按照一致的管理措施,采用栽培模具处理驯化作为试验组;不采用栽培模具,按照常规的移栽方法作为对照组(ck)进行对照试验;驯化4个月统计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出苗情况;并将统计时的小苗再返回驯化3个月后,再次统计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出苗情况,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结论:在大棚苗床上驯化7个月后,采用栽培模具压实基质形成孔穴进行驯化处理组的马鞍型白芨组培种球茎出苗率达到了96.5%;而未采用栽培模具压实基质形成孔穴组的马鞍型白芨组培种球茎出苗率只有82.5%。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马鞍型白芨组培种茎驯化方法,经过设计栽培模具,采用栽培模具对苗床上的驯化基质进行压实处理,并经过栽培模具上的栽苗齿在压实过程中,形成空穴,使得各空穴分布均匀,深度一致,实现白及球茎移植到的孔穴规格一致,提高了单位面积出苗数量与种苗质量,保障了白及有效种苗生产,提升了驯化种苗工作效率,降低了育苗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开;张禾;张荷轩;宋智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遵义湄潭天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06.13
技术公布日:2018.11.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