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11273发布日期:2018-12-19 05:17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头饲晚食的再生稻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秸秆作为饲料在我国已有很好的经验,特别是利用科技成果将秸秆处理后转化成生物饲料。使秸秆作为牲畜饲料过腹还田,不仅促进畜牧业发展,还能为农田提供大量的优质肥料,增加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畜牧养殖结构主要以猪、禽为主,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占比较低。猪禽养殖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需求量大,但人均耕地少。粮食总产量虽然实现十年连增的大好形势,但人畜争粮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大量发展牛羊等节粮型养殖业,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动物食品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秸秆生物饲料粗纤维含量高,特别适用于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因此发展秸秆生物饲料加工,为牛羊养殖开辟饲料来源,将推动草食家畜生产的发展,带动畜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生态的无公害大米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再生稻的再生季稻米以不打农药、米质优著称,正好契合人们的需求,顺应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因此,如何统筹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短缺和优质稻米的需求问题,对于实施好乡村振新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以提升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粮饲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头季生物量大、再生能力强和蛋白含量较高的水稻品种,种植;

s2、在头季水稻齐穗期或齐穗期过后的10~25天内进行刈割,刈割留桩高度为10-

30cm,对刈割获得的稻草进行饲料化加工处理;

s3、刈割后2天内,每亩稻田施尿素5-15kg和氯化钾5-10kg;

s4、待再生季水稻籽粒落黄率达95%以上时,收割。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生物量为28~30t/hm2,粗蛋白含量为12-18wt%。

步骤s1中,所述水稻品种包括y两优900、甬优4149、隆两优1988、湘两优900、望两优华占中的一种。

步骤s1中,种植方法为移栽、直播、抛秧中的一种。

步骤s2中,在头季水稻齐穗期,每亩稻田施尿素10-20kg,用作促芽肥。

步骤s2中,在头季水稻齐穗期过后的15-25天内进行刈割。

步骤s2中,刈割留桩高度为18-22cm。

步骤s2中,饲料化加工处理为直接青贮、湿粉碎造粒、干粉碎造粒中的一种。优选为青贮。

步骤s3中,每亩稻田施尿素8-12kg和氯化钾6-8kg,用作发苗肥。

本发明中,从品种角度出发,选择生物量大、再生性好的超级杂交稻,能充分发挥作物间的杂种优势,同时通过刈割期(实际在齐穗期或蜡熟期)的科学选择,能获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较好的水稻秸秆,为其饲料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由于头季水稻的提前刈割,使得再生季的生育期延长,而且再生季齐穗至成熟期的昼夜温差较大(该段时间一般对应每年的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米质,弥补了杂交稻米质差的缺陷,再生季的稻米米质比头季的稻米高1~2个等级。最后,配合科学的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实现粮饲兼顾的再生稻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优点:1)通过头季整株刈割和青贮,获得较高的秸秆和稻谷生物量,为解决秸秆问题和饲料问题提供新思路;2)提前头季刈割并降低留桩高度,为再生季腾出了10~30天的生育期,有利于再生季高产稳产;3)通过水稻品种、刈割时期、田间管理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最大化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满足饲料要求和粮食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刈割时间条件下再生季水稻产量对比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中,再生稻栽培方法如下:

s1、选择水稻品种y两优900,以移栽方式进行种植;

s2、在头季水稻齐穗期,每亩稻田施尿素15kg;在头季水稻齐穗期或齐穗期过后的10~25天内进行刈割,刈割留桩高度为20cm,对刈割获得的稻草进行青贮处理;

s3、刈割后2天内,每亩稻田施尿素10kg和氯化钾8kg;

s4、待再生季水稻籽粒落黄率达95%以上时,收割。

不同刈割期条件下,再生稻头季生物产量、头季植株粗蛋白含量及周年收入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可见,刈割期选择在蜡熟期获得的总收入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表1不同刈割期条件下再生稻头季生物产量对比

表2不同刈割期下再生稻周年收入对比

注:头季生物量按粗蛋白含量差异,齐穗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的头季生物量价格分别600元/t、660元/t、660元/t,再生稻谷价格为6元/kg。由于前期成本一致,因而未计算。

可见,本发明通过科学确定头季刈割期,均衡头季饲料总量及其营养成分和再生季优质稻米产量,获得最佳组合,实现效益。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

本技术:
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稻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头季生物量大、再生能力强和蛋白含量较高的水稻品种,种植;在头季水稻齐穗期或齐穗期过后的10~25天内进行刈割,刈割留桩高度为10‑30cm,对刈割获得的稻草进行饲料化加工处理;刈割后2天内,每亩施尿素5‑15kg和氯化钾5‑10kg;待再生季水稻籽粒落黄率达95%以上时,收割。本发明通过头季整株刈割和青贮,获得较高的秸秆和稻谷生物量,为解决秸秆问题和饲料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水稻品种、刈割时期、田间管理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最大化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满足饲料要求和粮食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郑华斌;徐华勤;唐启源;陈元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6.14
技术公布日:2018.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