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97667发布日期:2018-09-11 16:41阅读:10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



背景技术: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是高级社会昆虫,以群体为单位过着社会性生活。蜜蜂的存在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营养丰富的滋补保健性蜂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蜜蜂授粉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以及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蜜蜂过群居生活,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且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是一种天然食品,蜂蜜是由单糖类的葡萄糖和果糖构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而不需要酶的分解,蜂蜜比蔗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所含的单糖,不需要经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对妇、幼特别是老人更具有良好保健作用,因此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蜂蜜对人体具有很大益处;蜂蜜能改善血液的成分,促进心脑和血管功能,因此经常服用于心血管病人很有好处;蜂蜜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促使肝细胞再生,对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食用蜂蜜能迅速补充体力,消除疲劳,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蜂蜜还有杀菌的作用,经常食用蜜糖,不仅对牙齿无妨碍,还能在口腔内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等;因此现今蜂蜜的市场广大,养殖蜜蜂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1857年美国人郎氏发明了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上世纪初活框蜂箱和意大利蜜蜂一起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使用的蜂箱很多,比如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但是现在蜜蜂养殖都以方形蜂箱进行养殖,蜂箱放置地面等处,该养殖方式对养殖的环境具有较大的要求,需要人工长期的照看。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自家养蜂常用的是一个倒扣的圆台形木桶,这种家用养蜂桶不仅容易聚集汽水,而且观察桶内情况、取蜂蜜、打扫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跑洞(9)孔径为9mm,防跑洞(9)可容疏导管(11)插入;疏导管(11)为一管径为8mm的竹制管,分蜂时将疏导管(11)的一端插入防跑洞(9),另一端与橡胶管相连,橡胶管另一端与另一个养蜂桶的疏导管相连,即可保证分蜂时蜂王和雄峰从一个养蜂桶转移到另一个养蜂桶而不是逃逸到山林中。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蜂桶本体(1)底部可有的一道高22mm的门,门外设有阻挡雄峰和蜂王飞出的隔片网(10)。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蜂桶本体(1)内设有还脾圈(13),还脾圈(13)为宽40mm的毛竹片圈成的直径为30cm的圆形竹条圈(14),竹条圈(14)的一侧设有固定网(15),另一侧设有一端固定的活动铁丝(16),竹条圈的顶部设有悬挂带(17)。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蜜方法为:

a.观察:打开上观察窗(4),观察各脾片的发育情况,确定取出发育情况较好的半边的蜂蜜;

b.赶蜂:从上观察窗(4)伸入一根中空竹筒,像需要取蜜的半边各脾片间吹气,赶走脾片上的蜜蜂;

c.取蜜:抽出脾片所在的活动板,取走脾片上部的蜜脾,将剩余的粉脾和仔脾放入还脾圈(13)内,将活动铁丝(16)的另一端挂在竹条圈(14)上,即将剩余的粉脾和仔脾固定在还脾圈(13)内;

d.放还:将固定好的还脾圈(13)沿活动板的侧边放入养蜂桶内,悬挂带(17)留在活动板上方,在活动板上悬挂带(17)能碰到的最远处按上一个图钉,将悬挂带(17)挂在图钉上,即将还脾圈(13)悬挂在养蜂桶内。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将巢础贴在活动底板背面后按底板形状拼成圆形将底板盖在木桶上,在底板上用塑料薄膜封顶后用皮筋将薄膜箍在木桶上,这样就能保持桶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上部的观察窗打开后可以在取蜜前观察各脾片的发育情况,并可在取蜜时通过上观察窗向桶内吹气,赶走脾片上的蜜蜂,降低取蜜难度;下观察窗打开后可以清洁桶内底部的灰尘,并在夏季炎热时可将下观察窗微微打开,降低桶内温度;底部的门高度有22mm,并且木桶厚度有2cm,这个大空间确保了在分蜂时工蜂可快速逃出原蜂桶,并且门外的隔网片使得蜂王和雄峰不能从门处逃出,只能通过防逃洞从一个蜂桶转移到另一个蜂桶,简化了分蜂难度并降低了分蜂的不确定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取蜜时只需揭开薄膜,拿出需要取蜜的脾片所在的活动底板,操作简单方便,且养蜂桶上下的两个观察窗既可观察脾片的发育情况也可打扫底部的卫生、降低桶内温度,此外底部的门简化了分蜂难度并降低了分蜂的不确定性;放还的还脾圈内还留有粉脾和仔脾,最大程度的保护原脾片的完整性,蜜蜂会在原仔脾下方产生新的仔脾,促进蜜蜂发育。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极其实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隔片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疏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活动底板背面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还脾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养蜂桶本体;2-为活动底板;3-为铁丝圈;4-为上观察窗;5-为下观察窗;6-为合页;7-为门搭;8-为门扣;9-为防跑洞;10-为隔片网;11-为疏导管;12-为巢础;13-为还脾圈;14-为竹条圈;15-为固定网;16-为活动铁丝;17-为悬挂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

实施例2: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

实施例3: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

实施例4: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

实施例5: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

实施例6: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防跑洞9孔径为9mm,防跑洞9可容疏导管11插入;疏导管11为一管径为8mm的竹制管,分蜂时将疏导管11的一端插入防跑洞9,另一端与橡胶管相连,橡胶管另一端与另一个养蜂桶的疏导管相连,即可保证分蜂时蜂王和雄峰从一个养蜂桶转移到另一个养蜂桶而不是逃逸到山林中。

实施例7: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防跑洞9孔径为9mm,防跑洞9可容疏导管11插入;疏导管11为一管径为8mm的竹制管,分蜂时将疏导管11的一端插入防跑洞9,另一端与橡胶管相连,橡胶管另一端与另一个养蜂桶的疏导管相连,即可保证分蜂时蜂王和雄峰从一个养蜂桶转移到另一个养蜂桶而不是逃逸到山林中。养蜂桶本体1底部可有的一道高22mm的门,门外设有阻挡雄峰和蜂王飞出的隔片网10。

实施例8: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防跑洞9孔径为9mm,防跑洞9可容疏导管11插入;疏导管11为一管径为8mm的竹制管,分蜂时将疏导管11的一端插入防跑洞9,另一端与橡胶管相连,橡胶管另一端与另一个养蜂桶的疏导管相连,即可保证分蜂时蜂王和雄峰从一个养蜂桶转移到另一个养蜂桶而不是逃逸到山林中。养蜂桶本体1底部可有的一道高22mm的门,门外设有阻挡雄峰和蜂王飞出的隔片网10。养蜂桶本体1内设有还脾圈13,还脾圈13为宽40mm的毛竹片圈成的直径为30cm的圆形竹条圈14,竹条圈14的一侧设有固定网15,另一侧设有一端固定的活动铁丝16,竹条圈的顶部设有悬挂带17。

实施例9: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养蜂桶本体1为圆台形木桶,养蜂桶本体1顶部设有活动底板2,养蜂桶本体1侧壁外箍有防止木桶变形的铁丝圈3,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还开有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上观察窗4的一侧通过合页6固定在侧壁上,另一侧上设有的门搭7与养蜂桶本体1侧壁上相应的门扣8使得上观察窗4可闭紧,下观察窗5设在上观察窗4的正下方,且下观察窗5和上观察窗4除开设位置有区别外结构相同;下观察窗5的下方防跑洞9,防跑洞9下方开有一道门。养蜂桶本体1的上口径为42cm,下口径为50cm,桶高50cm,木桶厚度为2cm。活动底板2是将原木桶底板切割成六块再拼接而成,拼好后的活动底板(2)的切割线与木桶底部开设的门所在方向相互垂直。活动底板2切割后两侧半圆形板宽11cm,中间四块板宽5cm。活动底板2的每块活动板的底面上均贴有一块长20cm、宽7cm的引导蜜蜂顺势筑巢的巢础12。上观察窗4和下观察窗5长7.5cm,高6cm。防跑洞9孔径为9mm,防跑洞9可容疏导管11插入;疏导管11为一管径为8mm的竹制管,分蜂时将疏导管11的一端插入防跑洞9,另一端与橡胶管相连,橡胶管另一端与另一个养蜂桶的疏导管相连,即可保证分蜂时蜂王和雄峰从一个养蜂桶转移到另一个养蜂桶而不是逃逸到山林中。养蜂桶本体1底部可有的一道高22mm的门,门外设有阻挡雄峰和蜂王飞出的隔片网10。养蜂桶本体1内设有还脾圈13,还脾圈13为宽40mm的毛竹片圈成的直径为30cm的圆形竹条圈14,竹条圈14的一侧设有固定网15,另一侧设有一端固定的活动铁丝16,竹条圈的顶部设有悬挂带17。

本发明一种活底防逃养蜂桶及其取蜜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蜜方法为:

a.观察:打开上观察窗4,观察各脾片的发育情况,确定取出发育情况较好的半边的蜂蜜;

b.赶蜂:从上观察窗4伸入一根中空竹筒,像需要取蜜的半边各脾片间吹气,赶走脾片上的蜜蜂;

c.取蜜:抽出脾片所在的活动板,取走脾片上部的蜜脾,将剩余的粉脾和仔脾放入还脾圈13内,将活动铁丝16的另一端挂在竹条圈14上,即将剩余的粉脾和仔脾固定在还脾圈13内;

d.放还:将固定好的还脾圈13沿活动板的侧边放入养蜂桶内,悬挂带17留在活动板上方,在活动板上悬挂带17能碰到的最远处按上一个图钉,将悬挂带17挂在图钉上,即将还脾圈13悬挂在养蜂桶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