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参农田新型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21777发布日期:2018-11-30 23:17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参农田新型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公开一种人参农田新型高效栽培方法,是对现有的农田人参栽培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参生产效率,属于人参栽培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人参(panaxginsengc.a.mey)系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百草之王”。人参喜欢冷凉湿润气候,过去多集中种植于吉林长白山等林区,以及辽宁省的部分地区。但随着人们需求量的上升,以及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广泛的引种试验,平原农田栽参的面积和比例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田栽参对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除土壤改良外,受水、肥调控难度的影响,有效保苗率差、密度低是农田栽参存在的一大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参的产量与品质,直接降低了参农的经济效益,更是制约了农田栽参技术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参农田新型高效栽培方法,解决了现有农田人参栽培方法存在的人工作业效率低、肥水运筹调控难、导致人参栽培受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制约严重,导致有效保苗率差、密度低等问题突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农田高效新型栽培方法,具体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步骤1,选地与配制参土:

选择地势高,坡度在5~15度之间,土质疏松肥沃,底层含砂或沙砾,保水能力强,且排涝效果好的土地;整地前,人工加入30%有机肥、1.5%消毒剂及20%沙砾(质量比)于土壤中,构建一种更加接近森林腐殖质土体;

步骤2,人工作参床:

根据地形划定参畦范围以及作业道,将作业道土壤转移至畦床上,并利用步骤1配制好的土壤,制作成截面为梯形的参床,参床高度为30cm,底部坡度60度,床幅宽1.2m(见图1);

步骤3,参栽排列方式与合理密植:

新型栽培模式下可以在参床上做成15-20cm宽、10cm深的v型槽,使梯形槽的方向与参床方向一致,然后将分选后的人参苗分别排放于v型槽的两侧,然后盖上7-9cm厚的腐殖土,这样就形成了新型栽培方式的一个结构单元(图3c);整个参床可以根据参龄大小,确定种植密度与株距,整个参床由6-8组结构单元。

另外,也可以沿参床方向将整个参床从中间一分为二,确定密度后,参床一边做成8-10㎝宽、10㎝深的斜槽,槽底倾斜28-30度(见图3b),将参苗平放于槽内,然后盖上7-9㎝厚的腐殖土即可。而在参床的另一半,做成与之相对称的斜槽,移栽及覆土同上述操作。这样,整个参床即由完全对称的两部分构成,如图3b所示。

新型栽培模式下参苗v型或中心对称型排布,有利于滴灌管的铺设,明显降低传统模式下对参苗的损伤,而且结合滴灌能彻底解决苗床中心易发生干旱的问题,显著提高了人参的生长速度和商品品质。

步骤4,滴灌管设置:

待人参出苗后,沿参床方向铺设滴灌管,可以根据水分与施肥需求,在两行参苗之间放置一条滴灌管,亦可以在参床中间放置一条滴灌管(横切面示意图,如图3)。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栽培模式下参床中间易发生旱情及施肥费力、费时的问题,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实现了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基于栽培模式的创新和滴灌肥水一体化运筹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人参栽培空间配制的优化以及养分、水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优化了传统人参栽培的田间行距配置,改变了传统农户人参栽培的模式,节省了繁琐的工序,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提高了保苗率,优化了空间分布,增加了种植密度,有利于通风、透气更适宜于人参的生长发育。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参床横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栽培方法(b)与农户传统栽培方法(a)对比图;

图3为传统农户栽培方法(a)与本发明栽培方法(b/c)畦床切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的一种人参农田新型栽培方法分别在吉林省延边州抚松县、集安等地进行了生产试验和示范。

本实施例所用材料选择如下:

人参品种:3年生西洋参苗,由当地抚松参王植保有限公司提供;

滴灌管:由沈阳德泰公司提供;

滴灌肥:选用“参博士”人参专用肥,由吉林省深度人参用肥技术中心提供。

实施例1

步骤1,选地与配制参土:选择海拔高度1205m,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为3.15%,保水能力强的土地;整地前,人工加入有机肥、消毒剂,均匀混合测定土壤ph为6.4。

步骤2,人工作畦:首先划定参畦范围及作业道,然后将作业道土壤转移至畦床上,并利用步骤1配制好的土壤,制作成截面为梯形的畦床,畦床高度为30cm,底部坡度60度,床幅宽1.2m(参见图1);

步骤3,参栽排列方式:于5月中旬,参土层解冻后,气温稳定15℃时进行移栽,移栽前先在参床上做成18cm宽、10cm深的v型槽,使槽的方向与参床方向一致,然后将人参苗分别放于v型槽的两侧,同一槽内人参株距4-5cm,摆放后及时覆土,腐殖土厚度为7-9cm左右,整个参床由6-8组结构单元组成(参见图3c);

步骤4,滴灌管设置:待人参展叶期,沿参床方向在两行参苗之间放置一条滴灌管。在展叶前、开花期以及绿果期根据墒情进行滴灌灌水,使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保持在30-40%、45-50%以及40-45%。在展叶期及绿果期结合滴灌分别施入滴灌肥,每10平方米施用施尔康0.75-1.25公斤;

本发明栽培方法经这几年的使用和测试,每平方米人参种植密度提高10.5%以上,鲜参产量提高9.85%,一等、二等人参比例提高12.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实施例2

步骤1,选地与配制参土:所选参地平均坡度11.8◦,有机质含量4.22%,保水能力强,参土配制同实施例1;

步骤2,人工作畦:同实施例1;

步骤3,参栽排列方式:于5月中旬,气温稳定15℃时进行移栽,移栽前先在参床上做成8-10㎝宽、10㎝深的斜槽,槽底倾斜28-30度,槽的方向与参床方向一致,将参苗平放于槽内,然后盖上7-9㎝厚的腐殖土。而在参床的另一半,做成与之相对称的斜槽,移栽及覆土同上述操作(参见图3b);

步骤4,滴灌管设置:待人参展叶期,沿参床方向在两行参苗之间放置一条滴灌管。在展叶前、开花期以及绿果期根据墒情进行滴灌灌水,使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保持在30-40%、45-50%以及40-45%。在展叶期及绿果期结合滴灌分别施入滴灌肥,每10平方米施用施尔康0.75-1.25公斤。

本发明经过2015-2017年的使用和试验,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n肥施用量降低20%,鲜参产量平均提高14.10%,一等参比例提高10.3%,二等参比例13.2%,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本发明栽培方式,解决了传统栽培模式下参床中间易发生旱情及传统人工施肥费力、费时的问题,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率,生态环保、增产提质增效明显,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