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传统麻竹林竹笋产量的留竹营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4031发布日期:2019-04-17 02:37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传统麻竹林竹笋产量的留竹营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传统麻竹林竹笋产量的留竹营林方法。



背景技术:

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usmunro),别名“甜竹”、“大叶乌竹”、“八渡笋”,其地下茎合轴丛生,属丛生竹类的禾本科,牡竹属。该竹种适应性广,易栽培,生长快,成材早,具有良好的护岸、护堤、防风保土、绿化美化等作用。竹笋味道鲜美香甜,营养丰富。栽植麻竹投资省,见效快、收益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在麻竹林的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竹秆稠密丛生,竹根重叠集中的现象,这对于竹株接受并利用阳光的效率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并且竹丛的逐年抬高也会使泥土肥分流失,竹蔸和竹根裸露,易导致竹丛衰败,降低笋产量和影响成竹品质。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麻竹亩产量,实现长期多年的连续经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以传统经营的麻竹林为对象,提供一种显著提高单位面积麻竹笋产量的营林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麻竹林地的竹笋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提高传统麻竹林竹笋产量的留竹营林方法,包括林地清理、竹林结构调整、施肥、科学采笋、留养母竹、砍伐老竹、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程序,其操作步骤如下:

1.林地清理:每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结合松土,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堆积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

2.竹林结构调整:头年12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砍除2a以上所有老竹,以几何图形留竹法每丛保留3-6株1-2a生竹,要求立竹空间合理;油锯清除高于地面的老竹蔸。

3.施肥:每年施肥3次,第一次施基肥在3月中下旬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3次,一般每丛施腐熟的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公斤,或腐熟的饼肥7-10公斤,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公斤,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次、第三次施追肥,追肥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的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竹笋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5:1:2的氮磷钾混合肥料1-1.5公斤,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公斤。

4.科学采笋:

a.采笋时间:食用鲜笋宜在上午采收,竹笋出土20-45cm时采割。作为加工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竹笋出土后露出1个青节时采割。

b.采集方法:扒开笋周围土壤露出笋体,用先端刀刃平土面第1个笋节上部0-1cm处水平插入,然后向左旋转,割下笋体,保留笋蔸上的饱满笋目。

5.留养母竹:每年8月初采收头笋,选择健壮的二茬笋留养作母竹,留养方式根据竹丛密度,采用几何图形法留竹,最大限度的保留竹株间距离,留养后进行套袋培育;所述几何图形法留竹为三角形或四方形或五边形或六边形留竹。

6.砍伐老竹:每年12月份至次年3月份,砍去2a生以上多余的老竹。

7.松土除草:林分每2年松土1次,林地土壤深翻20cm左右,母竹周边深翻30-40cm,不伤及竹蔸、竹根;每年6-7月份开展林地除草作业,注意不要损伤新发竹笋,并将杂草运送到竹林外面,统一清理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

8.病虫害防治

1)生态防治:防治促进林内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虫笋、竹株、竹枝叶等,减少病虫源、冬季深翻除草、减少越冬病虫源;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扩大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3)物理机械防治:虫口密度较低时,采用人力借助简单机械进行捕捉,利用黑光灯或诱饵进行诱杀;

4)化学防治: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和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合理使用,尽量不污染环境,减少药剂用量和次数。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竹林结构调整的方法是:当竹林密度大于30丛/亩时,每丛保留麻竹3-4株,保留的竹株呈三角形或四方形分布;当竹林密度小于30丛/亩时,保留麻竹5-6株,保留的竹株呈五边形或六边形分布。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每丛保留3-6株1-2a生竹要砍去保留母竹离地面2m的侧枝;

若保留母竹的竹蔸高于地面时,应当培土覆盖竹蔸2-3cm。

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施肥时,采取每株施肥法,即在每株竹子周围40cm地方挖坎,沟深14-16cm,将肥料施入沟内,高位沟多施,低位沟少施,覆土;坡度较大的林地,开沟方向为每株竹子周围30cm外挖平行沟,沟长20-30cm,每沟均匀施肥,覆土。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科学采笋的方法是:鲜笋出售采集时,笋地径小于6cm采集高度小于20cm;地径小于6-8cm采集高度小于20-30cm;笋地径大于8cm,采集高度为30-45cm;加工笋采集时,采集笋高度大于50cm。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科学采笋当麻竹笋出土20cm时,进行套袋;所述套袋采用具有透气性的尼龙袋或者塑料袋,袋子胸径20-25cm,高度20cm,可循环利用。

进一步地,步骤6所述砍伐老竹将老竹秆、枝及时运送到竹林外面,保持林内清洁。

进一步地,步骤7所述松土除草方的方法是:将竹丛根际土壤挖开,清除缠绕在笋目上的须根和根系已发黑死亡的老竹蔸,并暴露笋目15~20天,扒土晒目后,结合施春肥要进行培土,重新覆盖笋目;若竹蔸高于地面,适当培土,厚度8-10cm,形状形龟背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本留竹营林方法放弃了传统的竹林管理模式,提出几何图形留竹法的管理方法,保证了竹笋萌发时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使竹笋获得更大的萌发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竹笋的产量。

(2)本留竹营林方法改进了施肥技术,采取有机肥+无机肥结合的模式,有效的保证了肥料的持续性。

(3)本留竹营林方法放弃传统的开沟施肥方法,采用每株施肥方法,在每株竹的四周开沟施肥,保证林地内母竹均匀的获得肥料。

(4)本留竹营林方法改进了病虫害防治技术,选择生态环保的治理方法,尽量做到不污染环境,减少药剂用量和次数,保护竹林的生态环境。

(5)本留竹营林方法选择套袋方法,对保留的母竹进行管理,保证了母竹的健康成长。

(6)本留竹营林方法规定了除草、施肥、覆土、砍杂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措施,保证竹林合理健康的生态环境。

(7)本留竹营林方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第2年竹笋产量每年提高≥35%,到第3年时,产量趋于稳定,每亩产竹笋2000-2300k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一丛三株留竹营林法示意图。

图2:一丛四株留竹营林法示意图。

图3:一丛五株留竹营林法示意图。

图4:一丛六株留竹营林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除特殊说明外,下述实施例中均采用常规现有技术完成。

实施例1:一丛三株留竹营林法

扒土晒目

选择麻竹低产林2亩,密度大于50丛/亩。头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结合松土,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等,堆积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清明前,将竹丛根际土壤挖开,清除缠绕在笋目上的须根和根系已发黑死亡的老竹蔸,并暴露笋目15-20天。

扒土晒目后,结合施春肥要进行培土,重新覆盖笋目。将周围土壤向竹丛中央聚拢,覆土呈龟背状,以高出原竹蔸8-10cm为宜。施肥以使用氮肥为主,并根据土壤和竹株生长情况,平衡协调施肥;要求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提倡多施已腐熟的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公斤,或腐熟的饼肥7-10公斤,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公斤,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次、第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公斤,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公斤。

采笋时,食用鲜笋宜在上午采收,竹笋出土20-45cm时采割。作为加工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竹笋出土后露1个青节时采割。扒开笋周围土壤露出笋体,用先端刀刃平土面第1个笋节上部0-1cm处水平插入,然后向左旋转,割下笋体,保留笋蔸上的饱满笋目。

每年8月初,砍去“头笋”,选择健壮的“二茬笋”留养,留养方式根据竹丛密度,采用三角几何图形法留竹,最大限度的保留竹株间距离,留养后进行套袋。冬季或早春伐除林内全部3年生老竹和部分2年生竹,每丛宜保留3株,采取“集合图形法”留竹,保证发笋的最大空间。

结合扒晒、施肥等培育措施进行除草,并同时清理由老竹蔸或部分笋蔸基部萌发的纤细小笋;结合采伐老竹的同时,进行全林松土20cm。通过此方法管理竹林,管理1-3年,竹笋产量每年提高46%,到第4年时,产量趋于稳定,每亩年产竹笋2000kg。

实施例2:一丛四株留竹营林法

选择麻竹低产林2亩,密度约40丛/亩。头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结合松土,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等,堆积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清明前,将竹丛根际土壤挖开,清除缠绕在笋目上的须根和根系已发黑死亡的老竹蔸,并暴露笋目15~20天。

扒土晒目后,结合施春肥要进行培土,重新覆盖笋目。将周围土壤向竹丛中央聚拢,覆土呈龟背状,以高出原竹蔸8-10cm为宜。施肥以使用氮肥为主,并根据土壤和竹株生长情况,平衡协调施肥;要求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提倡多施已腐熟的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公斤,或腐熟的饼肥7-10公斤,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公斤,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次、第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公斤,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公斤。

6月底,采笋时,食用鲜笋宜在上午采收,竹笋出土20-45cm时采割。作为加工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竹笋出土后露1个青节时采割。扒开笋周围土壤露出笋体,用先端刀刃平土面第1个笋节上部0-1cm处水平插入,然后向左旋转,割下笋体,保留笋蔸上的饱满笋目。

每年8月初,砍去“头笋”,选择健壮的“二茬笋”留养,留养方式根据竹丛密度,采用四边几何图形法留竹,最大限度的保留竹株间距离,留养后进行套袋。冬季或早春伐除林内全部3年生老竹和部分2年生竹,每丛宜保留4株,采取“集合图形法”留竹,保证发笋的最大空间。

结合扒晒、施肥等培育措施进行除草,并同时清理由老竹蔸或部分笋蔸基部萌发的纤细小笋;结合采伐老竹的同时,进行全林松土20cm。通过此方法管理竹林,管理1-3年,竹笋产量每年提高40%,到第4年时,产量趋于稳定,每亩年产竹笋2200kg。

实施例3:一丛五株留竹营林法

选择麻竹低产林2亩,密度约30丛/亩。头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结合松土,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等,堆积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清明前,将竹丛根际土壤挖开,清除缠绕在笋目上的须根和根系已发黑死亡的老竹蔸,并暴露笋目15-20天。

扒土晒目后,结合施春肥要进行培土,重新覆盖笋目。将周围土壤向竹丛中央聚拢,覆土呈龟背状,以高出原竹蔸8-10cm为宜。施肥以使用氮肥为主,并根据土壤和竹株生长情况,平衡协调施肥;要求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提倡多施已腐熟的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公斤,或腐熟的饼肥7-10公斤,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公斤,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次、第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公斤,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公斤。

6月底,采笋时,食用鲜笋宜在上午采收,竹笋出土20-45cm时采割。作为加工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竹笋出土后露1个青节时采割。扒开笋周围土壤露出笋体,用先端刀刃平土面第1个笋节上部0-1cm处水平插入,然后向左旋转,割下笋体,保留笋蔸上的饱满笋目。

每年8月初,砍去“头笋”,选择健壮的“二茬笋”留养,留养方式根据竹丛密度,采用五边几何图形法留竹,最大限度的保留竹株间距离,留养后进行套袋。冬季或早春伐除林内全部3年生老竹和部分2年生竹,每丛宜保留5株,采取“集合图形法”留竹,保证发笋的最大空间。

结合扒晒、施肥等培育措施进行除草,并同时清理由老竹蔸或部分笋蔸基部萌发的纤细小笋;结合采伐老竹的同时,进行全林松土20cm。通过此方法管理竹林,管理2年,竹笋产量每年提高35%,到第3年时,产量趋于稳定,每亩年产竹笋2000kg。

实施例4:一丛六株留竹营林法

选择麻竹低产林2亩,密度约27丛/亩。头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结合松土,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等,堆积焚烧,后撒施于竹丛内。清明前,将竹丛根际土壤挖开,清除缠绕在笋目上的须根和根系已发黑死亡的老竹蔸,并暴露笋目15-20天。

扒土晒目后,结合施春肥要进行培土,重新覆盖笋目。将周围土壤向竹丛中央聚拢,覆土呈龟背状,以高出原竹蔸8-10cm为宜。施肥以使用氮肥为主,并根据土壤和竹株生长情况,平衡协调施肥;要求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提倡多施已腐熟的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公斤,或腐熟的饼肥7-10公斤,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公斤,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次、第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公斤,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公斤。

6月底,采笋时,食用鲜笋宜在上午采收,竹笋出土20-45cm时采割。作为加工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竹笋出土后露1个青节时采割。扒开笋周围土壤露出笋体,用先端刀刃平土面第1个笋节上部0-1cm处水平插入,然后向左旋转,割下笋体,保留笋蔸上的饱满笋目。

每年8月初,砍去“头笋”,选择健壮的“二茬笋”留养,留养方式根据竹丛密度,采用六边几何图形法留竹,最大限度的保留竹株间距离,留养后进行套袋。冬季或早春伐除林内全部3年生老竹和部分2年生竹,每丛宜保留6株,采取“集合图形法”留竹,保证发笋的最大空间。

结合扒晒、施肥等培育措施进行除草,并同时清理由老竹蔸或部分笋蔸基部萌发的纤细小笋;结合采伐老竹的同时,进行全林松土20cm。通过此方法管理竹林,管理2年,竹笋产量每年提高35%,到第3年时,产量趋于稳定,每亩年产竹笋2300kg。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