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1477发布日期:2019-01-05 08:45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不仅是美化环境的理想花卉,而且牡丹根皮,又名丹皮,还是传统的中药材,常用于凉血祛瘀。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等。

‘凤丹’品种群是由杨山牡丹在药用栽培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根据根皮性状人工筛选形成的栽培牡丹品种群。凤丹作为牡丹的分支,除油用作物外,还兼具牡丹的其他功能,主要表现为观赏功能、药用功能、美肤功能和保健功能。

凤丹功能多样,浑身是宝,为充分利用好凤丹各部分功能,发挥各品种特点,将凤丹产业打造成一个多功能、高产值的综合产业,提高栽培过程中凤丹苗的移栽成活率则变得至关重要。

凤丹定植株行距一般为30cm×80cm,或者40cm×60cm,或者40cm×(80+30)cm宽窄行移栽,初植密度每亩3000株左右。也可以选择株行距20cm×60cm的大密度栽培,每亩5500株左右,1-2年后隔一株移除一株。株行距的选择,宜考虑方便小型农机(机械除草等)在大田中的使用。

凤丹成活的判断标准之中,判断凤丹真正成活的唯一标准在于移栽后的凤丹苗是否萌发大量的新根(毛细根)。每年凤丹新根的大量生长只有两次:一次在秋天霜降前,地温低于25℃时开始生长;二次大量生长在开春,地温高于5℃时。秋天萌发新根,是春天萌根的基础,如果秋天没有萌根,春天也很难大量长根。凤丹移栽后就算没有新生根,开春后它仍然会正常发芽、抽枝、甚至开花,然而进入夏季就开始出现枯萎死亡,在业内我们被称之为"假活"现象。

移栽时不可过深或过浅,尤忌过深,过深叶子发黄,植株发育不旺,根颈容易霉烂尤忌过深,过浅,根颈露出地面,不利于分枝,夏季暴晒容易死亡,同时生根也少。一般须根多者可浅些,只有少数几条粗根的宜深些一般须根多者可浅些,只有少数几条粗根的宜深些。通常的栽植方法是:栽植时用铁锨插入地面,别开一个深度为25-30㎝的移栽穴,将凤丹苗放入穴内,使根系舒展,切忌根卷曲、重叠、不与土壤接触;穴内填土后将凤丹苗上提,使根颈部低于地面2cm左右,然后踩实使根土密接,防止风大的地方灌入根部,将凤丹肉质根风干而死。苗木宜直栽,不宜斜栽,栽后应立即灌透水,待水下渗后,再用土填平。根过长的苗,可剪除一部分,以移栽后根部不蜷曲为准,这样使待移栽的植株长度保持一致,有利于移栽中的规范操作,然后,现有的移栽中,单纯依赖人工操作无法做到规范统一,不仅费事费力,而且增加生产成本,也难以保障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凤丹在移栽过程中易发生根部蜷曲,培土不实等不良栽植现象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包括横向的手柄杆和与所述手柄杆的中部连接的竖直管,在所述竖直管的中段外管壁上设有法兰盘,在所述法兰盘下方的所述竖直管的外管壁上套接有轴管,所述轴管的左、右外侧壁上分别设有横直臂,在两个横直臂的两个端头部分别向下连接有左立杆和右立杆,在所述左立杆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左短轴和第一右短轴,在所述第一左短轴的轴端安装有左大轮,在所述第一右短轴的轴端安装有左小轮,在所述右立杆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二左短轴和第二右短轴,在所述第二右短轴的轴端安装有右大轮,在所述第二左短轴的轴端安装有右小轮,所述竖直管的下端部设有夹持端,所述夹持端与牵引索的下端连接,所述牵引索安置在所述竖直管的内壁空腔中,所述牵引索的上端穿出竖直管的管壁与安装在所述手柄杆上的闸把手连接;所述手柄杆上还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轴管的下端还设置有伞状齿,位于所述轴管下侧的竖直管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轴端安装有伞状齿轮,所述伞状齿轮与所述轴管下端的伞状齿啮合,所述控制按钮分别与所述电机以及设置在外部的蓄电池电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大轮、右大轮之间,在铅锤方向上倾斜成上侧间距小于下侧间距的八字状,所述左小轮以及右小轮在铅锤方向上倾斜成上侧间距大于下侧间距的倒八字状,同时,所述左大轮、右大轮、左小轮以及右小轮在水平方向上向同侧偏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大轮、右大轮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左小轮以及右小轮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持端包括,与所述竖直管的下端连接的左上关节臂和右上关节臂,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上端与所述竖直管的下端的左侧铰连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上端与所述竖直管的右侧铰连接,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左下关节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右下关节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下关节臂和右下关节臂之间呈内八字状,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左下关节臂的上端的固定连接点处还与左横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右下关节臂的上端的固定连接点处还与右横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左横臂、右横臂的另外一端分别与牵引索的下端铰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法兰盘的下方与所述横直臂的上侧面之间还设有弹簧限位装置,所述弹簧限位装置包括在所述法兰盘的下底面围绕所述竖直管的外壁设有推力轴承,在所述推力轴承的下底面以及所述轴管的外壁周圈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横直臂的上侧面靠接。

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的方法,包括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利用铁锨或挖坑机械在田间挖掘好移栽坑穴;

步骤二,人工将待移栽的凤丹植株杆的中上部位放置在夹持端处,手捏闸把手,拉动牵引索收紧夹持端,夹持住凤丹植株杆的中上部位,然后,将凤丹的植株下端对着所述坑穴放入其中;并使装置的左大轮、左小轮以及右大轮和右小轮分别垮在所述坑穴的两侧;

步骤三,手握手柄杆上提,竖直管随之上提,位于夹持端的凤丹植株跟随上提,使舒展根须,同时,横直臂上的轴管以及左立杆和右立杆连接的左大轮、左小轮以及右大轮和右小轮在重力作用下不随上升保持原地未动,安装在竖直管上的电机连同轴端的伞状齿轮随上提与管轴下端上设置的伞状齿相遇并啮合在一起,按动控制按钮,电机旋转,使左大轮、左小轮以及右大轮和右小轮旋转,左大轮、右大轮将坑穴周围的土推入坑穴,左小轮和右小轮将植株附近的土聚拢在植株根茎周围,对植株附近的土进行培土和碾压,防止根茎外露;

步骤四,培土完成后,移开装置,人工踩实培土后并浇水,移栽完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考虑到凤丹在移栽过程中不可过深或过浅,还有移栽过程必须保障植株的根系舒展,切忌根卷曲、重叠、不与土壤接触;因此利用夹持端夹持待移栽植株的中上部,并在穴内填土前将凤丹苗上提,使根颈部低于坑穴周围地面2cm左右为宜,然后利用大、小轮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将土填入栽植穴内之后,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要看左大轮、左小轮以及右大轮和右小轮在水平方向上向哪一侧偏转;当往右侧偏转时,应使电机轴端的伞状齿轮啮合所述轴管下端的伞状齿沿逆时针旋转,反正,则应沿顺时针旋转,

随着左侧和右侧的各个轮的旋转,坑穴被土填满,移开本装置,然后人工将土踩实使根土密接,防止风大的地方灌入根部,苗木采取最适合的直栽方式,土踩实后应立即灌透水,必要的时候,待水下渗后,若出现下沉,应再用土填平。本装置可以减少对人员技能的要求,在移栽时,利用夹持端夹持在植株的中段,具体位置可以看根须的长度和植株的长度,一般须根多者可夹在植株的偏中下些,这样上提后,植株就可以稍浅些埋置;只有少数几条粗根的可夹在植株的偏中上些,这样上提后,植株就可以稍深些埋置,另外,结合坑穴深度和经验,根过长的苗,可剪除一部分,以移栽后根部不蜷曲为准。

在进行移栽时,因同批次的植株的长度差别不会太大,这样植株中段的具体夹持部位也差别不会太大,基本可以保障植株的根茎栽植不至于过深或过浅,避免因过深导致叶子发黄,植株发育不旺,根颈容易霉烂,或因过浅,根颈露出地面,不利于分枝,夏季暴晒容易死亡的情况发生。

此外,通过大、小轮,尤其是小轮增厚对植株的根茎旁边的培土,在踩实和浇水后保障根茎周围培土厚度,有效避免风大灌入根部,将凤丹肉质根风干而死,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生根。避免植株的假活"现象的发生。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成熟、可靠,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对凤丹植株栽植的程序化,实现利用装置对植株进行上提避免根须的蜷曲、重叠,使根系舒展,此外有利于踩实使根土密接,防止风大的地方灌入根部,使凤丹肉质根风干而死。相比现有的栽植方式,本技术方案,技术上可靠,方式简便易行,减少对人员技术的要求,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图1是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凤丹的移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示意图;

图4是弹簧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手柄杆,2.闸把手,3.牵引索,4.竖直管,5.法兰盘,6.推力轴承,7.弹簧,8轴管,9.右立杆,10.右大轮,11.第二左短轴,12.右小轮,13.夹持端,14.左小轮,15.第一右短轴,16.左大轮,17.左立杆,18.横直臂,19.蓄电池,20.控制按钮,21.第二右短轴,22.第一左短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4中提供了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包括横向的手柄杆1和与所述手柄杆1的中部连接的竖直管4,在所述竖直管4的中段外管壁上设有法兰盘5,在所述法兰盘5下方的所述竖直管4的外管壁上套接有轴管8,所述轴管8的左、右外侧壁上分别设有横直臂18,在两个横直臂18的两个端头部分别向下连接有左立杆17和右立杆9,在所述左立杆17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左短轴22和第一右短轴15,在所述第一左短轴22的轴端安装有左大轮16,在所述第一右短轴15的轴端安装有左小轮14,在所述右立杆9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二左短轴11和第二右短轴21,在所述第二右短轴21的轴端安装有右大轮10,在所述第二左短轴11的轴端安装有右小轮12,所述竖直管4的下端部设有夹持端13,所述夹持端13与牵引索3的下端连接,所述牵引索3安置在所述竖直管4的内壁空腔中,所述牵引索3的上端穿出竖直管4的管壁与安装在所述手柄杆1上的闸把手2连接;所述手柄杆1上还安装有控制按钮20,所述轴管8的下端还设置有伞状齿,位于所述轴管8下侧的竖直管4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轴端安装有伞状齿轮,所述伞状齿轮与所述轴管8下端的伞状齿啮合,所述控制按钮20分别与所述电机以及设置在外部的蓄电池19电连接。

在左大轮16、右大轮10之间,在铅锤方向上倾斜成上侧间距小于下侧间距的八字状,所述左小轮14以及右小轮12在铅锤方向上倾斜成上侧间距大于下侧间距的倒八字状,同时,所述左大轮16、右大轮10、左小轮14以及右小轮12在水平方向上向同侧偏转;偏转方向为同向右侧偏转。

所述左大轮16、右大轮10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左小轮14以及右小轮12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这样可以保障在旋转中,有效将土推送到坑穴内。

夹持端13包括,与所述竖直管4的下端连接的左上关节臂和右上关节臂,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上端与所述竖直管4的下端的左侧铰连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上端与所述竖直管4的右侧铰连接,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左下关节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右下关节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下关节臂和右下关节臂之间呈内八字状,所述左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左下关节臂的上端的固定连接点处还与左横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右上关节臂的下端与右下关节臂的上端的固定连接点处还与右横臂的一端铰接,所述左横臂、右横臂的另外一端分别与牵引索3的下端铰接。

在所述法兰盘5的下方与所述横直臂18的上侧面之间还设有弹簧7限位装置,所述弹簧7限位装置包括在所述法兰盘5的下底面围绕所述竖直管4的外壁设有推力轴承6,在所述推力轴承6的下底面以及所述轴管8的外壁周圈设有弹簧7,所述弹簧7的下端与所述横直臂18的上侧面靠接。弹簧7限位装置可以辅助竖直管4的上提以及保障伞状齿轮与所述轴管8下端的伞状齿啮合力度,使装置工作可靠。

一种凤丹的移栽装置的方法,包括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利用铁锨或挖坑机械在田间挖掘好移栽坑穴;

步骤二,人工将待移栽的凤丹植株杆的中上部位放置在夹持端13处,手捏闸把手2,拉动牵引索3收紧夹持端13,夹持住凤丹植株杆的中上部位,然后,将凤丹的植株下端对着所述坑穴放入其中;并使装置的左大轮16、左小轮14以及右大轮10和右小轮12分别垮在所述坑穴的两侧;

步骤三,手握手柄杆1上提,竖直管4随之上提,位于夹持端13的凤丹植株跟随上提,使舒展根须,同时,横直臂18上的轴管8以及左立杆17和右立杆9连接的左大轮16、左小轮14以及右大轮10和右小轮12在重力作用下不随上升保持原地未动,安装在竖直管4上的电机连同轴端的伞状齿轮随上提与管轴下端上设置的伞状齿相遇并啮合在一起,按动控制按钮20,电机旋转,使左大轮16、左小轮14以及右大轮10和右小轮12旋转,左大轮16、右大轮10将坑穴周围的土推入坑穴,左小轮14和右小轮12将植株附近的土聚拢在植株根茎周围,对植株附近的土进行培土和碾压,防止根茎外露;

步骤四,培土完成后,移开装置,人工踩实培土后并浇水,移栽完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