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渔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3330发布日期:2019-02-26 18:4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双轴承渔线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承渔线轮。



背景技术:

双轴承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和平整绕线机构。卷线筒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平整绕线机构为如下这样的机构,即,当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上时,使渔线在轴向上移动以使得渔线被均匀地卷绕。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的框架由1个部件形成。该框架具有第1侧板、第2侧板、平整绕线防护部件、拇指托(thumbrest)和安装部。第1侧板在内侧具有用于覆盖卷线筒的凸缘部的外周面的厚壁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291974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利用模具制造上述那样的由1个部件形成的框架时,需要从框架的下方取出模具。其结果,第1侧板的厚壁部在卷线筒的前方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了避免滑动部件与厚壁部干涉,平整绕线机构配置在比厚壁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这种结构的双轴承渔线轮中,期望实现前后方向的尺寸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使双轴承渔线轮紧凑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构成为安装于钓竿,向前方放出渔线。该双轴承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和平整绕线(levelwind)机构。渔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卷线筒支承于渔线轮主体。平整绕线机构具有引导部件和滑动部件。引导部件为筒状,在卷线筒的前方沿轴向延伸。滑动部件沿引导部件滑动。框架具有第1侧板、第2侧板、平整绕线防护部件和安装部。第2侧板在轴向上与第1侧板隔开间隔而配置。平整绕线防护部件连结第1侧板和第2侧板。另外,平整绕线防护部件配置在平整绕线机构的前方。安装部连结第1侧板和第2侧板。另外,安装部以安装在钓竿上的方式构成。第1侧板、第2侧板、平整绕线防护部件和安装部由1个部件形成。第1侧板具有厚壁部和通孔。厚壁部在第1侧板的内侧面上形成在卷线筒的前方。通孔在轴向上贯通厚壁部。另外,通孔具有比引导部件的外径大的内径。

根据该结构,贯通厚壁部的通孔的内径比引导部件的外径大。通过该通孔,能够避免滑动部件的局部干涉厚壁部。其结果,不需要将平整绕线机构设置在比厚壁部靠前方的位置,进而能够实现双轴承渔线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紧凑化。

优选,通孔跨在厚壁部的前端而形成。

优选,在轴向观察时,滑动部件不与厚壁部重叠。

优选,引导部件与通孔同轴配置。

优选,双轴承渔线轮还具有拇指托。拇指托连结第1侧板和第2侧板。拇指托配置在平整绕线机构的上方。拇指托与第1侧板、第2侧板、平整绕线防护部件和安装部由1个部件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双轴承渔线轮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双轴承渔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框架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框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双轴承渔线轮的剖视图。

图6是引导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滑动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框架和滑动部件之间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渔线轮主体;20:框架;21:第1侧板;22:第2侧板;23: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4:拇指托;3:卷线筒;4:平整绕线机构;42:引导部件;43:滑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考附图,边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卷线筒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另外,设放出渔线的方向为前方,其相反的方向为后方。在钓竿上安装双轴承渔线轮时,设接近钓竿的方向为下方,远离钓竿的方向为上方。

如图1所示,双轴承渔线轮100具有渔线轮主体2、卷线筒3、平整绕线机构4(参照图5)和手柄5。

[渔线轮主体]

如图2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框架20。框架20具有第1侧板21、第2侧板22、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拇指托24和安装部25。另外,第1侧板21、第2侧板22、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拇指托24和安装部25由1个部件一体形成。具体而言,使用模具使框架20一体形成。

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在轴向(y轴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沿轴向延伸,连结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另外,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配置于平整绕线机构4的前方。

拇指托24沿轴向延伸,连结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另外,拇指托24配置在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的上方。渔线从该拇指托24和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之间放出。该拇指托24以能够放置钓鱼人的大拇指的方式构成。

安装部25沿轴向延伸,连结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另外,安装部25以安装在钓竿上的方式构成,并且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安装部25具有安装面251。该安装面251在双轴承渔线轮100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与钓竿相向。即,安装面251朝向下方。

如图1所示,在第1侧板21上安装有第1罩26。另外,在第2侧板22上安装有第2罩27。在通过第1侧板21和第1罩26划定的收装空间内收装有旋转传递机构(省略图示)等,该旋转传递机构构成为,将手柄5的旋转向卷线筒3和平整绕线机构4传递。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侧板21在内侧面具有厚壁部211。此外,第1侧板21的内侧面为朝向第2侧板22侧的面。厚壁部211位于卷线筒3的前方。厚壁部211沿着卷线筒3的凸缘的外周面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此外,在该厚壁部211的前方形成有板厚比厚壁部211薄的薄壁部213。厚壁部211和薄壁部213的边界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1侧板21具有通孔212。该通孔212在轴向上贯通厚壁部211。通孔212的内径比后述的平整绕线机构4的引导部件42的外径大。另外,通孔212的内径比平整绕线机构4的滑动部件43的滑动部431的外径大。例如,通孔212的内径为11~13mm左右。

通孔212跨在厚壁部211的前端而形成。即,通孔212跨厚壁部211和薄壁部213而形成。在比通孔212靠上方的位置,厚壁部211被切削,因此,通孔212的上方成为薄壁部213。

[卷线筒]

如图1所示,卷线筒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详细而言,卷线筒3配置在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之间。并且,卷线筒3被安装于卷线筒轴(省略图示),该卷线筒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如上所述,卷线筒3的凸缘31的外周面被厚壁部211覆盖。

[平整绕线机构]

如图5所示,平整绕线机构4为用于将渔线均匀卷绕在卷线筒3上的往复运动的机构。平整绕线机构4具有蜗杆轴41、引导部件42和滑动部件43。

蜗杆轴41形成为圆柱状,在其外周面具有螺旋槽。蜗杆轴41沿轴向延伸。另外,蜗杆轴41在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之间延伸。

蜗杆轴41的第1端部411和第2端部4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引导部件42。蜗杆轴41的第1端部411位于第1侧板21和第1罩26之间的收装空间内。在该蜗杆轴41的第1端部411安装有旋转传递机构的一部分,即,齿轮(省略图示)。并且,蜗杆轴41经由旋转传递机构传递来自手柄5的旋转。

如图6所示,引导部件42为用于引导滑动部件43的部件。引导部件42形成为圆筒状。引导部件42具有引导主体部420、第1端部421和第2端部422。引导主体部420为滑动部件43滑动的部分。

引导部件42具有开口部423。开口部423朝向前方开口。开口部423沿轴向延伸。滑动部件43经由该开口部423与蜗杆轴41卡合。

引导部件42的外径比第1侧板21的通孔212的内径小。引导部件42的外径例如为7~9mm左右。优选引导部件42的外径与通孔212的内径的差值为3~5mm左右。此外,引导部件42的外径是指引导主体部420的外径。即,引导部件42的引导主体部420的外径比通孔212的直径小。此外,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的外径比引导主体部420的外径大。

如图5所示,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的外径与第1侧板21的通孔212的内径大致相等。并且,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以堵塞通孔212的方式嵌合于通孔212。

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侧板21。另外,引导部件42的第2端部422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2侧板22。引导部件42在卷线筒3的前方沿轴向延伸。蜗杆轴41在该引导部件42内延伸。即,引导部件42配置于蜗杆轴41的径向外侧。

如图7所示,滑动部件43以沿着引导部件42滑动的方式构成。详细而言,滑动部件43沿着引导部件42的引导主体部420,在轴向上往复移动。滑动部件43具有滑动部431、渔线引导部432、支承部433和筒状部434。滑动部431、渔线引导部432、支承部433和筒状部434由1个部件一体形成。

滑动部431为沿着引导部件42滑动的部分。滑动部431具有通孔435。通孔435在轴向上开口。滑动部431实质上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引导部件42在该通孔435内贯穿。通孔435的内径与引导部件42的引导主体部420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滑动部431的外径比形成于第1侧板21的通孔212的内径小。因此,能够避免滑动部431和厚壁部211相干涉。

渔线引导部432配置于滑动部431的上方。渔线引导部43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通孔436。通孔436的内径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渔线在该通孔436内延伸。

支承部433从滑动部431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该支承部433具有通孔437。该通孔437在轴向上开口。在第1侧板21和第2侧板22之间沿轴向延伸的支撑杆44(参照图5)在该通孔437内贯穿。

筒状部434从滑动部431向前方延伸。筒状部434具有通孔438。该通孔438的一方的开口面朝向前方开口,另一方的开口面朝向滑动部431的通孔435内开口。在该筒状部434的通孔438内配置有卡合部439。该卡合部439与蜗杆轴41的螺旋槽卡合。因此,通过蜗杆轴41旋转,滑动部件43沿轴向往复运动。

如图8所示,在轴向观察(y轴向观察)时,滑动部件43不与第1侧板21的厚壁部211重叠。详细而言,在轴向观察时,滑动部件43的第1侧板21侧的端面与厚壁部211不重叠。因此,即使滑动部件43沿轴向往复运动,也不会与厚壁部211干涉。此外,支承部433在轴向上从滑动部431的中央部延伸,而不构成滑动部件43的第1侧板21侧的端面。因此,在轴向观察时,支承部433与厚壁部211重叠,但在滑动部件43滑动时,支承部433不与厚壁部211干涉。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a)框架20也可以不具有拇指托24。或者,拇指托24也可以是与第1侧板21、第2侧板22、平整绕线防护部件23和安装部25不同的部件。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的直径形成得比引导主体部420的直径大,来使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嵌合于通孔212,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使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和第2端部422形成为大致相同的直径,设置嵌合于引导部件42的第1端部421的外周面和通孔21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套环部件。另外,也可以使引导部件42和通孔212彼此偏心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