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组合物、杀菌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2429发布日期:2018-11-24 10:3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杀菌剂及其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叶菌唑,英文通用名称:metconazole,化学名: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属于三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是一种兼具内吸、保护及治疗作用的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破坏细胞膜透性和结构,对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麦类赤霉病、麦类白粉病、麦类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咯菌腈,英文通用名称:fludioxonil,化学名:4-(2,2-二氟-1,3-苯并二氧-4-基)吡咯-3-腈,是一种新型的苯基吡咯类杀菌剂,是渗透信号传导的分裂蛋白活化激酶/组氨酸激酶抑制剂。咯菌腈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的不同种(pseudomonaspyrrocinia)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的类似物,由于它比天然产物硝吡咯菌素抗光解,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苯菌酮,英文通用名称:metrafenone,化学名:3-溴-2,3,4,6-四甲氧基-2,6二甲基二苯酮,为二苯酮类杀菌剂,主要通过干扰病原菌孢子萌发时的附着胞的发育与形成,抑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控制病害的蔓延。同时苯菌酮可通过干扰极性肌动蛋白组织的建立和形成,使病菌的菌丝体顶端细胞的形成受到干扰和抑制,从而阻碍了菌丝体的正常发育与生长,抑制和阻碍了病菌的侵害,有效地控制麦类白粉病的危害,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害的危害,防控不及时易造成产量损失。长期使用一种药剂防控病害,容易造成药剂选择压力过大,病原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甚至丧失,导致病害猖獗,防治难度加大,威胁农作物生产安全。申请公布号为cn10766804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含叶菌唑、咯菌腈和精甲霜灵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对水稻立枯病、恶苗病和烂秧病具有显著防效,防治病害的种类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防治病害种类广且防效显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杀菌剂,该杀菌剂防治病害种类广且持效期长。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麦类赤霉病、麦类白粉病、麦类纹枯病、麦类锈病、稻类纹枯病或油菜菌核病方面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叶菌唑1~20份、咯菌腈1~20份、苯菌酮1~40份。

上述杀菌组合物,利用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不同的作用机制,叶菌唑作用于病原菌麦角甾醇,咯菌腈作用于渗透信号传导的分裂蛋白活化激酶/组氨酸激酶,苯菌酮作用于肌动蛋白,三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应用靶标广泛,防治效果显著。

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叶菌唑1~10份、咯菌腈1~10份、苯菌酮1~20份。

进一步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叶菌唑1~5份、咯菌腈1~5份、苯菌酮1~10份。

一种杀菌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叶菌唑1~20份、咯菌腈1~20份、苯菌酮1~40份。

该杀菌剂采用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作为杀菌活性成分,能够利用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协同作用,防治病害种类广且持效期长。

上述杀菌剂中,所述叶菌唑、咯菌腈与苯菌酮的重量之和含量为所述杀菌剂重量的1~80%。

优选的,所述叶菌唑、咯菌腈与苯菌酮的重量之和含量为所述杀菌剂重量的20~50%。

上述杀菌剂还包括载体,所述载体为水、凹凸棒土、高岭土、轻质碳酸钙、陶土、膨润土、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杀菌剂还包括助剂,所述助剂为崩悬dk8、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甲醇、乙二醇、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乙烯醇、nno、黄原胶、拉开粉、甘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硫酸铵、苯甲酸、羧甲基纤维素、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任意一种。

杀菌组合物的应用为在防治麦类赤霉病、麦类白粉病、麦类纹枯病、麦类锈病、稻类纹枯病或油菜菌核病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通过对叶菌唑、咯菌腈与苯菌酮进行组合,利用三者协同增效作用及三者理化性质上的互溶,具有使用安全、药效显著等特点。具体的,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杀菌谱广,应用靶标广泛,既能有效防治麦类赤霉病、麦类白粉病、麦类纹枯病和麦类锈病,又能防治稻类纹枯病,尤其是在防治油菜菌核病上增效作用更加明显。

2、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为叶菌唑、咯菌腈与苯菌酮,包含这三种组分的杀菌剂,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因此包含这三种组分的杀菌剂能降低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风险水平,延缓抗药性群体的发生,延缓病原菌对配方中杀菌剂出现抗药性,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及杀菌剂属于复配农药,具有相容性、高效、低毒、低残留、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以下实施例中均按重量份数计量各组分。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成为:叶菌唑15份、咯菌腈10份、苯菌酮15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40%的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可湿性粉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5%、咯菌腈10%、苯菌酮15%、崩悬dk8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余量为高岭土。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40%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分为叶菌唑10份、咯菌腈5份、苯菌酮5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20%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可湿性粉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0%、咯菌腈5%、苯菌酮5%、崩悬dk8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余量为高岭土。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20%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分为叶菌唑10份、咯菌腈10份、苯菌酮15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35%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悬浮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0%、咯菌腈10%、苯菌酮1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乙二醇5%、甘油5%、nno1%、木质素磺酸钠1%、有机膨润土1%、有机硅消泡剂0.1%,余量为水。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颗粒,直径为3μm(5μm以下均可),得到35%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悬浮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分为叶菌唑10份、咯菌腈5份、苯菌酮10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25%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悬浮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0%、咯菌腈5%、苯菌酮10%、乙二醇5%、甘油5%、聚乙二醇2%、nno1%、木质素磺酸钠1%、有机膨润土1%、有机硅消泡剂0.1%,余量为水。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颗粒,直径3μm(5μm以下均可),得到25%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悬浮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分为叶菌唑10份、咯菌腈5份、苯菌酮35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50%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水分散粒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0%、咯菌腈5%、苯菌酮3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硫酸铵4%、木质素磺酸钠1%,其余量为膨润土。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成母粉,将母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用砂磨机研磨,然后经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即可得到50%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者的重量份数组分为叶菌唑10份、咯菌腈3份、苯菌酮5份。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为18%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水分散粒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叶菌唑10%、咯菌腈3%、苯菌酮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硫酸铵4%,其余量为膨润土。

本实施例的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成母粉,将母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用砂磨机研磨,然后经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即可得到18%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

本对比例1以叶菌唑作为杀菌剂。

对比例2

本对比例2以咯菌腈作为杀菌剂。

对比例3

本对比例3以苯菌酮作为杀菌剂。

对比例4

本对比例4以多菌灵作为杀菌剂。

对比例5

本对比例5以啶酰菌胺作为杀菌剂。

试验例1

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小麦病害的田间药效

试验地选在新乡市七里营镇进行,小麦品种为百农207,将实施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进行田间小麦病害的防治试验。

实施例1~6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药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各单剂在小麦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间隔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对照药剂多菌灵施药三次,扬花期第一次施药后,间隔3天第二次施药,再间隔4天进行第三次施药;空白对照施等量清水。上述各组用水量为50kg/亩,每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设置4个平行试验。按照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在小麦的乳熟期调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1。

表1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小麦病害的田间药效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6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对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具有显著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并且对抗多菌灵的赤霉病菌具有显著的防效(经检测试验地抗多菌灵的菌株仅占总检测菌株的1.2%),用药次数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减少1次。实施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均高于各单剂防治效果,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因此本发明的三元杀菌剂组合,具有用量少,成本低,减少了农药残留等诸多优点。

试验例2

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

试验地选在新乡市原阳县进行,水稻品种为原稻109。将实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进行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实施例1~6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药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各单剂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共三次;对照药剂多菌灵在孕穗期和齐穗期间增加施药一次,共施药四次;空白对照施等量清水。上述各组用水量为50kg/亩,每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设置4个平行试验。病情稳定后,调查病害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2。

表2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效,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减少了用药量次数和用药量,三元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显著高于各单剂,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降低了单剂使用量。因此本发明的三元杀菌剂组合,具有减少用量,降低成本的优点。

试验例3

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病的田间药效

试验地选在南阳市社旗县进行,油菜品种为豫油5号,将实施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进行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实施例1~6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药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啶酰菌胺各单剂在油菜开花95%时第一次施药,间隔7天后第二次施药;对照药剂多菌灵在油菜开花95%时第一次施药,间隔3天第二次施药,再间隔4天第三次施药;空白对照施等量清水。上述各组用水量为50kg/亩,每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设置4各平行试验。收获前7天调查病害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3。

表3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病的田间药效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6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叶菌唑·咯菌腈·苯菌酮三元复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显著的防效,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和多菌灵的防效,同时比对照药剂多菌灵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明显减少。三元复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各单剂,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降低了单剂使用量。因此本发明的三元杀菌剂组合,不仅提高了防效,而且降低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