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9961发布日期:2018-11-30 23:0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播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

背景技术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白、黑、红等几种颜色系,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黑、红色口感相对差些,籽粒也较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联合国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年,以促进人类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实现发展目标。

目前,藜麦的播种通常采用播种机,不仅降低了人工劳动的强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藜麦播种机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藜麦对播种的深度有着苛刻的要求,过甚出苗困难,过浅不利防旱防倾倒,而现有技术中播种机开沟的深度无法调节,无法满足藜麦在不同地区播种的需求;2、不能调节播种的出种量,无法应对生产需求;3、播种机的结构复杂,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结构简单,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浇水以及覆膜等多种操作,功能多样,适用性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拖拉机连接的拉力架,所述机架的后端设置有覆膜机构,所述机架的底部沿其前后方向依次设置有开沟机构、覆土机构以及镇压轮,所述机架的顶部沿其前后方向依次安装有播种机构、施肥机构以及浇水机构,所述播种机构的出种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开沟机构的后侧,所述施肥机构的出料管的出料端延伸至所述出口端的后侧,所述覆土机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出料端的后侧,所述浇水机构位于所述镇压轮后侧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机架通过拉力架与拖拉机连接,拖拉机为机架提供前进的动力以便进行机械作业;播种机作业时,首先通过开沟机构进行开沟,开沟的深度可调以便适用于藜麦在不同地区的播种,其次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依次完成播种和施肥,然后覆土机构和浇水机构依次完成覆土和浇水作业,最后覆膜机构对播种完成的土壤进行覆膜处理,缩短藜麦种子发芽的时间。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浇水以及覆膜等多种操作,功能多样,适用性强;同时,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开沟机构包括套筒和定位管,所

述套筒竖直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定位管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套筒中,所述定位管的下端设有开沟犁,所述机架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管传动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位管在所述套筒中上下移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定位管沿着套筒上下移动以调节开沟犁的位置,从而调节开沟的深度以便适用于藜麦在不同地区的播种需求,操作简便,适用性强。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条、齿轮和第一电机,所述齿条竖直设置在所述定位管外壁上,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齿条的一侧且与其啮合,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下方,所述齿轮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齿条及所述定位管上下移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配合将自身的转动转变为齿条的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定位管在竖直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以调节开沟犁的位置,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播种机构包括用于储存藜麦种子的种箱、播种架和播种盘,所述播种架为长方体形,其内部具有与所述播种盘对应的空腔,所述播种盘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其外周分别与所述播种架的内壁接触,所述播种盘的外周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种槽,所述播种架的上端开有与所述种箱连通的进种口,其下端开有与所述出种管的入口端连通的出种口,所述进种口和所述出种口均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播种盘转动过程中,任一所述种槽可转动至与所述进种口或出种口连通,以使所述种箱内的种子进入所述种槽中,或从所述种槽中落入到所述出种管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种箱用于储存藜麦种子,播种盘上的种槽用于储存定量的藜麦种子,第二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带动播种盘转动以将多个种槽内的种子依次送入出种管的进料端,从而进行精准播种;另外,每个种槽的容量可调节以便适用于不同的生产需求,适用性强。

进一步,所述播种盘由沿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成,所述第一本体一侧的中心部位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本体对应侧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四周的部位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本体匹配的弧形板;所述第二本体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沿轴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滑块,所述第二本体对应侧位于所述滑块四周的部位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弧形板一一对应的第二滑槽,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板与所述滑块、所述第一本体以及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所述种槽,所述弧形板可沿所述第二滑槽往复移动并定位以调节所述种槽的大小。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人工改变弧形板和滑块分别插入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内的深度从而改变种槽的容量,做到精准控制播种量,满足不同的播种需求,操作简便。

进一步,每个所述第二滑槽的侧壁上沿所述第二本体的径向开设有定位孔,对应的所述弧形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通孔,插销穿过所述定位孔及对应的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插销插入定位孔及对应的通孔将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进一步,所述施肥机构包括用于储存肥料的肥料箱、施肥架和施肥盘,所述施肥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所述施肥盘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施肥架中,且其外周分别与所述施肥架的内壁接触,所述施肥盘的外周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料槽,所述施肥架的上端开有与所述肥料箱连通的进料口,其下端开有与所述出料管的入口端连通的出料口,所述施肥盘转动过程中,任一所述料槽可转动至与所述进料口或出料口连通,以使所述肥料箱内的肥料进入所述料槽中,或从所述料槽中落入到所述出料管中。,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肥料箱用于储存肥料,施肥盘上的料槽用于储存定量的肥料,第三电机通过第二转轴带动施肥盘转动以将多个料槽内的肥料依次送入出料管的进料端,从而进行精准施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进一步,所述覆膜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机架后端的两个长方体形的固定架,每个所述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机架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架之间通过固定轴连接,所述固定轴上套装有覆膜卷筒,所述覆膜卷筒可绕着所述固定轴转动以释放覆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覆膜卷筒套装在固定轴上且可绕固定轴转动,作业时,人工将覆膜卷筒上的覆膜的一端掩埋在耕地的一端,拖拉机牵引着机架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覆膜卷筒上的覆膜释放并覆盖在耕地上,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进一步,所述覆土机构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开沟犁以及所述镇压轮之间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底部连接有覆土盘。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覆土盘将土壤覆盖在种子上,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进一步,所述浇水机构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镇压轮的后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播种机作业时,通过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浇在耕地上,促进藜麦种子发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播种盘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播种盘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播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播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电路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机架,2、拉力架,3、镇压轮,4、出种管,5、出料管,6、套筒,7、定位管,8、开沟犁,9、齿条,10、齿轮,11、种箱,12、播种架,13、播种盘,14、种槽,15、第一本体,16、第二本体,17、弧形板,18、滑块,19、定位孔,20、通孔,21、肥料箱,22、施肥架,23、施肥盘,24、料槽,25、固定架,26、覆膜卷筒,27、固定杆,28、覆土盘,29、水箱,30、出水管,31、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藜麦播种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拖拉机连接的拉力架2,拉力架2与机架1一体成型,拉力架2通常采用钢丝绳与拖拉机固定连接,作业时,拖拉机为机架1提供前进的动力以便进行机械作业,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此处机架1的两端按照其前进的方向分为前端和后端,机架1与拖拉机相连的一端为前端。机架1的后端设置有覆膜机构,机架1的底部沿其前后方向依次设置有开沟机构、覆土机构以及镇压轮3,机架1的顶部依次安装有播种机构、施肥机构以及浇水机构,播种机构的出种管4的出口端延伸至开沟机构的后侧,施肥机构的出料管5的出料端延伸至出口端的后侧,覆土机构位于出料管5的出料端的后侧,浇水机构位于镇压轮3后侧的上方。本发明提供的播种机作业时,首先通过开沟机构进行开沟,开沟的深度可调以便适用于藜麦在不同地区的播种,其次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依次完成播种和施肥,然后覆土机构和浇水机构依次完成覆土和浇水作业,最后覆膜机构对播种完成的土壤进行覆膜处理,缩短藜麦种子发芽的时间。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浇水以及覆膜等多种操作,功能多样,适用性强;同时,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本发明中,开沟机构包括套筒6和定位管7,套筒6竖直设置在机架1上,套筒6的外壁与机架1焊接在一起,定位管7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套筒6中,此时套筒6直接套装在定位管7的外侧,套筒6的内径比定位管7的外径大3~4mm以保证定位管7可沿着套筒6上下移动;定位管7的下端设有开沟犁8,机架1的下方设置有与定位管7传动连接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动定位管7在套筒6中上下移动。

除上述结构外,套筒6与定位管7滑动连接的结构还可为:套筒6的内壁沿其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滑轨,定位管7的外壁上沿其径向设置有多个与导轨一一对应的滑块,驱动组件带动定位管7沿着套筒6上下移动时,滑块与导轨配合以增加定位管7移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齿条9、齿轮10和第一电机(型号为gw31zy),齿条9竖直设置在定位管7外壁上,齿轮10设置在齿条9的一侧且与其啮合,第一电机设置在机架1的下方,齿轮10同轴套设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电机驱动齿轮10转动,齿轮10带动齿条9及定位管7上下移动,第一电机与控制器(型号为tc-scr)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的启闭以及正反转,控制器与第一电机之间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调节时,第一电机带动齿轮10转变并将齿轮10的转动转变为齿条9以及定位管7在竖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以便调节开沟的深度以适用于藜麦在不同地区的播种需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驱动组件采用竖直设置的气缸(型号为cds1bn),气缸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气缸的伸缩;气缸固定在机架1上,气缸的伸缩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焊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定位管7的侧壁焊接在一起。调节时,气缸通过连接杆带动定位杆7沿着套筒6上下移动,操作简便。

除上述结构外,还可在套筒6上开设一对定位孔,定位管7上沿轴向开设有多对与定位孔对应的通孔,人工调节定位管7至适宜位置后,人工将插销插入定位孔以及对应的通孔内即可对定位管7进行定位,增加播种过程中定位管7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播种机构包括用于储存藜麦种子的种箱11、播种架12和播种盘13,播种架12为长方体形,其内部具有与播种盘13对应的空腔,播种盘13可转动的设置在空腔中,且其外周分别与播种架12的内壁接触,播种盘13的外周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种槽14,播种架12的上端开有与种箱11连通的进种口,其下端开有与出种管4的入口端连通的出种口,进种口和出种口均与空腔连通,播种盘13转动过程中,任一种槽14可转动至与进种口或出种口连通,以使种箱11内的种子进入种槽14中,或从种槽14中落入到出种管4中。播种盘13的两侧沿轴向各自设有一个第一转轴,其中一第一转轴与种箱11的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第一转轴穿过与种箱11的侧壁后与第二电机(型号为gw31zy)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的启闭以及正反转,控制器与第二电机之间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播种过程中,任一种槽14可转动至与进种口或出种口连通,以使种箱11内的种子进入种槽14中,或从种槽14中落入到出种管4中,从而进行精准播种。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中,播种盘13由沿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本体15和第二本体16组成,第一本体15一侧的中心部位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本体15对应侧位于第一滑槽四周的部位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本体15匹配的弧形板17,每个弧形板17与第一本体15一体成型;第二本体16靠近第一本体15的一侧沿轴向设置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滑块18,滑块18与第二本体16一体成型,第二本体16对应侧位于滑块18四周的部位开设有多个与弧形板17一一对应的第二滑槽,相邻两个弧形板17与滑块18、第一本体15以及第二本体16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种槽14,弧形板17可沿第二滑槽往复移动并定位以调节种槽14的大小。第一本体15和第二本体16调节时的具体结构为:每个第二滑槽的侧壁上沿第二本体16的径向开设有定位孔19,对应的弧形板17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孔19匹配的通孔20,插销穿过定位孔19及对应的通孔20将第一本体15及第二本体16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播种之前,根据生产所需要的播种量,人工调节弧形板17和滑块18分别插入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内的深度从而改变种槽14的容量,做到精准控制播种量,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操作简便。

本发明中,施肥机构包括用于储存肥料的肥料箱21、施肥架22和施肥盘23,施肥架22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施肥盘23可转动的设置在施肥架22中,且其外周分别与施肥架22的内壁接触,施肥盘23的外周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料槽24,施肥架22的上端开有与肥料箱21连通的进料口,其下端开有与出料管5的入口端连通的出料口,施肥盘23转动过程中,任一料槽24可转动至与进料口或出料口连通,以使肥料箱21内的肥料进入料槽24中,或从料槽24中落入到出料管5中。施肥盘23的两侧沿轴向各自设有一个第二转轴,每个第二转轴的一端与施肥盘23的对应侧焊接在一起,其中一第二转轴与肥料箱21的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第二转轴穿过与肥料箱21的侧壁后与第三电机(型号为gw31zy)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三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的启闭以及正反转,控制器与第三电机之间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施肥过程中,第三电机通过第二转轴带动施肥盘23转动,任一料槽24可转动至与进料口或出料口连通,以使肥料箱21内的肥料进入料槽24中,或从料槽24中落入到出料管5中,从而进行精准施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本发明中,覆膜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机架1后端的两个长方体形的固定架25,两个固定架25焊接在机架1的后端,每个固定架25的一端与所述机架的后端固定连接(焊接),两个固定架25之间通过固定轴连接,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架25焊接在一起,拆装方便;固定轴上套装有覆膜卷筒26,换卷方便,覆膜卷筒26可绕着固定轴转动以释放覆膜。覆膜时,人工将覆膜的一端掩埋在耕地的一端,播种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不断前行以释放覆膜卷筒26上的覆膜,从而完成覆膜作业,结构简便,操作简便。

本发明中,覆土机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开沟犁8以及镇压轮3之间的固定杆27,固定杆27的顶部与机架1连接,固定杆27的底部连接有覆土盘28,固定杆27的两端分别与机架1以及覆土盘28焊接在一起,拆装方便。播种过程中,覆土盘28将土壤覆盖在藜麦种子上,无需人工覆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中,浇水机构包括水箱29,水箱29焊接在机架1上,方便拆装,水箱29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30,出水管30上设置有水泵(型号pum200eh),水泵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水泵之间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出水管30的出水端连接有喷头31,喷头31位于镇压轮3的后方。播种过程中,水泵通过喷头31将水箱29内的水浇到土壤上,避免土壤干燥而影响藜麦种子的发芽,提高种子发芽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根据生产需求,人工调节定位管7的位置至所需要的开沟深度,同时调节弧形板17和滑块18分别插入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内的深度从而改变种槽14的容量;其次播种机构和施肥机构依次完成播种和施肥,然后覆土机构和浇水机构依次完成覆土和浇水作业,最后覆膜机构对播种完成的土壤进行覆膜处理,缩短藜麦种子发芽的时间。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浇水以及覆膜等多种操作,功能多样,适用性强;同时,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藜麦的播种,还可应用于各类种子的播种,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