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38913发布日期:2018-11-24 10:18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作物栽培领域,涉及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果桑香甜可口,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生津消渴、乌发明目等功效。桑果不仅可鲜食,亦可加工成干果、果酒、果醋、果汁等,是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水果。桑果成熟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正直水果淡季期,可供观光游客采摘的果桑园是农村观光旅游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的果桑园为方便游客采摘往往留有较大面积的走道,且桑果采摘结束夏伐之后,裸露的土地更多,导致果园内土地、光热和水分资源的浪费以及草害滋生。夏季多雨,还易引起水土流失,因此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采摘园的集约化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节水抗旱稻既有旱稻的抗旱、耐瘠薄的能力,又保留了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潜质。节水抗旱稻比普通水稻可以节水50%以上,其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因此能够节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在栽培上,简单易行,投入低,节能环保,可以靠自然降水在丘陵山地或平原旱地等水分条件较欠缺的地区进行种植。

目前,市面上缺少一种能同时利用果桑和节水抗旱稻,使得两种作物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套种方法。基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尤其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采摘果桑园内的果桑与节水抗旱稻的套种栽培方法。这种套种方法能够在提高果桑产量和品质,改善果桑园集约化程度的同时,有效增加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益并改善果桑园的生态条件。

为达成以上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种植地选择:种植地选择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海拔较低、坡度平缓的地区,土壤情况选择壤土、沙壤土地块,土壤酸碱度选择弱酸、弱碱或中性的土壤,果桑选择定植3年以上的果桑;

②节水抗旱稻品种选择:择植株高度小于125cm,全生育期短于130天,抗旱性级别至少达到ⅱ级,根系入土深、土壤养分利用率高、抗倒伏性好、抗病虫害、米质优的节水抗旱稻品种;

③桑园管理:在桑树开始少量落叶时进行翻耕,并根据土壤肥力、树势和果桑产量施入冬肥,在桑树进入冬季低温休眠期后进行冬剪,保留足够的结果枝,控制顶端优势,剪枝后将修剪下的枝条、落叶、杂草等集中清理带出果园并进行病虫害防治;

将剪下的枝条、落叶、杂草带出果园烧毁,是为了防止患病枝条的对果园内的其他植株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病害。

春夏季通过摘芯、疏芽、定枝保持对桑树树形的控制,在早春桑树萌芽时施用催芽肥、盛花结束后桑果迅速膨大前施用壮果肥、后期叶面追肥并在果桑收获期结束后施谢桑果肥,在此期间结合自然降雨以安排适时的排灌,及时除草、夏伐,并进行病虫草害和鸟患防治;

④节水抗旱稻播种:播种前进行田间灭鼠,播种时间选择初夏六月雨前1-2天,播种量根据夏伐后桑树预期的冠幅、桑树间的空间、土壤的性质等确定,播种量为0.75-1.5kg/亩,播种方法采取条播的方式;

⑤稻区管理:苗期及孕穗期保持土地湿润,孕穗期平衡施肥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采取穗割的方式收获,收获后将所剩秸秆就地切碎后均匀覆盖在桑园的土表。

采用这样的方式以后:就地切碎覆盖的秸秆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发酵之后可以转变为土壤中的有机质,为桑树提供养分,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厚实的秸秆覆盖一方面可以蓄积降水、提高地温,在冬季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遮光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达到除草的效果;秸秆在腐熟过程中聚集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菌的越冬和滋生,实现病害的防治。此外,套种稻秆的就地覆盖、还田的措施,比以往将稻秆通过外运的方式更加便捷且节约成本。因此,这种方式在保温保墒,培肥土壤,病草害防治方面的效果也非常突出。

为进一步完善上述方案,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种植地选择土地ph值在5.5-8.0范围内的土地,种植地海拔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不超过15°,冬季温度不低于-10℃;所述的果桑园,选择植株行距介于3-3.5米间、株距介于2-2.5米间的果桑园。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施入的冬肥包括有农家肥和复合肥,每亩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000-2000kg,氮肥:磷肥:钾肥含量配比为15:15:15的复合肥20-30kg。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冬剪包括有将细弱枝、病虫枝、丛生枝从基部剪除,去除枝条顶端的枯梢部以及距离结果母枝枝梢顶端15-20cm的不充实梢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冬季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有按每亩50-75kg的用量撒施生石灰,将果桑树桩枝干涂白,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100-250倍液或者1:1:125的波尔多液喷洒树冠和地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摘芯内容包括春季果桑新梢长到5-6片叶时,摘除梢条上生长芽中喙口状的嫩芯;所述疏芽内容包括桑果采收后及时进行夏伐并将所有的结果枝从基部剪除,只保留2-3个芽;定枝内容包括夏伐后10-15天新梢萌发后,每拳保留3-5根新枝,每株保留8-15根结果枝。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催芽肥包括有速效的尿素、碳酸铵和硫酸铵,折合纯氮为5-6kg/亩;壮果肥包括复合肥或配合施用的氮肥、磷肥和钾肥,所述施入复合肥为施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20kg;所述谢桑果肥包括有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30kg以及相当于纯氮8-12kg的氮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除草内容包括有桑树发芽前进行翻耕从而埋除春草,夏伐后采用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水剂进行定向喷雾防除行间杂草,并在间隔若干天后再次喷施。

夏伐以后,虫害防治包括有针对桑毛虫的防治,桑毛虫的防治方法包括有在幼虫盛孵期每亩喷施阿维菌素乳油喷雾;夏伐以后,病害防治包括有针对菌核病的防治,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利用春季翻耕破坏菌核病菌丝生长,从桑树开花初蕾期开始视天气和开花情况每隔5-7天交替施用甲基托布津可、多菌灵或菌核净喷施桑花、叶片、枝条和地表,至采果前20天停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节水抗旱稻的播种方法包含以下内容:播种时开1.5-2.5cm浅沟撒入干种子并覆土踏谷,条播行距为24-30cm、播幅4-4.5cm、播种量60-80粒/米。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⑤中所述的施肥内容包括有在节水抗旱稻孕穗期选择雨后每亩施入15:15:15的三元复合肥15kg;所述节水抗旱稻收获后将所剩秸秆切碎后均匀覆盖在桑园的土表,使盖草厚度达到10cm以上。

由于果桑基本上在5月上旬采摘,而中稻一般在5月中期至6月中期播种,因此作物生长季是可以搭配的,只要选择适宜生育期的中稻,就能保证二者的生产季节不相冲突。桑树是山地树种,普通的水稻是不能正常生长的,但是节水抗旱稻可以生长,因此土壤环境是可以兼顾的。

最特别的是,相比于常见的、古老的旱稻,节水抗旱稻的产量能有数倍的增加,且品质更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也更高。甚至是在易受台风、暴雨天气影响的沿海地区,节水抗旱稻的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也能在这些地区生长。

综上所述,生育期适中的节水抗旱稻可以在果桑采摘之后的生长季节和土壤环境中顺利生长,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增加土地的复种指数,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土地的产出数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利用以种代除,秸秆还田覆盖的方式,实现抑制杂草的生长和竞争、果园的防风固土、土壤培肥、提高地力,从而增加果桑的产量,提高果桑的品质。利用作物套作的方式,避免两种作物病虫害的连年积累,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2016-2017年不同栽培方式下果桑的生长,桑果的质量和产量表现及其产值;

图3为2016-2017年套种旱优113的产量表现及其产值;

图4为2016-2017年果桑园不同栽培方式投入成本与收益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一种果桑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果桑与节水抗旱稻的套种栽培方法,包括园地选择、桑园管理和稻田管理等部分构成。园地选择包括种植地选择和果桑园选择;桑园管理包括有冬季桑园管理和春夏桑园管理,所述稻田管理包括有节水抗旱稻品种选择、节水抗旱稻播种和稻区管理。具体步骤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s1:种植地选择:选择远离污染源,灌溉水源充足,海拔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不超过15°且土壤疏松、深厚肥沃、ph值在5.5-8.0范围内的壤土、沙壤土地块。种植地选择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度不低于-10℃的地区。

s2:果桑园的选择:选择定植3年以上、生长势强、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佳、耐采摘的果桑优质品种“无籽大十”作为树种的果桑园。园内果桑植株行距控制在3-3.5米之间,株距控制在2-2.5米之间。

s3:冬季桑园管理:在桑树开始少量落叶时进行翻耕,并根据土壤肥力、树势和果桑产量施入冬肥,在果桑树进入冬季低温休眠期后进行冬剪并保留足够的结果枝以及控制顶端优势,剪枝后进行病虫害防治。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于秋季的10月下旬至冬季12月上旬桑树开始少量落叶时节开展冬耕,进行25cm左右深度的翻耕,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灭除草害,清理桑园。

结合冬耕,每亩施入鸡粪、鸭粪、牛粪等腐熟的农家肥1000-2000kg以及氮:磷:钾含量配比为15:15:15的复合肥20-30kg,施入肥料的用量视土壤肥力、树势、果桑产量而定。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树势弱,果桑产量少,则冬肥施入量大,按照2000kg/亩农家肥和30kg复合肥的量施用;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3%,树势强,果桑产量高,则按照1000kg/亩农家肥和20kg复合肥施入冬肥;若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左右,树势中等,产量一般,则考虑每亩冬肥按1500kg/亩农家肥和25kg复合肥施入。

于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的冬季低温休眠期进行冬剪,将细弱枝、病虫枝、丛生枝从基部剪除;去除枝条顶端的枯梢部以及距离结果母枝顶端15-20cm不充实梢端并保留足够的结果枝,控制顶端优势,促使坐果多产。修剪下的枝条、落叶、杂草等集中清理带出果园烧毁。

冬剪后地面按每亩50-75kg的用量撒施生石灰,并将树桩枝干涂白。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100-250倍液或者1:1:125的波尔多液喷洒树冠和地面,以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s4:春夏季通过摘芯、疏芽、定枝保持对桑树树形的控制。在早春桑树萌芽时施用催芽肥,盛花结束后桑果迅速膨大前施用壮果肥,后期叶面追肥,并在果桑收获结束后施谢桑果肥。在此期间结合自然降雨以安排适时的排灌,及时除草、夏伐,并进行病虫草害和鸟患防治。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通过摘芯、疏芽、定枝等夏季修剪措施保持桑树树形的控制。春季的3月上旬新梢长到5-6片叶时摘芯:摘除梢条上生长芽中的喙口状嫩芯,控制营养生长,抑制新梢徒长,促进发芽分化,并同时增强园内通风透光,减少落果;5月中下旬桑果采收后及时进行夏伐,将所有的结果枝从基部剪除,只保留2-3个芽;夏伐后10-15天新梢萌发,及时疏芽定枝,每拳保留3-5根新枝,每株保留8-15根结果枝。

在早春桑树萌芽时前1周左右施用催芽肥以促进萌芽、出叶和新梢生长,所使用的催芽肥主要以速效的尿素、碳酸铵和硫酸铵等为主,折合纯氮每亩施用5-6kg;3月中下旬盛花结束后、桑果迅速膨大前施用壮果肥以保障桑果的膨大坐果,可以选择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20kg,或氮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到了4月上中旬叶面追肥,每隔7-10天,在早上露水初干或傍晚对桑叶喷施0.2%的磷酸氢二钾,促进桑果转色成熟以保证桑果的色泽及其甜度,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等到5月中下旬果桑收获结束后施谢桑果肥,每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30kg和相当于纯氮8-12kg的氮肥。这样做,既保证夏伐后新枝的萌芽抽条,增加桑叶产量,奠定来年桑果产量,又为套种节水抗旱稻的生产种植打下底肥基础。

桑树萌芽期、桑果膨大期和入冬落叶前后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而果实成熟期和夏伐之后需要适当控制水分。因此,需要结合自然降雨来安排适时的排灌,若高温干旱缺水则需要及时灌水,若遇到梅雨季节雨量过大则需要及时开沟排涝、清除园内积水。

2月上中旬桑树发芽前、5月中下旬夏伐后除草并防止鸟类、害虫损害植株。2月上中旬桑树发芽前进行15cm深的翻耕,埋除春草;5月中下旬夏伐后,每亩用20%的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水剂50-100ml并兑水13公斤,再进行定向喷雾防除行间杂草。间隔5天后以同样剂量再次喷施,从而提高除草的防效;为防鸟害,可以在桑树挂果后每棵树挂2-3根长0.5-1米的红色彩带,使害鸟不敢靠近。

果桑的虫害主要为桑毛虫,在幼虫盛孵期每亩用2%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果桑的病害主要是菌核病,防治此病可利用春季翻耕破坏菌核病菌丝生长,之后从桑树开花初蕾期开始视天气和开花情况每隔5-7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交替喷施桑花、叶片、枝条和地表,至采果前20天。

s5:节水抗旱稻品种选择:择植株高度小于125cm,全生育期短于130天,抗旱性级别达到ⅱ级,根系入土深、土壤养分利用率高、抗倒伏性好、抗病虫害、米质优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如“旱优113”。

s6:灭鼠并适时播种:播种前2-3天,以熟谷拌溴敌隆,撒于林间以用于田间灭鼠。在6月5日至6月25日间选择雨前1-2天播种。播种量为每亩0.75-1.5kg,应根据夏伐后桑树预期的冠幅,桑树间的空间,土壤的性质等确定具体的播种量。夏伐后桑树的冠幅1米左右,桑树空间大,且土壤为黏性较重的黏质土或砂性较大的砂质土,则节水抗旱稻的播种量大,按照1.5kg/亩播种;若桑树冠幅达到2米左右,树间空间小,且土壤为壤土,则播种量少,按0.75kg/亩播种。

种子以条播的方式播种,开1.5-2.5cm浅沟撒入旱优113的干种子,覆土踏谷,条播行距为24-30cm,播幅4-4.5cm,播种60-80粒/米为宜。

s7:苗期及孕穗期保持土地湿润,孕穗期平衡施肥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采取穗割的方式收获。苗期和孕穗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水分补给,便于出苗、分蘖、孕穗和抽穗,结合自然降雨确保林间土壤湿润,若高温干旱,土壤墒情过低要及时灌溉补水。在节水抗旱稻孕穗期选择雨后施入穗肥,每亩用量15:15:15的三元复合肥15kg。由于果桑园内没有水稻的病原菌和虫卵,夏伐后进行了除草,且直播节水抗旱稻具有早生快发的优势,长势旺盛,因此病虫草害轻,基本不需要进行防治。节水抗旱稻采取穗割的方式收获,所剩秸秆就地切碎后均匀覆盖在桑园的土表,使盖草厚度达到10cm以上,起到控制杂草,保温保墒的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降低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桑树生长。

此处提供一个实施例以具体阐述本发明的实用价值。

实施例:果桑园内果桑“无籽大十”套种节水抗旱稻“旱优113”

实验内容:2016和2017年在温州市瓯海桑丰家庭农场的果桑园开展了套种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113的试验试点。该果桑园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石桥村,东经120°41′,北纬28°03′,海拔114-140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果桑园所在地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800mm,无霜期276天。桑园主栽品种为“无籽大十”,2012年开始挂果。开展套种试验期间,以未套种桑园区域作为对照,试验区域和对照区域内根据五点取样法随机选取5株桑树定点考查春梢数、春梢长度、每米条长结果数、单果重、果纵径、果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每亩果桑园产果量;随机选取套种区内五个点,每点随机选取3株旱优113,考查株高、有效穗、穗数、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每亩果桑园内节水抗旱稻的产量,记录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农资、劳力成本,核算每亩利润。

实验结果:由图2所示,2016年春,果桑园内套种试验区和对照区的桑树长势、桑果的产量、品质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试验区域间的果桑长势一致,水平相当。经2016年夏秋季果桑园试验区内套种节水抗旱稻后,2017年单作和套作区域内果桑长势、产量和品质出现了差异,具体表现为套种条件下的桑树春梢数、春梢长度、每米条长结果数、单果重、果纵径、果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产量都有了增加,其中单果重、果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应该是由于2016年套作区域节水抗旱稻的秸秆在就地进行冬季覆盖后起到了保温保墒,培肥土壤的作用,使得2017年该区域的果桑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高,说明通过节水抗旱稻的套种和覆盖可以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是一种可行的、良性的栽培方式。

如图3所示,经过连续两年的套种,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113都保持着较稳定的产量表现,每亩的产量都能达到300kg以上。根据优质米收购价6元/kg计,2016年和2017年分别每亩增加产值2026.8元和2071.2元,效果良好。

如图4所示,综合2016年度和2017年度单作与套作模式下的生产成本和产值,可以看到虽然套作节水抗旱稻需要增加种子、肥料、农药和种植节水抗旱稻人工的成本,但是2016年每亩套种果桑园仍然可以比对照增加1572.8元的收益。由于套种节水抗旱稻秸秆覆盖形成的保温保墒、培肥土壤、除草作用,2017年桑园套种区域人工除草的成本大幅下降,果桑产量增加引起的采摘人工略有上升,总计人工成本比2016年套种区减少了570元;即使由于地温升高引起虫害防治所需成本的略有增加,每亩套种桑果园的收益比2016年度增加了1269.4元,比同期单作的每亩收益增加了2819.2元。随着套作方式种植面积的扩大,该果桑园2017年的总收益达到了38.7万元,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0.7万元。

综上所述,根据试验点两年的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果桑园套种节水抗旱稻的栽培方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是切实、可行的生产新模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