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29781发布日期:2018-12-28 20:03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免泥沙的的沙蚕养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沙蚕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底栖海洋生物,主要以沉积物和动植物碎片为食。近年,沙蚕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主要以潮间带泥滩养殖为主,这种传统养殖方式受沙蚕栖息条件限制,只能选在有沙蚕自然分布的区域,其采捕主要靠大量人工挖掘,劳动强度大,耗费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在沙蚕养殖成本中占较大比例,对潮间带底质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养殖区域的生物多样;同时采挖过程很容易对沙蚕造成损伤,降低了商品规格沙蚕的出成率。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和残次品比例,使沙蚕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泥沙作为养殖栖息基质的劳动强度大,劳动成本高,容易对沙蚕和潮间造成损坏的问题,利用本发明中的免泥沙养殖装置,收获方便快捷,有效的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该方法可以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使用,也可以在室外池塘、浅海等一定区域内使用,适应范围广。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底壁上设置有用于装配栖息基质的装配部,所述栖息基质包括有基质支撑体和沿所述基质支撑体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软毛束,所述基质支撑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装配部适配配合的固定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底壁上插装有用于栖息沙蚕的软毛层。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部为成型在所述底壁上方的嵌装槽,所述嵌装槽包括有槽体和沿槽体的两侧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延伸臂,2个相对设置的延伸臂之间形成有用于对基质支撑体两侧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部。

进一步的,槽体的两侧臂之间的间距从槽体的底端到槽口方向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与设置在所述基质支撑体端部可与所述嵌装槽内部轮廓适配的凸起部。

进一步的,所述基质支撑体为长条柱,在所述长条柱的两侧均匀插装有所述软毛束,所述软毛束设置有多束,且多个软毛束之间呈等间距排列设置。

进一步的,相邻的基质支撑体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对应的基质支撑体上的2个相对的软毛束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包括有栖息基质和栖息基质固定座,所述栖息基质固定座包括底壁和围设在底壁四周的侧壁,在所述底壁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用于养殖沙蚕的栖息基质。本发明中提出的用于养殖沙蚕的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在进行沙蚕养殖时可将沙蚕栖息在栖息基质上进行养殖,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将沙蚕放置潮间带底质等地方养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土养殖完全靠人工种植和挖采沙蚕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同时由于本发明中沙蚕养殖时无需放在泥土内,在进行收获时用水冲洗栖息基质即可,不会对沙蚕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的栖息基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3所示,包括有栖息基质100和栖息基质固定座200,所述栖息基质固定座200包括底壁210和围设在底壁210四周的侧壁22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为长方体,长度1米以上,深度15-20cm,宽度50cm以上。

在所述底壁210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用于养殖沙蚕的栖息基质100。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栖息基质固定座200和栖息基质100,即可实现对沙蚕的养殖,在养殖时,可将沙蚕直接放置在栖息基质100上进行栖息,无需采用大量的泥沙进行养殖,有效的避免了因采用泥沙养殖导致的劳动力大、劳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栖息基质100为可拆卸式的设置在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上,在养殖时,其可固定在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上使用,作为沙蚕主要的栖息地,在进行收获沙蚕时,可通过将栖息基质100拆卸下来用水对附着在栖息基质100上的沙蚕进行冲洗,可将附着在上方的沙蚕进行充分的冲洗,使得沙蚕可被彻底的冲洗下来,使用操作简单方便并且非常快捷,且用水冲洗沙蚕不会对沙蚕造成损伤,保护了沙蚕。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栖息基质固定座200和栖息基质100均采用塑性件,可充分使用冲洗,且不易磨损,成本低。

作为本实施例中栖息基质100和栖息基质固定座200的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底壁210上设置有用于装配栖息基质100的装配部,所述栖息基质100包括有基质支撑体110和沿所述基质支撑体110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软毛束120,所述基质支撑体110上设置有与所述装配部适配配合的固定部130。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部为成型在所述底壁上方的嵌装槽300,所述嵌装槽300包括有槽体310和沿槽体310的两侧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延伸臂320,2个相对设置的延伸臂320之间形成有用于对基质支撑体110两侧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部。所述嵌装槽300高1cm,嵌装槽300槽口330处距离2mm,嵌装槽300底部对应的两侧臂311之间距离为5mm。进一步的,槽体310的两侧臂311之间的间距从槽体310的底端到槽口330方向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130为与设置在所述基质支撑体110端部可与所述嵌装槽300内部轮廓适配的凸起部。基质支撑体110下方为与嵌装槽300形状适配的凸起部,可确保基质支撑体110可完全被嵌装在嵌装槽300内部,确保了基质支撑体110固定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的嵌装槽300构成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槽体,在装配时基质支撑体110的凸起部插装在嵌装槽300内部,其两侧通过延伸臂320将其夹持住,实现了对基质支撑体110的牢固固定;首先,基质支撑体110上的类三角凸起和类三角的嵌装槽300配合结构,由于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原理,使得两者的配合固定更加牢固,同时通过两侧的延伸臂320形成的夹持部结构可进一步保证了基座支撑体110不会向两侧发生倾斜或者倒塌,有效的保证了沙蚕的栖息。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嵌装槽300也可以为在所述底壁210上向内凹陷形成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优选的,所述嵌装槽300沿所述栖息基质固定座200长度方向设置,其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长度相同。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基质支撑体110为长条柱,其为塑胶件,长条柱的可以为方形柱、圆柱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在所述长条柱的两侧均匀插装有所述软毛束120,所述软毛束120设置有多束,且多个软毛束120之间呈等间距排列设置,软毛束间距为1mm-8mm。

其中基质支撑体110最大轮廓直径值为1-2mm,长度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长度相同,高度15-20cm,并且不高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高度;基质支撑体110四周竖直或呈一定锐角插入pe材质的软毛束120,软毛束120直径1mm,由至少20根软毛组成,其中,软毛宽1mm,厚95-100μm,高25-35mm;,

优选的,位于同一基质支撑体110上相邻的2个软毛束120之间的间距为5-6mm。

进一步的,相邻的基质支撑体110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对应的基质支撑体110上的2个相对的软毛束120之间的距离。用以确保相邻的基质支撑体110上的相邻的软毛束120之间可相互插接配合,便于沙蚕的栖息,防止沙蚕掉落。

优选的,所述基质支撑体110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栖息基质固定座200的侧壁高度,防止沙蚕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中爬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一带有多个开口的盖体,盖体盖设在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上,通过开口可确保位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内的空气流通,通过盖体可进一步防止沙蚕爬出。

进一步的,所述栖息基质固定座200为具有开口的长方体、立方体、中空的圆柱体或中空的椭圆体,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优选的,所述槽口330的槽口距与2个延伸臂320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2个延伸臂320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软毛束120的长度。

作为本实施例中栖息基质100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为:在所述底壁210上插装有用于栖息沙蚕的软毛层。优选的,软毛束直径1mm,高25-35mm,行间距8-10mm,每20×20cm面积一个单元,单元间距12mm,在铺设时使得多个单元均匀排列在养殖池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的使用方法,本实施例中此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用于中等蚕苗,其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1、)组装:将栖息基质100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插装固定,实现栖息基质100与栖息基质固定座200的连接固定;

(2、)注水:将组装好的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投放于养殖池,向养殖池内部加水,加水深度不超过栖息基质100的高度,优选的,养殖池内水流方向为沿栖息基质固定座200长度方向流动,便于进行水交换。

(3、)投放沙蚕:向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中投放沙蚕苗种,沙蚕苗种规格为0.5g左右,对沙蚕进行投喂养殖;

(4、)投放养殖场地:在室内养殖池中加水并投放沙蚕苗种稳定2-3天后、吊挂于养殖筏架或固定于海底养殖使用。

(5、)收获沙蚕:收获沙蚕时,先以水泵冲洗栖息基质100,将大部分附着泥沙随水冲走,并以80目筛网承接海水,收集被水流冲出的沙蚕;然后将栖息基质100拆卸后,在海水中抖动反复冲洗,将遗留于栖息基质100的沙蚕冲出,以80目筛网过滤冲洗的海水收集沙蚕,完成收获。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养殖方法避免了因采用泥沙养殖导致的劳动量大、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沙蚕养殖时,可使其栖息在栖息基质100上,实现了免泥沙饲养,在收获沙蚕时,通过水冲洗栖息基质100,然后通过网实现对沙蚕的收获,整个过程中无需人工手动挖取沙蚕,有效的避免了对沙蚕的损坏,同时,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沙蚕收获的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的使用方法,本实施例中此免泥沙的沙蚕养殖装置用于养殖幼蚕,其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1、)组装:将栖息基质100组装到栖息基质固定座200内,然后铺设于沙蚕养殖池内,使得栖息基质100完全覆盖沙蚕养殖池,养殖池加自然海水浸没栖息基质;

(2、)海泥提取静置:取海泥,将海泥在60℃条件下烘干,粉碎,过60目筛网;将过筛后的海泥均匀撒入养殖池混匀,使其自然沉淀至4-6mm厚度,静置5-7天。为方便幼蚕的附着,在栖息基质100上铺设一定厚度的海泥,便于幼蚕的生长。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栖息基质100还包括有软毛束120,等幼蚕长成中等大小蚕时,可爬行栖息的到栖息基质100上进行栖息生长。

(3、)幼蚕投喂养殖:在海泥沉淀静置后,将养殖池内的海水排干,加入自然海水,将处于浮游期的沙蚕担轮幼虫投放于养殖池中,使其自然附着,投喂养殖。

(4、)收获沙蚕:收获时,先以水泵冲洗栖息基质100,将栖息基质100中附着的大部分海泥随水冲走,并以80目筛网承接海水,收集被水流冲出的沙蚕;然后将栖息基质100倒扣于海水中抖动反复冲洗,将遗留于栖息基质100的沙蚕冲出,以80目筛网过滤冲洗的海水收集沙蚕,完成收获。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养殖方法不仅可实现对幼蚕的养殖,而且养殖幼蚕时无需将幼蚕放置在泥沙中进行养殖,避免了因采用泥沙养殖导致的劳动量大、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沙蚕养殖时,可使其在幼小阶段附着在海泥上,在长成中年大小后可栖息在栖息基质上,在收获沙蚕时,主要通过水冲洗栖息基质100和铺设在栖息基质100上方的海泥即,然后通过网实现对沙蚕的收获,整个过程中无需人工手动挖取沙蚕,有效的避免了对沙蚕的损坏,同时,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沙蚕收取的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