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串松香草的有性繁殖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46315发布日期:2019-02-12 22:20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串松香草的引良及栽培技术,特别是改良后串松香草的有性繁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串松香草又名法国香槟草、菊花草。为北美洲独有的一种植物。首先用原串叶松香草作母本,选育优良植株雄花进行杂交培育改良,再用多种同性植物类中草药进行脱毛去甙类苦涩,再培育优良植株雄花进行人工授粉改良,历经十三年改良培育,两年种子扩繁,长达十五年时间将苦涩、植株整株长满钢毛被淘汰的串叶松香草改良焕然一新。

改良后花蕾、茎秆、叶片、根部等具备全营养、高蛋白、高含sod、异黄酮、花青素、叶绿素、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并且保留了部分外貌特征,所改良后的明显特征是植物比原植物株高增加1.5米以上,整株离达3.5-4.5米,苗产量(鲜草)比原植物增加两倍以上,最高亩产可达18吨以上,营养含量比原植物增加叁倍以上。

改良后牧草鲜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栽培当年亩产千克,次年与第三年亩产高者可达l.5~2.5万千克。据分析测定,含水置为80%,营养成分占比(占干物质%):粗蛋白24.78%,粗脂肪3.51%,粗纤维:26.27%,粗灰分12.87%,无氮漫出物30.57%。每千克鲜草可消化能41s大卡,可消化蛋白质33.2克。鲜嫩草可用于百姓餐桌蔬菜、可萃取加工成草粉代替小麦面粉作为主稂食用、可提取sod、异黄酮、花青素、叶绿素等,可加工全营养饲料,饲喂牛、羊、兔,经青贮可饲养猪、禽;干草粉可制作配合饲料。各地的饲养试验表明:牧草因经科学配伍后有特异的抗病功能,各种家畜、家禽.鱼类,经过较短时期饲喂习惯后,适口性良好,饲喂的增重效果理想。因之各地都竞相开展试验,进行引种栽培和饲喂畜、禽、兔等。以往由于对播种的温度条件和土壤水分的技术要求把握不准,造成有性繁殖出苗率低、大面积推广繁殖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改良后牧草出苗率低、繁殖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可大幅提高出苗成活率的有性繁殖栽培技术,为该草种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

改良串松香草有性繁殖栽培技术,按下述步骤完成:

1)土壤与耕作:选择通风向阳、肥沃壤土作苗床,畦宽1.3米,沟宽0.3米,泥土要敲细,眭面要平整:

2)种子与播种:播前种子要日晒2~3小时,后在25~30℃溫水中浸种12小时,凉干后,再用潮湿细沙均匀拌和,置于20~25℃室内催芽3~4天,待种子多数露白后播种。春播3~4月,秋播8~10月,早播不仅产置高,而且次年分株、花、实数增多。浇透水肥后,种间距离5厘米均匀播种,播种深度1厘米,盖上一层细沙土,然后用薄膜覆盖,经常喷水,保持湿润。苗出齐后,揭去覆盖物。时常浇水,以水保苗,以肥壮苗;

3)移栽定植:确定行株距,留种田一般眭宽1.3米,沟宽0.3米,行距0.5米,毎亩2000~2200株。青饲一般株距0.3米,其它同上,每亩2500~2800株。春芽未萌发前或秋末叶片稍黄,有5~6片真叶时移植。定植后要浇水肥,保持湿润。

4)田间管理

4-1)施肥:牧草耐肥性强,移栽前每亩施栏肥2500干克,磷肥50千克,标准氮肥15千克为基肥。每青刈割一次,追施标准氮肥10千克/亩。一年后要续施栏肥、磷肥和氮肥,以不断补充和保持土壤中的肥力:

4-2)防治病屯害:牧草抗病能力强,一般病虫害较少。

5)适时收刈、采种:刈育田,头年肓苗,第二年移栽的,一般从6月上旬刈割第一次,后隔20~30天刈一次,全年可刈3~5次,亩产鲜草15000千克左右;第三年可育刈割6~8次,亩产鲜萆15000千克以上。牧草种子成熟不集中,采种要随熟随收,一般每隔3~5天采一次,采后要及时晒干去杂,包装贮藏。

所述播种的立地条件为:

一般耕作的农田土壤即可,耕作层含水量为35%~40%,地表温度≥15℃。

所述土壤质地为沙壤土。

本发明采用的改良串松香草有性繁殖栽培技术,解决了存在的结实率低、出苗率低、繁殖困难等问题,大幅提高了出苗成活率,为该草种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叙述:

改良后牧草保留了原部分基因,没有改变的特征如:基部相连呈杯状,茎从两叶中间贯穿而出,一年生当年植株呈丛叶莲座状,不抽茎。

牧草根圆形肥大、粗壮,具水平状多节的根茎和营养根。根茎出数个具有紫红色鱗片的根基芽。第二年每个小根茎形成一个新枝,植株形略似菊芋,根部分蘖力强,平均分蘖植株30-50株。株高3.5-4.5米,叶片大、长椭圆形,叶缘有疏锯齿,叶面无刚毛,基叶有叶柄,茎方、四棱茎,叶对生,无柄,茎叶基部叶片相连。茎顶或第6~9节叶腋间发生花序,头状花序边缘由舌形花数十朵组成。

改良后的牧草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性能。本植株内分为雄花和雌花两种自然授粉,中间为管状雄花,雄花褐色,雌花黄色,花期较长.5月下旬幵始现蕾,6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盛花期,8月初开始,种子陆续成熟。种子成熟较集中于月,种子瘦果扁心形,褐色,边缘具薄翅。千粒重20~30克。

牧草喜温暖湿润气候,是越年生冬性植物,无论春播或秋播,当年只形成莲座状叶簇,经过冬季休眠后才抽茎、开花、结实。耐高溫,在夏季溫度40℃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世极耐寒,在冬季-39℃下宿根无冻害。喜肥沃壤土,耐酸性土,不耐盐渍土。在酸性红壤、沙土、粘土上也生长良好,耐寒冷,冬季不必防冻,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不冻死.改良后牧草再生性强,耐刈割。

实施例1

以15m2小区面积为例,立地条件:一般耕作的农田土壤,土壤粒级0.6cm,耕作层含水量为40%,地表温度30℃

改良后的牧草以育苗移栽为宜,一般以种子繁殖为主。

1、土壤与耕作:选择通风向阳、肥沃壤土作苗床,畦宽1.3米,沟宽0.3米,泥土要敲细,眭面要平整:

2、种子与播种:播前种子要日晒2~3小时,后在25~30℃溫水中浸种12小时,凉干后,再用潮湿细沙均匀拌和,置于20~25℃室内催芽3~4天,待种子多数露白后播种。春播3~4月,秋播8~10月,早播不仅产置高,而且次年分株、花、实数增多。浇透水肥后,种间距离5厘米均匀播种,播种深度1厘米,盖上一层细沙土,然后用薄膜覆盖,经常喷水,保持湿润。苗出齐后,揭去覆盖物。时常浇水,以水保苗,以肥壮苗;

3、移栽定植:行株距,留种田一般眭宽1.3米,沟宽0.3米,行距0.5米,毎亩2000~2200株。青饲一般株距0.3米,其它同上,每亩2500~2800株。春芽未萌发前或秋末叶片稍黄,有5~6片真叶时移植。定植后要浇水肥,保持湿润。

4、田间管理

4-1)施肥:牧草耐肥性强,移栽前每亩施栏肥2500干克,磷肥50千克,标准氮肥15千克为基肥。每青刈割一次,追施标准氮肥10千克/亩。一年后要续施栏肥、磷肥和氮肥,以不断补充和保持土壤中的肥力:

4-2)防治病屯害:牧草抗病能力强,一般病虫害较少。

5、适时收刈、采种:刈育田,头年肓苗,第二年移栽的,一般从6月上旬刈割第一次,后隔20~30天刈一次,全年可刈3~5次,亩产鲜草15000千克左右;第三年可育刈割6~8次,亩产鲜萆15000千克以上。牧草种子成熟不集中,采种要随熟随收,一般每隔3~5天采一次,采后要及时晒干去杂,包装贮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解释,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