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1127发布日期:2018-12-14 21:32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俗名蚂蟥,是动物分类上环节动物门蛭纲的统称,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特别是用于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近年来,随着医学对水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药用价值得到逐渐的体现,水蛭已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在现代医药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近年来水蛭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又掠夺性捕捉,致使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国内外水蛭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人工饲养水蛭已势在必行。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人工饲养水蛭不受地区条件限制,可池养、坑养、缸养、桶养等,它具有不占劳力、饲料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目前水蛭主要采用池塘的养殖的方式,池塘底部的淤泥,一方面可以为水蛭提供优异的栖息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传播的危险,导致池塘养殖水蛭时水蛭的患病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水蛭的生存环境质量,提高水蛭的出产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包括:

建立生态池:排干所述生态池的水,并晾晒所述生态池20~25天;在所述生态池的底部铺设30~50cm厚的经过消毒、晒干的淤泥,所述淤泥中混合有发酵晒干的有机肥;注入清水;

建立养殖基质:在所述生态池的池面上设置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的面积占据所述池面的2/3~4/5,所述生态浮床上设置有金银草;

投放幼苗:选取体重为0.3~0.5克/条的水蛭幼苗,按11万~15万尾/亩的密度放养;

饲料投喂:饲料投喂量为投放的所述水蛭幼苗的总重量的25~45%,并且,每隔15~20天向所述淤泥中混合入抗菌药剂;每隔15~20天向生态池中投入水质改善液。

优选的,在建立养殖基质步骤中,还包括:向所述生态池中投放浮游生物。

优选的,所述抗菌剂由月桂胺、甲基丙烯磺酸钠以及十一烯酸锌组成。

优选的,月桂胺、甲基丙烯磺酸钠以及十一烯酸锌的配料比为23~24:13~16:28~31。

优选的,饲料由动物血、豆粕、玉米汁的混合物。

优选的,动物血、豆粕、玉米汁的配料比为30~40:15~25:10~20。

优选的,所述生态池中的池水的ph值范围在6.5~7.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生态池和养殖基质的建立能够有利于水蛭生长过程中水质的修复。而且,淤泥中的抗菌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并且能有效的杀灭淤泥中的各种病菌微生物。本发明水蛭高产人工养殖方法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为水蛭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成长速度快、品质高、成本低,从而为养殖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主要包括:建立生态池、建立养殖基质、投放幼苗、饲料投喂,从而为水蛭提供层次丰富、水质优良的生长环境。具体的养殖步骤如下所示。

s1:建立生态池:排干生态池的水,并晾晒生态池20~25天;在生态池的底部铺设30~50cm厚的经过消毒、晒干的淤泥,淤泥中混合有发酵晒干的有机肥;注入清水;

s2:建立养殖基质:在生态池的池面上设置生态浮床,生态浮床的面积占据池面的2/3~4/5,生态浮床上设置有金银草;

s3:投放幼苗:选取体重为0.3~0.5克/条的水蛭幼苗,按11万~15万尾/亩的密度放养;

s4:饲料投喂:饲料投喂量为投放的水蛭幼苗的总重量的25~45%,并且,每隔15~20天向淤泥中混合入抗菌药剂;每隔15~20天向生态池中投入水质改善液。

在步骤s1中,选择面南朝北、避风向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地方建养殖池,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并用清水清洗池。养殖池四周接近水源处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砂质土壤。在池底铺一层30~50cm厚的水塘淤泥。每亩撒入发酵晒干的有机肥放入池底,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然后再放入清洁无污染的水。在步骤s2中,建立养殖基质步骤中,还包括:向生态池中投放浮游生物,以提高生态池池水的自洁能力。另外,工作人员也需要按时检测生态池中的池水的ph值,以使得ph值保持在范围在6.5~7.5。在步骤s4中,抗菌剂由月桂胺、甲基丙烯磺酸钠以及十一烯酸锌组成。其中,月桂胺、甲基丙烯磺酸钠以及十一烯酸锌的配料比为23~24:13~16:28~31。淤泥中的抗菌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并且能有效的杀灭淤泥中的各种病菌微生物。饲料由动物血、豆粕、玉米汁的混合物。其中,动物血、豆粕、玉米汁的配料比为30~40:15~25:10~20。饲料的配方能有效提升动物血的血腥味,发酵处理后的动物血经感官测评,其腥味至少提升至原来的2.6倍,使得得到的人工饲料诱食性极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水蛭立体养殖方法,包括:建立生态池:排干生态池的水,并晾晒生态池20~25天;在生态池的底部铺设30~50cm厚的经过消毒、晒干的淤泥,淤泥中混合有发酵晒干的有机肥;注入清水;建立养殖基质:在生态池的池面上设置生态浮床,生态浮床的面积占据池面的2/3~4/5,生态浮床上设置有金银草;投放幼苗:选取体重为0.3~0.5克/条的水蛭幼苗,按11万~15万尾/亩的密度放养;饲料投喂:饲料投喂量为投放的水蛭幼苗的总重量的25~45%,并且,每隔15~20天向淤泥中混合入抗菌药剂;每隔15~20天向生态池中投入水质改善液。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水蛭的生存环境质量,提高水蛭的出产量。

技术研发人员:黄典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康青源养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9.14
技术公布日:2018.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