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5829发布日期:2020-04-07 14:2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秧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秧盘。



背景技术:

我国为农业大国,因此农业设备的发展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根本。以传统的秧盘为例。秧盘是一种用于室内进行前期栽培的常用装置。为了便于使用,多年来人们在秧盘的结构上也进行了很多的改进,如专利号为“cn201020532196.6”的发明专利

《一种秸秆育秧盘》中就公开了一种秸秆育秧盘,属于育秧盘。盘面上分布有方格式凸锥,成纵、横行排列,凸锥上部间距7mm,下部间距4mm。优点是结构新颖,是根据水稻种子形状而设计,播下的种子落入椎间而被卡实,多余的种子倾斜盘体而滑下,在覆土或基质后浇水时,种子不被冲动。播种均匀、速度快;出苗均匀,秧苗生长整齐,适合于机械插秧。但是这样的结构单一,尤其难以调剂秧盘中的水分,不利于大规模使用。采用该秧盘的农产品成长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秧盘,能提高产品的生长速度,也提高了成活率。

为达到所述效果,本发明一种秧盘,包括矩形盘体,所述盘体底部设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条横向导水沟和若干条纵向导水沟,每个横向导水沟和纵向导水沟相交处均设有出水孔。

优选的,所述盘体背面设有加强筋。这样的结构避免重复使用导致秧盘损坏,提高秧盘是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斜向交错设置。这样的结构在提高秧盘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材料损耗。

优选的,所述横向导水沟相互平行,且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之间间距为固定值。这样的结构确保浇水后秧盘内的水流分布均匀。

优选的,所述纵向导水沟相互平行,且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之间间距为固定值。这样的结构确保浇水后秧盘内的水流分布均匀。

优选的,所述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之间间距和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之间间距相等。这样的结构便于秧盘开模。

由于采用了所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秧盘能确保秧盘中秧苗获得充足的水量,在初育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浇水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难度,提高了秧苗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秧盘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秧盘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秧盘,包括矩形盘体1,所述盘体1底部设有相互交错的若干

条横向导水沟2和若干条纵向导水沟3,每个横向导水沟2和纵向导水沟3相交处均设有出水孔4。所述盘体1背面设有加强筋5。所述加强筋5斜向交错设置。所述横向导水沟2相互平行,且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间间距为固定值。所述纵向导水沟3相互平行,且

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为固定值。所述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间间距和相邻两

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相等。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发明和现有技术中的秧盘使用方法一样。能做到防冲击,防紫外线,防老化等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做到一定的蓄水流通作用。尤其是在种植水稻的时候,由于设置了导水沟3,能确保秧盘盘体1内的水流能均匀分布。不会由于采用秧盘而导致水流不畅。每个横向导水沟2和纵向导水沟3相交处均设有出水孔4。则能确

保秧盘盘体1内外的水流均衡。当盘体1内水不足时,外界的水能通过出水孔4进入秧盘,

而盘体1内水过量时,能通过出水孔4流出秧盘。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间间距为固定

值。所述纵向导水沟3相互平行,且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为固定值。所述相邻

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间间距和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相等。这样不仅确保水流在

盘体1内均匀,同时也确保了秧盘开模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盘体(1),所述盘体(1)底部设有相互交错的若干

条横向导水沟(2)和若干条纵向导水沟(3),每个横向导水沟(2)和纵向导水沟(3)相交处均设有出水孔(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背面设有加强筋(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5)斜向交错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导水沟(2)相互平行,且相邻

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间间距为固定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导水沟(3)相互平行,且相邻

两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为固定值。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条横向导水沟(2)之

间间距和相邻两条纵向导水沟(3)之间间距相等。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秧盘,能提高产品的生长速度,也提高了成活率。为达到所述效果,本发明一种秧盘,包括矩形盘体,所述盘体底部设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条横向导水沟和若干条纵向导水沟,每个横向导水沟和纵向导水沟相交处均设有出水孔。由于采用了所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秧盘能确保秧盘中秧苗获得充足的水量,在初育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浇水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难度,提高了秧苗的存活率。

技术研发人员:符建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湘潭县富民小型插秧机制造厂
技术研发日:2018.09.30
技术公布日:2020.04.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