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免疫剂配方及免疫剂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38185发布日期:2019-01-28 12:4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免疫剂配方及免疫剂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绿色无公害生物农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免疫剂配方及免疫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引起的一种马铃薯土传病害,分布广泛,在我国马铃薯各种植区均有发生;马铃薯枯萎病可以对植株的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病原菌主要从植株的根部伤口和根毛生长点侵入,进而破坏其根、茎以及叶的维管束,导致部分或整个维管束变褐,使植株吸收和运输水分功能丧失,最终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近几年来,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此带来的连作重茬导致马铃薯枯萎病日益加重,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有效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方法己成为当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病害理念侧重于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杀灭和抑制;特别是化学农药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病菌的抗药性提高,从而导致施用浓度越来越高,土壤和薯块的农药残留问题也愈加严重,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粮食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的需求,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物免疫剂产品研发成为热点。中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中草药抗植物病害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经研究发现,许多中草药含抑菌活性物质,是防治有害植物病害的天然宝库;因此,筛选出能够抑制马铃薯枯萎病的中草药来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绿色无公害防治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经检索,目前尚未发现由中药复合制剂组成的免疫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无公害中药复合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植物免疫剂;利用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筛选出能够抑制马铃薯枯萎病的中草药来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对解决现有化学农药防治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菌的抗药性提高问题、土壤和薯块农药残留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免疫剂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剂配方的配置原料包括,按质量分数计:土荆皮10-17%,贯众5-17%,蛇床子8-14%,地肤子9-15%,苍耳子7-14%,大黄12-17%,淫羊藿5-2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免疫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按比例称取土荆皮、贯众、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大黄、淫羊藿,混合后,用水煎煮;充分煎煮后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免疫剂母液。优选的用100℃水煎煮2小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制备的免疫剂是几种中药的提取液,原料取材天然、简单易得,制得的免疫剂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该制剂对马铃薯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且增产效果明显,效果持久,防效稳定;此外,该制剂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进一步,以几种中草药为组分的免疫剂,其提取液含有多种组分的次生代谢产物,能有效的杀菌抑菌,防治病害的同时,还给植物体补充了多种高能营养物质,能显著改善植株营养状况,提高其抗逆性能和免疫力,其防治效果优于各种化学农药。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试验结果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试验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免疫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提供以下两个经试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为本发明的免疫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与清水处理的的对照试验:1.1本发明的植物免疫剂(编号:jm1号),清水对照(ck);1.2试验设计:所有处理均分别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4个培养皿;1.3试验处理将植物免疫剂jm1号原液加入pda培养基(2∶8),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培养基凝固后,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培养3d的马铃薯枯萎病菌的菌饼于培养皿中央。以清水与pda培养基混合的平板作为ck对照。28℃恒温箱中培养3天后,测量菌落生长直径,以清水为对照,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jm1号免疫剂抑制率重复i55%重复ii68%重复iii63%实施例2为本发明的免疫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盆栽防治试验:用20cm×30cm的花钵种植马铃薯(鄂马铃薯3号)。精细管理,待马铃薯苗生长至15cm时进行试验处理。先接种50ml的马铃薯枯萎病菌菌悬液(106~107cfu/ml),48h后用免疫剂原液、多菌灵稀释液、清水各200ml进行灌根处理。每个处理设9钵重复。20d后,记录植株的生长发病情况,计算防治效果;处理防治效果jm1号免疫剂68%多菌灵70%清水0%由上表可见,免疫剂jm1号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其原液的防治效果达68%。尽管参照前述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