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及其播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1301发布日期:2019-01-05 08:4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及其播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及其播种方法。



背景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方法,一种是先种后覆膜,待出苗后人工放苗,优点是保墒,播种速度较快;缺点是人工放苗费工费时,放苗不及时容易高温烧苗。另一种是先覆膜后破膜播种,优点是可以提早覆膜,提高地温,且不容易烧苗;缺点是需要人工使用专门的点播工具播种,播种速度慢,对地膜损伤大,保墒性差。

在河西灌区,土壤质地较差,普通地膜覆盖技术灌水后极易发生淹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商品薯块变形,商品价格降低,减少收益;另外,覆膜后土壤温度偏高,不利于根系的下扎和薯块的膨大;同时膜下除草困难,容易出现绿薯等现象。

高垄覆膜、垄尖压土、自然破膜出苗栽培技术是在普通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借鉴马铃薯种植多次培土、多层结薯的种植技术总结的新方法。通过垄尖培土,在地膜上覆盖厚度为3~5cm左右的土层,形成高垄,能够实现自然出苗,并能防止雨水、灌溉水漫淹马铃薯根部防。马铃薯种植作业过程中,对覆膜后的膜上出苗位置进行覆土,可以促使马铃薯的种芽自行钻透地膜破土而出,而且不被周围的地热灼伤;另外,对覆膜后的膜上出苗位置进行覆土,就不需要人工打孔、掏苗和压土,可减轻工人工作量。

现有马铃薯播种机的拖播器只能做到在垄尖局部整形播种,而不能对垄体进行整形,影响后续覆膜、膜上覆土作业质量,稳定性差,从而影响了播种机整体性能。

地膜垄作覆盖技术是马铃薯高产栽培的重要手段,垄上覆膜是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作业过程中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它具有增温保墒、减轻杂草与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但机械覆膜工序较为复杂,覆膜时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将膜拉紧抚平还要将梯形垄体包严、压实,使地膜紧贴垄体,以达到垄体覆膜增温的最佳效果。现有播种机存在多种形式的压膜装置,目前普遍使用的圆盘覆土压膜、压膜轮、压膜磙配合覆膜,仅仅是通过简单的镇压进行覆膜,而不能进行仿垄体覆膜,所以其覆膜质量不能保证,且成本较高、占位体积大,不能适用于技术集成度较高的播种机。

目前一体化播种机垄作覆土主要使用犁铲起土,再通过输送带取土提升、螺旋分配器进行覆土,动力传动距离长,其边损磨破率高,传动带容易疲劳松弛,部件性能容易改变,传动效率低,影响覆土质量,且该装置成本较高、易损零件较多、修理更换费时耗工且价格昂贵、动力传递可靠性差、占位面积较大。另外还有旋耕刀抛土覆土装置,该装置扬尘较大、空气污染严重、作业环境差,且覆土不均、质量不能保障,不能适用于全工序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播种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以解决现有马铃薯播种机覆土不均匀、不能对垄体进行整形、不能仿垄体覆膜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的播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包括机架、地轮、牵引架、排种器、滴灌带支架、肥料箱和种子箱,滴灌带支架上设有滴灌带固定轮,还包括旋耕起垄装置、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垄膜覆土装置和仿垄体覆膜装置,垄膜覆土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覆土单体,覆土单体包括起土铲、转轴和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圆盘和抛土叶片,圆盘位于转轴上,圆盘呈凸面且向内侧凸出,抛土叶片沿径向均布在圆盘内侧,抛土叶片与圆盘无缝连接,抛土叶片沿转轴轴向向下倾斜,圆盘外侧的转轴上设有外侧板,外侧板上端与机架相连,外侧板下端连接有起土铲,起土铲位于旋转机构的前下方,两个覆土单体的外侧板之间通过传动轴相连,外侧板外侧的传动轴上设有主传动齿轮,外侧板外侧的转轴上设有副传动齿轮,主传动此轮和副传动齿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条相连,传动轴一端设有连接齿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包括开沟器、接种槽和整形器,整形器由水平设置的支撑板和两块整形刮板组成,两块整形刮板对称设置在支撑板两侧,两个整形刮板内侧对称设有侧置整形板,侧置整形板位于开沟器后侧,侧置整形板倾斜于水平方向,侧置整形板的下端朝向播种机前方,侧置整形板的上端朝向播种机后方,在支撑板下方设有顶置v形整形板,顶置v形整形板的尖角朝向播种机后方,顶置v形整形板位于侧置整形板后侧。侧置整形板可对垄体侧面进行整形,顶置v形整形板可对垄面进行整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整形刮板内侧设有滴灌带限位环。将滴灌带置于滴灌带限位环中,利用滴灌带限位环限位铺设滴灌带,省去了传统的压带轮,简化了播种机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仿垄体覆膜装置包括地膜架、两个挂架、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挂架、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从前往后依次排列,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均为上小下大的梯形,覆膜变形内置撑杆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于机架下方,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可按照垄体形状进行覆膜,使地膜更好地包裹垄体;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于机架下方,地膜仿垄形限位杆可按照垄体形状进行压膜,使地膜能够完整服帖地包垄,不飘逸;挂架连接于机架下方,地膜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挂架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机架包括前机架、后机架和液压升降架,前机架和后机架的连接处设有机架吊耳,后机架两侧的后侧杆通过第一销轴与机架吊耳上部相连,前机架两侧的前侧杆通过第二销轴与机架吊耳下部相连,液压升降架两侧的液压升降架侧杆通过第三销轴与后侧杆后端相连,后侧杆后端上方设有油缸耳座,液压油缸通过第一油缸销子与油缸耳座相连,在液压升降架侧杆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通过第二油缸销子与液压油缸上端连接,旋耕起垄装置连接于前机架下方,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和仿垄体覆膜装置连接于后机架下方,垄膜覆土装置位于液压升降架下方。这种机架结构具有仿形功能,后机架能够沿着第一销轴进行仿形转动,从而实现仿形播种和仿形覆膜;液压升降架可沿第三销轴旋转折叠,在田间移动和地头转弯时,可将液压升降架折叠,以缩短播种机的整体长度,减少人工辅助作业,使播种机的移动和转弯更灵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旋耕起垄装置包括旋耕机和合垄器,合垄器位于旋耕机后方。在垄尖上播种需要起垄后才能完成播种工序,垄尖播种受土壤湿度、板结程度、耕松深度的影响较多,旋耕机可将干湿程度不同的土壤旋耕搅拌均匀,使垄体高度一致、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垄体整形效果好,有利于提高出苗率,保障播种质量,提高产量。

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的播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牵引架与动力机械相连,将滴灌带挂在滴灌带固定轮上并拉向垄侧,将连接齿轮与动力装置相连,将地膜挂在地膜架上并拉向仿垄体覆膜装置,将种薯放入种子箱内;

b、开启动力机械,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前进,旋耕起垄装置进行旋耕、起垄,起垄过程中肥料箱进行施肥;

c、种子箱内的种薯经排种器排种后落入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垄体整形播种装置进行开沟、播种,并对垄体进行整形;

d、仿垄体覆膜装置沿着垄体形状进行覆膜;

e、动力装置经连接齿轮、传动轴、主传动齿轮、传动链条以及副传动齿轮为转轴提供动力,转轴带动圆盘转动,起土铲将垄侧的土铲起,抛土叶片随着圆盘的转动将土带起并将土向内侧抛出至膜上出苗带,出苗带上多余的土滑落至垄底,对地膜形成镇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旋耕起垄装置包括旋耕机和合垄器,合垄器位于旋耕机后方,在步骤b中,旋耕机搅拌处理土壤颗粒,合垄器合垄,边施肥边合垄;

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包括开沟器、接种槽和整形器,整形器由水平设置的支撑板和两块整形刮板组成,两块整形刮板对称设置在支撑板两侧,两个整形刮板内侧对称设有侧置整形板,侧置整形板位于开沟器后侧,侧置整形板倾斜于水平方向,侧置整形板的下端朝向播种机前方,侧置整形板的上端朝向播种机后方,在支撑板下方设有顶置v形整形板,顶置v形整形板的尖角朝向播种机后方,顶置v形整形板位于侧置整形板后侧,在整形刮板内侧设有滴灌带限位环,在步骤a中,将滴灌带拉至滴灌带限位环内,在步骤c中,开沟器在垄体上开沟,接种槽承接来自排种器的种薯并通过接种槽后端的播种口将种薯置于沟内,侧置整形板将垄侧多余的土向上刮起、聚集在垄顶,顶置v形整形板把土向中间聚拢、填平开沟器沟痕、刮平凸凹、耱平垄面,同时,滴灌带限位环将滴灌带铺设在垄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仿垄体覆膜装置包括地膜架、两个挂架、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挂架、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从前往后依次排列,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均为上小下大的梯形,覆膜变形内置撑杆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于机架下方,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于机架下方,挂架连接于机架下方,地膜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挂架相连,在步骤a中,将地膜拉至覆膜变形内置撑杆之上、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之下,在步骤d中,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将地膜撑起、展开、变形,并将地膜沿垄体进行包裹覆盖,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对地膜进行镇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机架包括前机架、后机架和液压升降架,前机架和后机架的连接处设有机架吊耳,后机架两侧的后侧杆通过第一销轴与机架吊耳上部相连,前机架两侧的前侧杆通过第二销轴与机架吊耳下部相连,液压升降架两侧的液压升降架侧杆通过第三销轴与后侧杆后端相连,后侧杆后端上方设有油缸耳座,液压油缸通过第一油缸销子与油缸耳座相连,在液压升降架侧杆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通过第二油缸销子与液压油缸上端连接,旋耕机和合垄器连接于前机架下方,垄体整形播种装置和仿垄体覆膜装置连接于后机架下方,垄膜覆土装置位于液压升降架下方,在步骤c和d中,后机架沿第一销轴进行仿形转动,垄体整形播种装置进行仿形播种,仿垄体覆膜装置进行仿形覆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垄膜覆土装置能够准确、高效地实现机械化垄顶、膜上出苗带覆土,覆土质量好;

2.垄体整形播种装置能够实现垄体整形垄尖播种,侧置整形板将垄侧多余的土向上刮起,聚集在垄顶,顶置v形整形板能够中间聚土,更好地填平开沟器沟痕、刮平凸凹、耱平垄面,使得垄体形状规范、成型效果好、垄体一致性高,实现了垄尖播种农艺标准化,增强了垄尖播种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播种性能和后续的覆膜、覆土质量;

3.旋耕机可旋耕拌土,将干湿程度不同的土壤搅拌均匀,且可搅碎较大土块,与合垄器配合,形成的垄体高度一致,为后续的播种和垄体整形程序打下良好基础;

4.具有仿形功能的机架实现了多位连体、自由度限位仿形,能够适应凹凸地面作业,减少了马铃薯一体播种机的纵向摆动,满足了播种机各部件的仿形作业,充分发挥了播种作业功效;

5.仿垄体覆膜装置覆膜质量高,其中的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将地膜撑起,促使展膜局部变形贴敷垄体,按照垄体形状进行覆膜,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可沿垄体进行压膜,覆膜变形内置撑杆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相互配合,通过内撑外压,通过内撑外压,使地膜完整服帖地包垄;

6.本发明涵盖了马铃薯机械化播种作业的所有劳动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复式作业,以减少人工劳作、增加经济效益;

7.本发明结构紧凑,安装、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垄膜覆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覆土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抛土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垄体整形播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整形器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开沟器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中开沟器和接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仿垄体覆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牵引架;2-排种器;21-通槽;3-地膜;4-旋耕起垄装置;41-旋耕机;42-合垄器;5-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1-螺栓;52-开沟器;53-接种槽;531-播种口;54-支撑板;541-顶置v形整形板;55-整形刮板;551-侧置整形板;56-仿形吊耳;57-仿形弹簧;58-仿形连杆;59-滴灌带限位环;6-仿垄体覆膜装置;61-挂架;62-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1-第一连接杆;63-地膜架;64-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1-第二连接杆;7-地轮;8-垄膜覆土装置;801-外侧板;802-圆盘;803-抛土叶片;804-起土铲;805-内侧板;806-转轴;807-配重连接套;808-侧板拉杆;809-传动轴;810-主传动齿轮;811-副传动齿轮;812-传动链条;813-连接齿轮;814-液压马达;815-上盖板;816-后盖板;817-液压油管;9-仿形机架;91-前机架;911-前侧杆;92-后机架;921-后侧杆;922-限位块;93-机架吊耳;931-第一销轴;932-第二销轴;94-液压升降架;941-液压升降架侧杆;942-连接板;10-液压油缸;101-第一油缸销子;102-第二油缸销子;103-油缸耳座;11-滴灌带支架;12-滴灌带固定轮;13-肥料箱;14-种子箱;15-第三销轴;16-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以图1为例,左侧为前方。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9、地轮7、牵引架1、排种器2、滴灌带支架11、肥料箱13和种子箱14,滴灌带支架11上设有滴灌带固定轮12,还包括旋耕起垄装置4、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垄膜覆土装置8和仿垄体覆膜装置6。如图2-图5所示,垄膜覆土装置8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覆土单体,覆土单体包括起土铲804、转轴806和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圆盘802和抛土叶片803,圆盘802位于转轴806上,圆盘802呈凸面且向内侧凸出,抛土叶片803沿径向均布在圆盘802内侧,抛土叶片803与圆盘802无缝连接,抛土叶片803沿转轴806轴向向下倾斜,圆盘802外侧的转轴806上设有外侧板801,外侧板801上端与机架9相连,外侧板801下端连接有起土铲804,起土铲804位于旋转机构的前下方,两个覆土单体的外侧板801之间通过传动轴809相连,外侧板801外侧的传动轴809上设有主传动齿轮810,外侧板801外侧的转轴806上设有副传动齿轮811,主传动此轮810和副传动齿轮811之间通过传动链条812相连,传动轴809一端设有连接齿轮813。

如图6-图9所示,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包括开沟器52、接种槽53和整形器,整形器由水平设置的支撑板54和两块整形刮板55组成,两块整形刮板55对称设置在支撑板54两侧,两个整形刮板55内侧对称设有侧置整形板551,侧置整形板551位于开沟器后侧,侧置整形板551倾斜于水平方向,侧置整形板551的下端朝向播种机前方,侧置整形板551的上端朝向播种机后方,在支撑板54下方设有顶置v形整形板541,顶置v形整形板541的尖角朝向播种机后方,顶置v形整形板541位于侧置整形板551后侧。

在整形刮板55内侧设有滴灌带限位环59。

如图10所示,仿垄体覆膜装置6包括地膜架63、两个挂架61、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挂架61、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从前往后依次排列,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和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均为上小下大的梯形,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杆621连接于机架9下方,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杆641连接于机架9下方,挂架61连接于机架9下方,所述地膜架6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挂架61相连。

如图11所示,机架9包括前机架91、后机架92和液压升降架94,前机架91和后机架92的连接处设有机架吊耳93,后机架92两侧的后侧杆921通过第一销轴931与机架吊耳93上部相连,前机架91两侧的前侧杆911通过第二销轴932与机架吊耳93下部相连,所述液压升降架94两侧的液压升降架侧杆941通过第三销轴15与后侧杆921后端相连,后侧杆921后端上方设有油缸耳座103,液压油缸10通过第一油缸销子101与油缸耳座103相连,在液压升降架侧杆941上设有连接板942,连接板942通过第二油缸销子102与液压油缸10上端连接,旋耕起垄装置4连接于前机架91下方,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和仿垄体覆膜装置6连接于后机架92下方,垄膜覆土装置8位于液压升降架94下方。

如图1所示,旋耕起垄装置4包括旋耕机41和合垄器42,合垄器42位于旋耕机41后方。

在垄膜覆土装置8中,在靠近抛土叶片803的转轴806上设有内侧板805,内侧板805的下端与起土铲804相连,内侧板805的上端处于旋转机构高度的二分之一位置,内侧板805可帮助提升抛土高度,使得抛土效率最大化,在内侧板805和外侧板801之间设有侧板拉杆808,侧板拉杆808可增强内侧板和外侧板的稳固性;

抛土叶片803在靠近圆盘802边缘的位置向转动方向折弯,抛土叶片803与转轴806之间的夹角θ为20度~30度,有利于将土带起并抛出至垄顶;

还包括配重连接套807,配重连接套807位于圆盘802中心且与拋土叶片803同侧,配重连接套807使得圆盘802在工作过程中匀速旋转,增加拋土叶片803的惯性力,使覆土薄厚程度一致;

在每个整形刮板55内侧设有至少两个滴灌带限位环59,限位铺设的效果更佳;

还包括上盖板815和后盖板816,上盖板815的两侧分别与两个外侧板801的上端相连,后盖板816的两侧分别与两个外侧板801的后端相连,上盖板815和后盖板816可以起到防尘作用。

在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中,侧置整形板55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15度~30度,夹角α小于15度,会增加整形器的长度,夹角α大于30度,侧置整形板551受到阻力后,会向上仿形移动,脱离垄体最佳整形高度,减少土流量,影响v形整形板541对垄面的整平效果,同时还会给播种机的前进带来一定阻力;

顶置v形整形板541的尖角β为90度~120度,尖角β小于90度,会增加整形器的长度,尖角β大于120度,垄面中间不聚土,阻力较大,土流抵顶整形器向上仿形移动,v形整形板541难以刮平垄面,甚至不能填埋播种沟,同时还会给播种机的前进带来一定阻力;

在整形刮板55外侧设有仿形吊耳56,仿形吊耳56的孔内设有仿形连杆58,仿形吊耳56可相对于仿形连杆58滑动,仿形吊耳56上方连接有仿形弹簧57,仿形弹簧57和仿形连杆58的上端与机架9相连,播种过程中,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可随着仿形弹簧57仿形移动;

排种器2位于支撑板54上方,支撑板54上设有通孔,开沟器52位于支撑板54下方,开沟器52穿过支撑板54上的通孔、通过螺栓51连接于排种器2下端,接种槽53位于开沟器52内并且与排种器2下端相连通;

排种器2下端设有竖直方向的通槽21,螺栓51位于通槽21内并可在通槽21内上下移动,可根据播种要求上下调节开沟器52的位置;

接种槽53前端的底面高于后端的底面,有利于种薯排出。

在仿垄体覆膜装置6中,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的高度不大于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的高度,可增强压膜效果;

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高于垄面20~50mm,避免破坏垄体;

地膜架63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挂架61相连,使得覆膜时拉膜更加流畅。

在机架9中,在后机架92后端设有限位块922,限位块922位于液压升降架侧杆941下方,限位块922限制液压升降架94向下转动;

在液压升降架10上设有挂钩16,当液压升降架94折起时,可通过挂钩16将液压升降架固定,增加稳定性。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的播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牵引架1与动力机械相连,将滴灌带挂在滴灌带固定轮12上并拉向垄侧,将连接齿轮813与液压马达814相连,将液压马达814上的液压油管817连接到动力机械的液压分配器上,将地膜3挂在地膜架63上并拉向仿垄体覆膜装置6,将种薯放入种子箱14内;

b、开启动力机械,马铃薯全工序集成播种机前进,旋耕起垄装置4进行旋耕、起垄,起垄过程中肥料箱13进行施肥;

c、种子箱14内的种薯经排种器2排种后落入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进行开沟、播种,并对垄体进行整形;

d、仿垄体覆膜装置6沿着垄体形状进行覆膜;

e、动力装置经连接齿轮813、传动轴809、主传动齿轮810、传动链条812以及副传动齿轮811为转轴806提供动力,转轴806带动圆盘802转动,起土铲804将垄侧的土铲起,抛土叶片803随着圆盘802的转动将土带起并将土向内侧抛出至膜上出苗带,出苗带上多余的土滑落至垄底,压实垄侧地膜边缘,形成垄顶压土、垄沟地膜压土封边的作业模式。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在步骤b中,旋耕机41搅拌处理土壤颗粒,合垄器42合垄,边施肥边合垄。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在步骤a中,将滴灌带拉至滴灌带限位环59内;在步骤c中,开沟器52在垄体上开沟,排种器2将种子箱14内的种薯进行排种,接种槽53承接来自排种器2的种薯并通过接种槽53后方的播种口531将种薯置于沟内,侧置整形板551将垄侧多余的土向上刮起、聚集在垄顶,顶置v形整形板541把土向中间聚拢、填平开沟器沟痕、刮平凸凹、耱平垄面,侧置整形板551和顶置v形整形板541共同实现了垄体整形,同时,滴灌带限位环59将滴灌带铺设在垄侧。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是,在步骤a中,将地膜3拉至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之上、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之下;在步骤d中,覆膜变形内置撑杆62将地膜3撑起、展开、变形,并将地膜3沿垄体进行包裹覆盖,外置地膜仿垄形限位杆64对地膜3进行镇压,使地膜3服帖地覆盖贴敷在垄体上。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是,在步骤c和d中,后机架92沿第一销轴931进行仿形转动,垄体整形播种装置5进行仿形播种,仿垄体覆膜装置6进行仿形覆膜;在田间移动和地头转弯时,可将液压升降架94折叠,以缩短播种机的整体长度,使播种机的移动和转弯更灵活,液压油缸10伸出时,连接板942拉动液压升降架94向上折叠,液压油缸10收回时,液压升降架94落回与后机架92齐平的位置,驾驶员可通过操纵杆控制液压升降架94的折叠和落平。

在本发明中,播种机集成旋耕松土、施肥合垄、播种、垄体整形、铺设滴灌带、覆膜、膜上出苗带覆土七项作业工序,不仅能够充分满足马铃薯播种的农艺要求,而且实现了全自动化,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