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1391发布日期:2019-01-14 18:00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实用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产量高,但近年来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因施肥和管理不科学,长期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稻生长环境恶化,稻米的产量和食用质量下降。另外水稻传统的生产活动中农田氮、磷、农药残余等随径流流失和农田渗透对附近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地表径流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稻鱼混养逐渐被重视起来,但目前常见的稻鱼混养技术存在对病虫害防治能力低,鱼类管理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出现经济效益不高,进而存在推广难度大的问题。所以探索一种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易推广且兼顾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稻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水稻和鱼类区分管理,经济效益高、易推广的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和处理:稻田面积选取5-6亩,稻田四周垒砌高度1m-1.2m田埂,稻田内设有平行的苗床,所述在苗床之间开挖深度为0.3m-0.5m的内沟,所述一侧田埂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稻田内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田埂的一侧设有导水沟,所述导水沟深度为0.5m-1m,稻田内设有聚鱼池,所述聚鱼池位于远离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对向田埂一侧,聚鱼池深度为1m-1.2m,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导水沟、内沟和聚鱼池相互连通,在设有进水口、出水口的田埂,以及两侧田埂靠近进水口、出水口的位置均匀设有若干个声呐驱鱼器。

(2)水稻的移植:水稻移植前,首先对稻田施基肥,按500kg-800kg/亩的比例,均匀的洒在内沟底部,并覆盖一层薄土,基肥除了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力,而且能够孕育肥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施肥之后,对稻田进行撒生石灰消毒,生石灰使用量为50kg-80kg/亩,消毒一周后,从进水口对稻田进行灌水,然后进行水稻移植,水稻移植可采用传统插秧的方式,移植后,稻田水位保持超过苗床5cm-10cm。

(3)鱼苗的投放:在水稻完成移植后的5-7天,向稻田内投放鱼苗,每亩投放600-800尾,并定期在聚鱼池内进行投料饲养。

(4)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当需要对水稻进行喷洒农药时,首先开启田埂上设置的声呐驱鱼器,并向聚鱼池内抛洒饲料,1h-1.5h后打开出水口,将稻田内的水放出,使内沟的水全部流出,并确保内沟里的鱼类全部被驱赶至聚鱼池内,然后可以对稻苗进行喷洒农药,待完成农药的喷洒,视农药药效的持续时间,确定恢复稻田水位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喷洒农药对养殖鱼类的危害。

(5)鱼类病害的防治: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病害防治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内,然后对聚鱼池进行用药,这样就提高了药物的效果。

(6)鱼类收获: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收获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内,然后对聚鱼池的养殖鱼类进行捕捉,这样就提高了捕捉效率,而且避免了捕捉鱼类时对稻苗的伤害。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设有拦截网,且拦截网的网孔大小要小于养殖鱼类的大小,从而在进水和出水时避免养殖鱼类逃脱。

进一步,基肥采用经过发酵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的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

进一步,所述种植稻苗选用抗倒伏、抗病、高抗品种。

进一步,所述鱼苗采用高抗病品种的鲤鱼鱼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资源利用率高,通过合理种植、控制放养密度,充分利用了水稻对养殖水系中氮、磷等物质的吸收,养殖鱼类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降低污染,互利共存;水稻和鱼类用药时的区别分离,降低了水稻用药对鱼类的污染,也提高了鱼类用药的有效性,与传统稻田养鱼相比,有效提高了稻米和鱼群的产量和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图1所示为本发明示意图

附图中:1-田埂,2-苗床,3-内沟,4-进水口,5-出水口,6-导水沟,7-聚鱼池,8-声呐驱鱼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和处理:稻田面积选取5亩,稻田四周垒砌高度1m田埂1,稻田内设有平行的苗床2,所述在苗床2之间开挖深度为0.3m的内沟3,所述一侧田埂1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稻田内在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田埂1的一侧设有导水沟6,所述导水沟6深度为0.5m,稻田内设有聚鱼池7,所述聚鱼池7位于远离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对向田埂1一侧,聚鱼池7深度为1m,所述进水口4、出水口5、导水沟6、内沟3和聚鱼池7相互连通,在设有进水口4、出水口5的田埂1,以及两侧田埂1靠近进水口4、出水口5的位置均匀设有若干个声呐驱鱼器8。

(2)水稻的移植:水稻移植前,首先对稻田施基肥,按500kg/亩的比例,均匀的洒在内沟3底部,并覆盖一层薄土,基肥除了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力,而且能够孕育肥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施肥之后,对稻田进行撒生石灰消毒,生石灰使用量为50kg/亩,消毒一周后,从进水口4对稻田进行灌水,然后进行水稻移植,水稻移植可采用传统插秧的方式,移植后,稻田水位保持超过苗床2高度5cm。

(3)鱼苗的投放:在水稻完成移植后的5天,向稻田内投放鱼苗,每亩投放600尾,并定期在聚鱼池7内进行投料饲养。

(4)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当需要对水稻进行喷洒农药时,首先开启田埂1上设置的声呐驱鱼器8,并向聚鱼池7内抛洒饲料,1h后打开出水口5,将稻田内的水放出,使内沟3的水全部流出,并确保内沟3里的鱼类全部被驱赶至聚鱼池7内,然后可以对稻苗进行喷洒农药,待完成农药的喷洒,视农药药效的持续时间,确定恢复稻田水位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喷洒农药对养殖鱼类的危害。

(5)鱼类病害的防治: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病害防治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7内,然后对聚鱼池7进行用药,这样就提高了药物的效果。

(6)鱼类收获: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收获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7内,然后对聚鱼池7的养殖鱼类进行捕捉,这样就提高了捕捉效率,而且避免了捕捉鱼类时对稻苗的伤害。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位置设有拦截网,且拦截网的网孔大小要小于养殖鱼类的大小,从而在进水和出水时避免养殖鱼类逃脱。

进一步,基肥采用经过发酵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的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

进一步,所述种植稻苗选用抗倒伏、抗病、高抗品种。

进一步,所述鱼苗采用高抗病品种的鲤鱼鱼苗。

实施例二

一种水稻鲤鱼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和处理:稻田面积选取6亩,稻田四周垒砌高度1.2m田埂1,稻田内设有平行的苗床2,所述在苗床2之间开挖深度为0.5m的内沟3,所述一侧田埂1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稻田内在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田埂1的一侧设有导水沟6,所述导水沟6深度为1m,稻田内设有聚鱼池7,所述聚鱼池7位于远离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对向田埂1一侧,聚鱼池7深度为1.2m,所述进水口4、出水口5、导水沟6、内沟3和聚鱼池7相互连通,在设有进水口4、出水口5的田埂1,以及两侧田埂1靠近进水口4、出水口5的位置均匀设有若干个声呐驱鱼器8。

(2)水稻的移植:水稻移植前,首先对稻田施基肥,按800kg/亩的比例,均匀的洒在内沟3底部,并覆盖一层薄土,基肥除了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力,而且能够孕育肥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施肥之后,对稻田进行撒生石灰消毒,生石灰使用量为80kg/亩,消毒一周后,从进水口4对稻田进行灌水,然后进行水稻移植,水稻移植可采用传统插秧的方式,移植后,稻田水位保持超过苗床2高度10cm。

(3)鱼苗的投放:在水稻完成移植后的7天,向稻田内投放鱼苗,每亩投放800尾,并定期在聚鱼池7内进行投料饲养。

(4)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当需要对水稻进行喷洒农药时,首先开启田埂1上设置的声呐驱鱼器8,并向聚鱼池7内抛洒饲料,1.5h后打开出水口5,将稻田内的水放出,使内沟3的水全部流出,并确保内沟3里的鱼类全部被驱赶至聚鱼池7内,然后可以对稻苗进行喷洒农药,待完成农药的喷洒,视农药药效的持续时间,确定恢复稻田水位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喷洒农药对养殖鱼类的危害。

(5)鱼类病害的防治: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病害防治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7内,然后对聚鱼池7进行用药,这样就提高了药物的效果。

(6)鱼类收获:当需要对养殖鱼类进行收获时,首先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将养殖鱼类驱引至聚鱼池7内,然后对聚鱼池7的养殖鱼类进行捕捉,这样就提高了捕捉效率,而且避免了捕捉鱼类时对稻苗的伤害。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位置设有拦截网,且拦截网的网孔大小要小于养殖鱼类的大小,从而在进水和出水时避免养殖鱼类逃脱。

进一步,基肥采用经过发酵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的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

进一步,所述种植稻苗选用抗倒伏、抗病、高抗品种。

进一步,所述鱼苗采用高抗病品种的鲤鱼鱼苗。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