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45728发布日期:2019-02-12 22:1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肥撒施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属于农业施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一种浅层须根系,侧根系发达,没有明显的主根的树种。种植的花椒根系具有向水平方向伸长的固着根和细而密集的网状根群,水平分布大于垂直分布,根须具有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优势树种,现广泛种植于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但因花椒的化感作用,其根系和凋落物在土壤中分泌次生代谢物对自身及其他植被产生毒害,抑制了自身及其他植物的生长,对土壤中微生物及动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土壤自然养分、土壤有机质缺乏,土壤衰退,花椒盛产期后长势差、产量及品质随树龄的增加而降低。为改善其问题从林学上采取了移迁、重栽,从农学上采取了人工施肥、林粮或林草间作等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本质是因花椒的化感作用造成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土壤有机质(缺乏改善土壤性质、土壤团聚体、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动性等的有机质而制约了花椒的生长和产量,有机质是植物的养分来源,对保持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和土壤养分缺乏、土壤结构和土壤通透性差等制约了花椒的生长及产量,因此,改善花椒林下有机肥施肥方法和技术,增加土壤肥力是关键。

一般的施肥方法有表土施肥和翻耕施肥,表土施肥一般是选取农业用地或林地,先用水把土壤浇透,保持良好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在浇透水的土壤上撒施有机肥,在有机肥的基础上覆盖一层10~15cm的稻草、杂草等作为增温层,在增温层的基础上覆盖一层10~25cm的砻糠保温。表土施肥的缺点:该方法适用于土层厚、保水能力强的农林用地。喀斯特石漠化区山高坡陡、土少石多、土层浅薄、土被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花椒林下基本无其他植被的生长,有机肥在降雨后随着强烈的地表径流而流失掉,并造成水资源的污染;翻耕施肥则是在前季作物收获后先把有机肥平撒在地上,厚1~20cm,再将土壤深翻20~50cm;或在倾斜度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采用“鱼鳞状”穴施,坑长宽50~100cm,坑深50~150cm,相邻两坑间距200~500cm,先在坑内平铺有机肥20~80cm,再回填挖出的土,夯实。翻耕施肥的缺点:大面积的土壤翻耕及深翻施肥造成三方面的不合理性:(1)严重缩减了土壤有机碳库;(2)根据花椒树种的根系特点,无论是大面积的翻耕施肥还是深耕施肥均会造成对花椒根系的破坏,严重的导致树种死亡;(3)传统的施肥技术或花椒移迁、重栽等均会造成土壤大面积扰动和翻耕,导致土壤中大量的co2向大气中排放,土壤碳库迅速下降使土壤质量、生物产量和水资源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它是一种适合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有机肥撒施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扰动,降低植物根系破坏,促进植物根系有效吸收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碳储量,达到土壤增汇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花椒的产量,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施肥季节的选择;二、花椒林地的选择;三、挖掘施肥沟;四、撒施有机肥;五、铺膜。

所述步骤一中,施肥季节的选择为每年的9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为花椒根系的第三次生长高峰期,秋施基肥量为全年施有机肥量的2/3及以上,提高树体休眠枝充实度,促进花芽分化。

所述步骤二中,花椒林地的选择为:选取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坡度小于30°的花椒林进行撒施作业。

所述步骤三中,首先以花椒树为圆点,以0.5m的整数倍为半径在地上画1~5个同心圆,并将所画圆均分为3~6等份,然后沿着圆及径向等份位置向地下方向挖掘宽为10cm,深为10~20cm的施肥环沟和施肥纵沟,整个施肥沟呈辐射状,确保了呈网状根群的花椒树种对有机肥的充分吸收。

所述步骤四中,往施肥环沟和施肥纵沟中撒施采用鸡、鸭、羊粪及秸秆一起堆肥而成的有机肥,有机肥厚度为10~15cm,回填挖出的回填土,夯实,再向施肥沟上浇水。

所述步骤五中,在施完肥的花椒树下铺上一层与施肥环沟面积同等大小的地膜,地膜的四周用砾石垒高并固定,固定宽度为3~5cm,使地膜呈圆盘状,地膜增加了土壤保温能力,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并在地膜上开若干直径为7~10cm的通孔,一方面改善地膜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其次,呈圆盘状及带孔的地膜减少了降雨对地表的冲刷,防止了水土流失,还能将降雨汇集起来通过无规则的通孔渗透到土壤中,提高了花椒树下土壤的保温保湿能力,促进有机肥的分解和花椒根对有机肥的吸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呈辐射状的施肥沟增加了花椒根对有机肥的充分吸收,提高了花椒林土壤的有机碳,从而提高花椒产量;2、辐射状施肥沟的设计降低了土壤的大面积扰动,减少了土壤中co2向大气的排放;3、圆盘状上打有无规则小孔的地膜有效的保护水土流失,发挥了保温保湿效果,并能有效的汇集大气降雨补充土壤水分;4、在优化施肥技术的同时,结合减源增汇的种植理念,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废弃物及动物粪便组合而成的有机肥,不仅实现了提高花椒林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促进花椒根系充分吸收和利用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还实现了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及高碳汇的农业种植,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喀斯特农业生态经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施肥沟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施肥沟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花椒林有机肥撒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施肥季节的选择;二、花椒林地的选择;三、挖掘施肥沟;四、撒施有机肥;五、铺膜。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施肥季节的选择为每年的9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为花椒根系的第三次生长高峰期,秋施基肥量为全年施有机肥量的2/3及以上,提高树体休眠枝充实度,促进花芽分化。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花椒林地的选择为:选取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坡度小于30°的花椒林进行撒施作业。

进一步的,如附图1~2所示,步骤三中,首先以花椒树1为圆点,以0.5m的整数倍为半径在地上画4个同心圆,并将所画圆均分为5等份,然后沿着圆及径向等份位置向地下方向挖掘宽为10cm,深为10~20cm的施肥环沟2和施肥纵沟3,整个施肥环沟2和施肥纵沟3呈辐射状,确保了呈网状根群的花椒树种对有机肥4的充分吸收。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往施肥环沟2和施肥纵沟3中撒施采用鸡、鸭、羊粪及秸秆一起堆肥而成的有机肥4,有机肥4厚度为10~15cm,回填挖出的回填土5,夯实,再向施肥沟上浇水。使用当地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废弃物及动物粪便组合而成的有机肥,不仅实现了提高花椒林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促进花椒根系充分吸收和利用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环境。

进一步的,步骤五中,在施完肥的花椒树1下铺上一层与施肥环沟2面积同等大小的地膜6,地膜6的四周用砾石垒高并固定,固定宽度为3~5cm,使地膜6呈圆盘状,地膜6增加了土壤保温能力,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并在地膜6上开若干直径为7~10cm的通孔,一方面改善地膜6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其次,呈圆盘状及带孔的地膜6减少了降雨对地表的冲刷,防止了水土流失,还能将降雨汇集起来通过无规则的通孔渗透到土壤中,提高了花椒树下土壤的保温保湿能力,促进有机肥4的分解和花椒树根对有机肥4的吸收。

施肥沟上铺设呈圆盘状的地膜6,四周高、中间低,地膜6上沿施肥沟位置打7-10cm的圆孔,圆孔间间隔10cm,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锁住有机肥4。来年沿地膜6孔施撒有机肥,通过浇灌或天然降水促进有机肥沿地膜6孔向施肥沟下渗,助于今后花椒树的循环施肥,不再需要重复挖掘施肥沟,大大降低了种植的人工成本,体现施肥沟可循环、持续的施肥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于2015年9月份和2016年的9月份,特别选取了贵州省花江县的一喀斯特地区花椒林地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对比实验,先选取三片土壤条件和花椒树相近面积相等的花椒林进行对比,一片采用本发明的施肥沟结构采用有机肥进行施肥,而另二片则分别采用普通的表土施肥和翻耕施肥的施肥方法进行施肥,并通过对花椒的2016年和2017年同期不同产量进行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不同施肥方法对花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的表土施肥和翻耕施肥的施肥方式,采用本发明的施肥沟结构进行有机肥施肥,在同期的花椒产量都有较好的增长率,在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优化施肥技术的同时,结合减源增汇的种植理念,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废弃物及动物粪便组合而成的有机肥,不仅实现了提高花椒林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促进花椒根系充分吸收和利用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还实现了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及高碳汇的农业种植,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喀斯特农业生态经济。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