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冷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6590发布日期:2019-05-07 19:33阅读:871来源:国知局
保冷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在保冷的状态下收容鱼等的保冷箱,具体而言,涉及在排水部上具备特征的保冷箱。



背景技术:

通常,在钓鱼时携带保冷箱(冷却箱)来收容冰、鱼等,以便能够在保冷的状态下搬运所钓的鱼。在对鱼进行保冷的状态下,在因冰融化而水分增加时等,需进行排水。通过对配设在保冷箱本体的侧壁下侧的排水部进行操作来进行排水。作为该排水部,已知有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将螺纹式的盖打开,使开口部露出的构成,所述螺纹式的盖对形成于侧壁的开口部进行封闭。在盖上,安装有在开口部中通过且内部呈t字形的防脱部(锚),以便在将盖卸下,水从内部(也包含海水)流出时,盖不会脱落。

在上述的构成中存在有下述这样的问题,即,在水流出时,流出的水浇在盖上,导致盖被弄脏。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下述构成,即,在排水时,使盖体相对于本体转动,以便流出的水不会浇在打开开口部的状态下的盖体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0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69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排水部存在有下述这样的问题,即,在对盖体进行开闭时,需要握住设置于盖体的把手部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操作,因而操作性不佳。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冷箱,其具备在排水时不会弄脏盖体且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实现盖体的开闭的排水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保冷箱具备设置于本体的侧壁以便将内部的水向外部放出的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具有:筒体,与所述本体的内部连通,作为积存于本体内部的水的放出流路;支撑体,与所述筒体一体化;及盖体,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支撑体,并且对所述筒体的开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盖体通过可弹性卡合的卡合单元而被卡合,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对所述卡合单元的弹性卡合进行解除的操作部件。

通过对构成排水部的盖体进行操作,上述构成的保冷箱能够使本体内部的水向外部流出。所述排水部具备与本体的内部连通的作为放出流路的筒体、与筒体一体化的支撑体,所述盖体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体,以便对筒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由于所述支撑体和盖体通过可弹性卡合的卡合单元而被卡合,且在盖体上设置有对卡合单元的弹性卡合进行解除的操作部件,因此仅通过操作操作部件来解除弹性卡合的简单操作,即,通过克服弹性的加力,并解除因弹性而形成的卡合状态的关系的简单操作,即可打开筒体的开口。而且,由于盖体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体,通过转动可从筒体的开口避开,因此可以防止在流出时被水浇到,因而不会弄脏盖体,能够卫生地放出内部的水。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在排水时不会弄脏盖体且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实现盖体的开闭的保冷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保冷箱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保冷箱的设置有排水部的侧面的图。

图3是表示排水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从内侧对保冷箱本体进行观察的图,且为表示排水部的流出部分的图。

图5是构成排水部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排水部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将盖体关闭后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将盖体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排水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排水部的底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排水部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且为表示卡合单元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排水部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且为表示操作部件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操作部件的第2变形例的图,且为表示将盖体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图13所示的盖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保冷箱;3-本体;3a,3b-侧壁;10-排水部;20-筒体;30-支撑体;50-盖体;55-操作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保冷箱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保冷箱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是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保冷箱的设置有排水部的侧面的图。

保冷箱1具备:长方形截面的本体3,具有绝热结构;及盖体5,转动自如地支撑于本体3的缘部,对本体3的开口进行封闭且具有绝热结构。此时,所述盖体5既可以为,相对于本体3被可转动地支撑在1个缘部上的结构,也可以为,被可转动地支撑在1个缘部及与该缘部对置的缘部双方上的结构(双面开结构)。此外,在本体3上安装有用于搬运保冷箱的把手7。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体3的底部部分上安装有辊6,从而形成了能够滚动搬运的携带搬运结构,因此,虽然将把手7安装在本体3的短边的缘部部分上,但也可以为安装在盖体5上的结构。

所述本体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并具备一对短侧壁3a和一对长侧壁3b及底壁3c(参照图4),在短边侧的一侧的侧壁3a的中央部的下方配设有排水部10,所述排水部10具备将本体3的内部的水向外部放出的功能。下面,参照图3至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部10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图中,图3是表示排水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从内侧对保冷箱本体进行观察的图,且为表示排水部的流出部分的图,图5是构成排水部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排水部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7(a)是表示将盖体关闭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将盖体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排水部的侧视剖视图,其后图9是排水部的底视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排水部10被配设在形成于侧壁3a下侧的圆形开口3a的部分上。在底壁3c上,在形成有圆形开口3a的部分上,形成有向下方凹下的凹处3c,以便便于将水引导向圆形开口3a。配设于圆形开口3a的排水部10被嵌入在圆形开口3a中,其具备:圆筒状的筒体20,作为积存于本体内部的水的放出流路;支撑体30,保持筒体20;及盖体50,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体30。

所述支撑体30例如由树脂制的原材料构成,被构成为在中央形成有圆形开口31的大致矩形,且被密合配设于本体3的侧壁3a的外面。所述筒体20与支撑体30相同例如由树脂制的原材料形成,且被嵌入于支撑体30的圆形开口31。在筒体20上,在其中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外螺纹部21和凸缘22,在它们之间,在周向上隔着规定的角度形成有止转用的突出片23。这些止转用的突出片以大致90°间隔沿着轴向形成,在9点钟、12点钟、3点钟方向上形成有一个,在6点钟方向上形成有2个。

在所述支撑体30上,在圆形开口31的圆形缘部上,形成有嵌入所述突出片23的切口32。因此,通过使突出片23与切口32对准,将筒体20嵌入到支撑体30的圆形开口31,从而筒体20和支撑体30被止转固定。而且,两者被一体化的筒体20和支撑体30通过将支撑体30密合配设到侧壁3a的外面,并在该状态下,将形成有内螺纹部25a的环部件25螺入突出到本体内侧的筒体20的外螺纹部21,而使支撑体30固定于本体3的侧壁3a。此时,介于环部件25与侧壁3a的内面之间存在有o型圈26,以便防止漏水。此外,在本体3a的开口3a的周缘部上,为了嵌入形成于筒体20的突出片23,而在相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3e,因而可构成为,可容易且稳定地安装环部件25。

另外,所述筒体20和支撑体30既可以如上所述预先分别以分体形成,并通过机械式的结合或粘结等来一体化,也可以通过树脂成型来一体形成(一体化)。

在所述支撑体30的上端的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对支撑部34。在各支撑部34上形成有支撑孔34a,以便将后述的支撑轴53安装在该部分上。此外,在支撑体34的两侧形成有一对侧壁35,且在各侧壁35的下方侧分别形成有卡合部35a。

所述卡合部35a可为凹部(包含开孔),其与所述盖体50之间构成可弹性卡合的卡合单元,因而具备在弹性卡合的状态(盖体50被固定于支撑体30的状态)下保持盖体50的功能。此外,在各侧壁35上,在卡合部35a上形成有倾斜的引导面35b,以便引导后述的卡定爪。

盖体50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支撑体30,所述盖体50对所述筒体20外侧的开口20a进行开闭。盖体50的本体50a例如可由树脂制的原材料一体形成,其具备大致矩形的框部51、呈穹面状隆起的隆起部52。在所述框部51的上面的两侧形成有切口51b,以便使所述支撑体30的一对支撑部34插入。

在所述框部51的两侧上端,以与在所述支撑体30上突出形成的支撑部34的支撑孔34a相对应的方式形成有支撑孔51a,通过在该部分上配设支撑轴53,盖体50被支撑于支撑体30,且在上下方向上可转动。该支撑轴53以在转动弹簧54中穿通的方式配设,通过转动弹簧54的加力,盖体50始终在下述方向上被加力,即,以支撑轴53为中心向上方打开的方向(图8的箭头方向)。即,由于转动弹簧54具备形成于弹簧部两端的抵接部54a、形成于弹簧部中央的抵接部54b,且两端的抵接部54a抵住支撑体30,中央的抵接部54b抵住后述的板,因此始终在下述方向上对盖体50进行加力,即,以支撑轴53为中心向上方打开的方向。

在所述隆起部52上,左右形成有一对大致梯形的开口52a。在该开口52a中,分别配设有例如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的操作部件(操作杆)55。各操作部件55被形成为凹状,以便能够将手指插入,且各操作部件55具备垂直壁55a,以便能够用手指夹住两方的操作部件(用食指和拇指夹住)。此外,在操作部件55的彼此相对的侧部上,分别形成有圆形开口55b,在该部分中配设有按压弹簧57,以便向背离的方向对彼此的操作部件55进行加力。而且,在隆起部52的背面的上下,一体形成有各一对导向部52b,操作部件55的板状部55d被定位在该部分上,且将操作部件55保持为仅能够向左右方向移动。

即,通过在两操作部件55的圆形开口55b中插入1个按压弹簧57,在能够用手指捏挤两操作部件55,使其克服加力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在未用手指捏挤时,可使两操作部件55保持在被按压弹簧57的加力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加力的状态下。如此,由于通过用1个按压弹簧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对一对操作部件55进行加力来形成卡合状态,即使假设因误操作而将一方的操作部件向解除方向按入,另一方的操作部件也会维持向按压弹簧的加力方向按入的状态,因而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因误操作而导致的盖体的打开。此外,通过在两部件间插入1个按压弹簧,可简化结构,便于进行安装作业。

当然,也可以在各操作部件上配设按压弹簧,以便向彼此背离的方向进行加力。

在所述各操作部件55上形成有,可与形成于所述支撑体30的侧壁35的卡合部35a卡合的带突起的爪55e。在各操作部件55被按压弹簧57的加力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加力的状态下,该带突起的爪55e被倾斜的引导面35b引导,进而可克服加力与卡合部35a卡合。即,操作部件55的带突起的爪55e和接纳带突起的爪55e的支撑体30的卡合部(凹部)35a构成卡合单元,两个带突起的爪55e被按压弹簧57向与卡合部35a卡合的方向加力。

因此,当克服转动弹簧54的加力将盖体50关闭到支撑体30时,则带突起的爪55e通过按压弹簧57的加力(弹力)而与卡合部35a卡合。此外,通过克服按压弹簧57的加力对两个操作部件55进行操作(捏挤操作),可容易地解除两者的弹性卡合,进而通过转动弹簧54的加力,盖体50相对于支撑体30照原样被转动驱动。

另外,针对设置在上述的支撑体30和操作部件55上的卡合单元而言,任意一方均可为爪(突起),对于卡合关系而言,既可以为爪与凹部的卡合关系,也可以为凸部彼此可相互卡定的关系。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为下述构成,即,在支撑体30的侧壁35上预先形成凸部35f,并使上述的带突起的爪55e与该部分卡合的构成。

在安装有所述操作部件55的盖体50上形成有多个螺钉孔60。这些螺钉孔60从隆起部52的背面侧起在正交于侧壁3a的方向上突出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50的四角上形成有4处。通过将螺钉(未图示)螺入所述螺钉孔60,可在该盖体50上安装板状的板65,通过安装板65,框部51的内侧被封闭,从而所述一对操作部件55被防脱保持。

此时,在板65上,左右分别形成有半工字形的切口65a,以便使被板65封闭的所述两操作部件55的带突起的爪55e露出。此外,当盖体50上安装有板65时,所述转动弹簧54呈露出状态,中央的抵接部54b抵住板65上端缘65b。

在安装完所述板65时的露出面上,一体形成有圆形突部65c,以便与筒体20的开口20a嵌合,优选在该圆形突部65c上预先设置橡胶或硅胶制的罩体66,由此,在将盖体50关闭时,在盖体50与筒体20的开口20a之间可确保密封性,并且罩体66与开口20a密合,可切实地防止漏水。

接下来,对如上所述安装于本体3的侧壁3a的排水部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保冷箱的通常的状态下,盖体50克服转动弹簧54的加力并卡合于支撑体30(参照图7(a)及图8、图9)。此时,安装在盖体50的本体50a上的板65的罩体66与筒体20的开口20a密合嵌合,内部的水不会泄漏到外部(盖体的封闭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由于形成在盖体50的操作部件55上的一对带突起的爪55e与支撑体30的卡合部(凹部)35a弹性卡合,因此阻止了盖体50的转动,因而不会将排水部打开。

在进行排水时,用手指夹住一对操作部件55的垂直壁55a(用食指和拇指夹住)。此时,各操作部件55克服按压弹簧57的加力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各操作部件55的带突起的爪55e从支撑体30的卡合部(凹部)35a脱出。由此,盖体50与支撑体30的卡合关系被解除,盖体50因转动弹簧54的加力而向图8的箭头方向转动,如图7(b)所示,盖体50打开(筒体20的开口20a被开放)。在该状态下,可使本体3内的水介由筒体20向外部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盖体50的框部51的两缘51c抵住在支撑体30上形成的侧壁35的上端台阶部35d,可限制盖体50的转动,盖体50的转动被限制在相对于支撑体30(侧壁3a)大致90°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排水时,无需用手指进行抬起操作,盖体50仅通过转动弹簧54的加力即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并固定在大致水平位置上,因此在使本体3倾斜来进行排水时,盖体50可自动地从流出路径避开,从而防止了流出的水与盖体50接触,因而能够卫生地放出内部的水。此外,由于支撑体30与盖体50通过可弹性卡合的卡合单元来进行卡合,且在盖体50上设置有对卡合单元的弹性卡合进行解除的操作部件55,因此仅通过对操作部件55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仅捏挤一对操作部件55的简单的操作)来解除弹性卡合,即可打开筒体20的开口20a。

此外,由于在上述的构成上,支撑体30和盖体50能够以支撑轴53为基准来进行定位,所述支撑轴53被支撑在形成于支撑体的支撑部34上,因此可以使卡合单元即带突起的爪55e和卡合部(凹部)35a高精度卡合。即,由于与将卡合单元的一方设置在安装排水部的本体3侧的构成相比,安装精度提高,因此两者的卡合精度提高,因而能够确保盖体50的稳定的开闭状态。并且,在关闭盖体50时,仅通过使盖体50克服转动弹簧54的加力而朝向支撑体30转动,并按入到支撑体30的简单的操作,即可将卡合单元保持成卡合状态,因而也可容易进行关闭操作。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各样变形。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一对操作杆的形式并相互捏挤的方式构成了操作部件55,但也可以由单一的操作杆构成,所述单一的操作杆以如上所述的卡合单元与支撑体30卡合。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也可以仅在盖体50的隆起部52的一侧上配设操作部件55。在这样的构成上,在盖体的本体50a的背面上设置有具备保持部90的保持壁91,所述保持部90在收容按压弹簧57的根端侧的同时抵接保持该根端部,且向图12的箭头d方向对单一的操作部件55进行加力,进而通过该加力使卡合单元(带突起的爪55e与凹部35a)卡合。在这样的构成上,也可简化打开盖体的操作及结构。另外,也可以在盖体50上不设置如上所述的保持壁,直接使按压弹簧57抵住框部51,或是预先局部性形成抵接部,使压弹簧57抵接于此处。

此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也可以为下述构成,即,使操作部件55a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以卡合单元(未图示)朝向下方形成卡合状态的方式按压加力的构成。这样的构成被构成为,通过将手指抵住操作部件55a的操作壁55b,克服加力向箭头d1方向对操作部件55a进行抬起操作(上提操作)来解除卡合单元的卡合。如此,可对操作部件的操作方向进行适当变形,此外,也可以为下述构成,即,通过对按钮式的操作部件进行按入操作,或是对凸部件进行滑动操作来解除卡合单元的卡合状态的构成。并且,对于盖体的形状,可形成为圆形等,不受特别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