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0010发布日期:2019-07-17 05:09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纺车式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车式卷线器。



背景技术:

纺车式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转子、卷线筒、及手柄。若使手柄旋转,则转子旋转,并将钓线卷绕于卷线筒。

卷线器主体具有卷线器主体部及盖部件。卷线器主体部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收纳驱动机构及摆动机构等。此外,卷线器主体部在侧面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由盖部件封住。卷线器主体部在前部具有筒状部。在该筒状部安装有单向离合器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363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如图6所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纺车式卷线器中,形成于筒状部230与盖部件30的交界部的槽40是在钓线的卷绕方向、即筒状部230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未形成凸缘部的情况下等,钓线有可能落入形成于该交界部的槽40。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钓线落入筒状部与盖部件的交界部的槽。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纺车式卷线器构成为向前方送出钓线。该纺车式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部及盖部件。卷线器主体部具有包括收纳空间的收纳部、形成于收纳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及配置于收纳部的前方的筒状部。盖部件具有将开口部封住的盖主体部、及从盖主体部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在侧面观察时,突出部与筒状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侧面观察时,突出部与筒状部重叠,因此突出部相对于在钓线的卷绕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槽,以横切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防止钓线落入槽。

优选为,筒状部具有形成于外周面上的凹部。并且,突出部收纳于凹部内。

优选为,突出部的外侧面与筒状部的外周面为同一面。

优选为,突出部的外侧面与盖主体部的外侧面位于同一面上。

优选为,盖部件还具有壁部,所述壁部沿突出部与盖主体部的交界部的内侧面延伸。并且,筒状部具有与壁部相对的底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防止钓线落入筒状部与盖部件的交界部的槽。

附图说明

图1是纺车式卷线器的侧视图;

图2是卷线器主体部的侧视图;

图3是盖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卷线器主体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卷线器主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实施方式。图1是纺车式卷线器100的侧视图。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钓线送出的方向称为“前”,将卷取钓线的方向称为“后”。此外,在安装于钓竿的状态下将靠近钓竿的方向称为“上”,将远离钓竿的方向称为“下”。

(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纺车式卷线器100具备卷线器主体110、卷线筒120、转子130、手柄140、及钓线引导机构150。纺车式卷线器100构成为向前方送出钓线。

(卷线器主体的概要)

卷线器主体110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收纳各种机构。例如,卷线器主体110收纳使转子130旋转的转子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及使卷线筒120前后移动的摆动机构(省略图示)等。有关卷线器主体110的详细说明将在下文叙述。

(卷线筒)

卷线筒120是供钓线卷绕的部件。卷线筒120为大致圆筒状。若使手柄140旋转,则卷线筒120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卷线筒120具有卷线主体部121及裙部122。卷线主体部121为圆筒状,在外周面卷绕钓线。裙部122为圆筒状,直径大于卷线主体部121。

(转子及钓线引导机构)

转子130是用于将钓线卷绕于卷线筒120的部件。钓线引导机构150是将钓线向卷线筒120引导的机构。若使手柄140旋转,则转子130以卷线筒120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并且,与转子130一起旋转的钓线引导机构150将钓线向卷线筒120引导。

转子130具有转子主体部131、及一对转子臂132。转子主体部131为圆筒状。转子主体部131除了后端部以外的部分配置于裙部122内。

一对转子臂132从转子主体部131的外周面向前方延伸。一对转子臂132在转子主体部131的周向配置于互为相反侧的位置。并且,钓线引导机构150可摆动地安装于一对转子臂132。

(卷线器主体的详细)

卷线器主体110具有卷线器主体部2及盖部件3。在卷线器主体110可旋转地安装有手柄140。此外,卷线器主体110安装于钓竿。

(卷线器主体部)

如图2所示,卷线器主体部2具有收纳部21、开口部22、筒状部23及安装脚24。收纳部21、筒状部23、及安装脚24是由一个部件形成。

收纳部21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在该收纳部21的收纳空间内收纳上述转子驱动机构及摆动机构等。安装脚24从收纳部21向上方延伸。该安装脚24构成为安装于钓竿。

开口部22形成于收纳部21的侧面。开口部22使收纳空间向外部空间开口。开口部22形成于收纳部21的整个侧面。

筒状部23配置于收纳部21的前方。筒状部23为圆筒状。筒状部23配置于转子130的转子主体部131内。

筒状部23具有形成于外周面上的凹部231。凹部231在筒状部23的外周面上形成于形成有开口部22的一侧。凹部231朝后方开口。

筒状部23的下端面位于比收纳部21的下端面更下方的位置。此外,在卷线器主体部2中,筒状部23的下端面位于最下侧。在筒状部23与收纳部21之间并未形成圆板状的凸缘部。

(盖部件)

如图1所示,盖部件3构成为将卷线器主体部2的开口部22封住。如图3所示,盖部件3具有盖主体部31及突出部32。另外,盖部件3并不具有用于将其与转子主体部131的缝隙填埋的圆板状的凸缘部。

盖主体部31将开口部22封住。盖主体部31具有比开口部22大一圈的形状。盖主体部31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卷线器主体部2。

突出部32从盖主体部31向前方突出。如图4所示,在侧面观察时,突出部32与筒状部23重叠。突出部32与筒状部23重叠的长度l在前后方向为2~3mm左右。突出部32收纳于筒状部23的凹部231内。在侧面观察时,突出部32及凹部231例如为矩形。

如图5所示,突出部32的外侧面与筒状部23的外周面为同一面。另外,突出部32的外侧面、与筒状部23的外周面也可以并不完全为同一面。例如,突出部32的外侧面、与筒状部23的外周面之间也可以存在0.5~1mm左右的阶差。另外,突出部32的厚度t例如为2.5~3.5mm左右。

突出部32的外侧面与盖主体部31的外侧面位于同一面上。即,突出部32与盖主体部31之间并未形成阶差部。突出部32与盖主体部31彼此平滑地相连。像这样,盖部件3并不具有用于将其与转子主体部131的缝隙填埋的圆板状的凸缘部。另外,盖部件3也可以具有圆板状的凸缘部。

盖部件3还具有壁部33,所述壁部33沿突出部32与盖主体部31的交界部的内侧面延伸。并且,筒状部23具有与壁部33相对的底部232。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变化例1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盖部件3具有一个突出部32,但也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32。

变化例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盖部件3的突出部32收纳于凹部231内,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筒状部23也可以不具有凹部231。在此情况下,突出部32配置为覆盖筒状部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符号说明

100纺车式卷线器

2卷线器主体部

21收纳部

22开口部

23筒状部

231凹部

3盖部件

31盖主体部

32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