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锄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4372发布日期:2019-03-30 08:1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锄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锄头。



背景技术:

现代农业,基本都为设施农业,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劳动作业,生产效率极高,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方式以及多样化、产业化的销售渠道。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规模化则要求较大的土地面积,在一些特殊地形、偏远地区以及土地面积普遍较小的地方,依然存在也需要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锄头。锄头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在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的农业劳动皆可使用。

锄头根据锄刃的形状又可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农民使用锄头在田里进行农业活动时,有时候需要更换不同的锄刃以适应不同的作业,而现有的锄刃和锄柄之间的连接关系,拆卸再组装的过程较为麻烦,影响农业劳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锄头,能够快速拆卸再组装锄刃,并且能当凳子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锄头,包括锄刃和锄柄,所述锄刃包括连接部与固定部,所述连接部在朝向所述锄柄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在远离所述锄刃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螺纹柱螺纹连接;

所述锄柄包括插入所述连接孔的连接杆、腿部支杆和横梁支杆,所述连接杆在远离所述锄刃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柱,所述固定部的第一螺纹柱依次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所述腿部支杆包括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第一支杆、位于两个横梁支杆之间的第三支杆、位于所述锄柄尾端的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所述横梁支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三支杆之间的第二支杆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杆与所述第五支杆之间的第四支杆;

所述第一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的其中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孔,另外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三支杆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柱,所述横梁支杆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横梁支杆的侧面上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底面直径;

所述横梁支杆上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侧上设置有一贯穿的套槽以及放置折叠布面的放置槽,所述折叠布面包括第一套杆、第二套杆与帆布,所述帆布的一端与第一套杆固定连接,所述帆布的另一端与第二套杆连接,所述第一套杆、第二套杆的直径小于所述套槽的直径;所述横梁支杆在所述套槽的最外侧上开有供所述帆布穿过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还包括锄帽,所述锄帽包括第一螺纹柱,所述锄帽的第一螺纹柱与所述第六支杆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还包括锄帽,所述锄帽包括第二螺纹柱,所述第二螺纹柱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螺纹柱且所述第二螺纹柱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孔替换为与所述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

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的长度相等,且等于所述第三支杆与所述锄帽螺纹连接后的长度;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第四支杆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杆上与所述第四支杆的第一通孔均为第一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横梁支杆的底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横梁支杆的第一螺纹孔的深度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的底面直径为d,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底面直径在0.20d至0.30d之间,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外径在0.20d至0.40d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底面直径为0.24d,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外径为0.32d。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为与第一螺纹柱螺纹连接的连接螺纹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多功能锄头,在需要更换锄刃或锄柄时,通过转动固定部向外旋出,之后将锄柄上的连接杆从连接部取出便可实现;在需要休息的时间,通过将锄柄拆卸成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将第一支杆、第三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柱分别插入第二支杆和第四支杆的第一通孔中,之后取出放在横梁支杆上的折叠布面,将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分别对准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帆布对准缺口,以使得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套在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形成一个由帆布组成的坐面且具有四个腿脚和两个横梁的凳子,供用户休息使用;即本发明拆卸组装方便,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锄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锄刃与锄柄之间配合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锄柄的具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横梁支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横梁支杆的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凳子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锄刃;2、锄柄;3、第一螺纹孔;4、第一螺纹柱;11、连接部;

12、固定部;13、连接孔;20、连接杆;21、第一支杆;22、第二支杆;23、第三支杆;24、第四支杆;25、第五支杆;26、第六支杆;27、锄帽;

28、第一通孔;29、折叠布面;41、第二螺纹柱;201、第二通孔;

241、套槽;242、放置槽;243、缺口;291、第一套杆;292、第二套杆;293、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固定部的第一螺纹柱依次与连接部的第一螺纹孔、连接杆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从而实现锄刃与锄柄的可拆卸连接;锄柄包括可以当作腿部的第一支杆、第三支杆、第五支杆、第六支杆以及当作横梁的第二支杆、第四支杆,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可以套接在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形成一个由帆布组成的坐面且具有四个腿脚和两个横梁的凳子。

请参照图1至图6,一种多功能锄头,包括锄刃和锄柄,所述锄刃包括连接部与固定部,所述连接部在朝向所述锄柄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在远离所述锄刃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螺纹柱螺纹连接;

所述锄柄包括插入所述连接孔的连接杆、腿部支杆和横梁支杆,所述连接杆在远离所述锄刃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柱,所述固定部的第一螺纹柱依次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所述腿部支杆包括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第一支杆、位于两个横梁支杆之间的第三支杆、位于所述锄柄尾端的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所述横梁支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三支杆之间的第二支杆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杆与所述第五支杆之间的第四支杆;

所述第一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的其中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孔,另外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三支杆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柱,所述横梁支杆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横梁支杆的侧面上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底面直径;

所述横梁支杆上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侧上设置有一贯穿的套槽以及放置折叠布面的放置槽,所述折叠布面包括第一套杆、第二套杆与帆布,所述帆布的一端与第一套杆固定连接,所述帆布的另一端与第二套杆连接,所述第一套杆、第二套杆的直径小于所述套槽的直径;所述横梁支杆在所述套槽的最外侧上开有供所述帆布穿过的缺口。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需要更换锄刃或锄柄时,通过转动固定部向外旋出,之后将锄柄上的连接杆从连接部取出便可实现;在需要休息的时间,通过将锄柄拆卸成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将第一支杆、第三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柱分别插入第二支杆和第四支杆的第一通孔中,之后取出放在横梁支杆上的折叠布面,将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分别对准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帆布对准缺口,以使得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套在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形成一个由帆布组成的坐面且具有四个腿脚和两个横梁的凳子,供用户休息使用;即本发明拆卸组装方便,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还包括锄帽,所述锄帽包括第一螺纹柱,所述锄帽的第一螺纹柱与所述第六支杆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六支杆的第一螺纹孔露在外面,则会露在外面,影响用户对锄头的使用,通过设置锄帽来盖住六支杆的第一螺纹孔,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并保护第一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还包括锄帽,所述锄帽包括第二螺纹柱,所述第二螺纹柱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螺纹柱且所述第二螺纹柱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孔替换为与所述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

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的长度相等,且等于所述第三支杆与所述锄帽螺纹连接后的长度;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第四支杆的长度相等。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三支杆的两端都有第一螺纹柱,当做腿部使用,则必有一段的第一螺纹柱,存在不稳以及第一螺纹柱断掉的风险,通过设置第二螺纹柱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使得锄帽可以固定在第六支杆上,起到保护第六支杆上第一螺纹孔的作用;在拆卸组装的过程中,锄帽上的第一螺纹孔与第三支杆上的第一螺纹柱进行配合连接,从而避免上述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杆上与所述第四支杆的第一通孔均为第一螺纹孔。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支杆、第三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柱与第二支杆、第四支杆上的第一通孔为螺纹连接,以达到更好的稳固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横梁支杆的底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横梁支杆的第一螺纹孔的深度距离。

从上述描述可知,第一通孔与横梁支杆的底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横梁支杆的第一螺纹孔的深度距离,使得整体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锄柄的底面直径为d,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底面直径在0.20d至0.30d之间,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外径在0.20d至0.40d之间。

从上述描述可知,考虑到在一个横梁支杆上要设置第一螺纹柱、套槽和放置槽,故而设置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底面直径在0.20d至0.30d之间,第一螺纹柱的外径在0.20d至0.40d之间,在保证上述功能的情况下,不影响整体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底面直径为0.24d,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外径为0.32d。

从上述描述可知,提供了一种第一螺纹柱、套槽和放置槽同时设置在一个横梁支杆上的较佳技术方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为与第一螺纹柱螺纹连接的连接螺纹孔。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螺纹柱的螺纹连接,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多功能锄头,包括锄刃1和锄柄2,锄刃1包括连接部11与固定部12,连接部11在朝向锄柄2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13,连接部11在远离锄刃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固定部12包括第一螺纹柱4,第一螺纹孔3与第一螺纹柱4螺纹连接。

其中,锄柄2包括插入连接孔13的连接杆20、腿部支杆和横梁支杆,连接杆20在远离锄刃1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3对应的第二通孔201,连接杆20在远离连接部1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柱4,固定部12的第一螺纹柱4依次与连接部11的第一螺纹孔3、连接杆20的第二通孔201螺纹连接,其中,第二通孔201为与第一螺纹柱4螺纹连接的连接螺纹孔;

其中,腿部支杆包括与连接杆20连接的第一支杆21、位于两个横梁支杆之间的第三支杆23、位于锄柄2尾端的第五支杆25以及第六支杆26,横梁支杆包括位于第一支杆21与第三支杆23之间的第二支杆22以及位于第三支杆23与第五支杆25之间的第四支杆24。

其中,第一支杆21、第五支杆25以及第六支杆26的其中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孔3另外一个底面为第一螺纹柱4,第三支杆23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柱4,横梁支杆的上底面和下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横梁支杆的侧面上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28,第一通孔28的孔径大于第一螺纹柱4的底面直径且第一通孔28均为第一螺纹孔3。

其中,横梁支杆上在远离第一通孔28的另一侧上设置有一贯穿的套槽241以及放置折叠布面29的放置槽242,折叠布面29包括第一套杆291、第二套杆292与帆布293,帆布293的一端与第一套杆291固定连接,帆布293的另一端与第二套杆292连接,第一套杆291、第二套杆292的直径小于套槽241的直径;横梁支杆在套槽241的最外侧上开有供帆布293穿过的缺口243。

其中,锄柄2还包括锄帽27,锄帽27包括第一螺纹柱4,锄帽27的第一螺纹柱4与第六支杆26的第一螺纹孔3螺纹连接。

其中,第一通孔28与横梁支杆的底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横梁支杆的第一螺纹孔3的深度距离。

其中,锄柄2的底面直径为d,第一支杆21与第二支杆22的底面直径在0.20d至0.30d之间,第一螺纹柱4的外径在0.20d至0.40d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21与第二支杆22的底面直径为0.24d,第一螺纹柱4的外径为0.32d。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多功能锄头,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关于锄帽27的设计替换如下:锄帽27包括第二螺纹柱41,第二螺纹柱41的直径大于第一螺纹柱4且第二螺纹柱41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第六支杆26上的第一螺纹孔3替换为与第二螺纹柱41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

第一支杆21、第五支杆25以及第六支杆26的长度相等,且等于第三支杆23与锄帽27螺纹连接后的长度;第二支杆22与第四支杆24的长度相等。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为:

一种多功能锄头,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通孔28由第一螺纹孔3改为光滑圆孔。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锄头,在需要休息的时间,通过将锄柄拆卸成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将第一支杆、第三支杆、第五支杆以及第六支杆上的第一螺纹柱分别插入第二支杆和第四支杆的第一通孔中,之后取出放在横梁支杆上的折叠布面,将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分别对准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帆布对准缺口,以使得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套在横梁支杆上的套槽,形成一个由帆布组成的坐面且具有四个腿脚和两个横梁的凳子,供用户休息使用;同时,在需要更换锄刃或锄柄时,通过转动固定部向外旋出,之后将锄柄上的连接杆从连接部取出便可实现更换锄刃或锄柄;通过设置螺帽以保护第一螺纹孔;通过设置各组件的大小比例关系,使得整体的牢固性更强,即本发明拆卸组装方便,实用性强,易于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