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钵苗机插的水稻机械栽插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47548发布日期:2019-03-19 23:0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钵苗机插的水稻机械栽插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栽插分毯秧机插和钵苗摆插,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机械化生产的瓶颈技术问题:标准合格适宜机插毯秧机插时期短,大龄键壮的钵苗延长了机插时期。通过研究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两种机插方式对比,钵苗机插植株生育进程快,分蘖多成穗率高,草害轻,虽育苗机插成本较高,但产量高效益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钵苗机插的水稻机械栽插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钵苗机插的水稻机械栽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作:

(1)整田:前茬小麦田,采用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小麦收获后立即干田翻犁,上水耙平田块,沉实1-2天后划区做土埂;

(2)划区做埂:做土埂时田间留浅水,划区定桩,拉线堆泥作四周小土埂,试验小区两端设排灌沟,首次堆泥形成埂坯后,每隔1-2天加泥踏实埂坯1次,经2-3次加泥踏实,小土埂修整成宽30cm、高20cm和三面平直、埂体充实不渗漏的标准土埂;

(3)施基肥:按667m2施用氮-磷-钾含量22-8-15%配方缓释肥30-35kg,在整田前完成机械撒施;

(4)旋耕整平待插:施基肥后,在试验区内用小型旋耕机旋耕、耥平,促使肥料与全耕层土壤融和,然后再人工精细整平,使试验区内田面高差不超过1cm,整平后沉淀1天以上即进行机械栽插;

s2:育秧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次,每次晒种2-3小时,5月13-15日药剂浸种,浸足60小时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破胸,摊凉待播,5月15-17日播种,采用钵苗播种流水线播种,每穴播种4-5粒或每盘干谷100g,暗化出苗,工厂化育秧,在秧苗1叶1芯期用多效唑化控1次,计划移栽秧龄22-25天;

s3:机插

按照试验区设计边行定位,拉线引导插秧机行径栽插,栽插行成直线,钵苗机插密度为33cm×12cm,栽插中出现漏插、漏穴的要立即人工补栽;

s4:大田管理

(1)管水:试验区排灌管水,设进、出水缺口各1个,灌溉时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采取薄皮水栽插,浅水活棵、分蘖;当处理的大田平均亩茎蘖总数达到20万时或在主茎叶龄达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的前5天开始落水晒田,晒至田泥不陷脚后上水保持湿润,此后采取分次轻晒至拔节后结束,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高温期间灌深水,灌浆期后保持田间湿润到成熟;

(2)追肥:在机插后8-10天施分蘖肥;在主茎拔节后4-5天撒施壮秆促花肥;在主茎幼穗长1-1.5㎝时施保花肥;每次施肥前将小区水层降至1cm以下,待秧苗露水干时均匀撒施,施肥后让其自然落干后才复水;

(3)除草:试验田全生育期间采取强化杂草防除,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4)病虫害防治。

进一步方案,所述步骤s2中采用每50kg种子用25%咪鲜胺乳剂20ml对水65kg浸种,浸足60小时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破胸,摊凉待播。

进一步方案,所述步骤s4中分蘖肥为46%尿素10kg/667m2;壮秆促花肥为氮-钾含量20-25%复混肥20-25kg/667m2;保花肥为46%尿素3-4kg/667m2、60%氯化钾5kg/667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基于钵苗机插的水稻机械栽插方法,一是解决季节茬口矛盾,实现适期内早播;二是相对延长秧龄10-15天,缓解机插时期集中问题;三是培育带蘖壮苗,苗体大、毛根多,插后不受伤,缓苗期短3-5天;四是插后大田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实现高质高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试验概况

1、试验地点:庐江县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施湾种植基地;供试土壤分别均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潴育型水稻土亚类沙泥田土属沙泥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肥力水平中上等。

2、供试材料:试验品种为优质常规粳稻南粳9108,种子由春友种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肥料为45%(15-15-15)复合肥、46%尿素和60%氯化钾肥,每亩田肥料使用量为纯氮18.0kg、五氧化二磷5.5kg和氧化钾13.0kg,氮肥按照基肥:分蘖期:穗肥比例40:30:30施用,肥料均为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提供。

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栽插方式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三次重复随机排列,设置每个大区净面积6667m2。大区内分划3个重复小区,重复间超走道宽50cm,每小区面积1000.0m2。每个大区四周做小土埂,土埂宽30cm,埂高20cm。试验小区两端设排灌沟,便于各小区独立排灌。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二、试验设计

s1:试验田整作:

(1)前期准备:试验田前茬为小麦,采用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小麦收获后立即干田翻犁,上水耙平田块,沉实1-2天后划区做土埂。

(2)划区做埂:做土埂时田间留浅水,按照田间布置图划区定桩,拉线堆泥作各处理区四周小土埂和试验区四周排灌沟土埂,首次堆泥形成埂坯后,再每隔1-2天加泥踏实埂坯1次,经2-3次加泥踏实,最后形成宽30-40cm、高20-25cm的硬化土埂毛坯,各处理区四周小土埂基本硬化成型后,先将主区两侧土埂拉线修整,按照田间布置图精确修整划定小区边界,并将小土埂修整成宽30cm、高20cm和三面平直、埂体充实不渗漏的标准土埂;

(3)施基肥:要事先按设计方案要求,将整个试验田基肥按照标准用量称取完成后,在整田前完成机械撒施;

(4)旋耕整平待插:施基肥后,在主区内用小型旋耕机旋耕、耥平,促使肥料与全耕层土壤融和,然后再人工精细整平,使整个主区内田面高差不超过1cm,整平后沉淀1天以上即进行机械栽插;

s2:育秧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次,每次晒种2-3小时,5月13日用药剂浸种,浸足60小时后起水催芽至少量破胸,摊凉待播,5月15日播种,分别采用钵苗播种流水线和毯苗播种流水线各自播种,每穴播种4-5粒或每盘干谷100g,暗化出苗,工厂化育秧,在秧苗1叶1芯期用多效唑化控1次,秧田期其它管理同常规,计划移栽秧龄22-25天;

s3:机插

(1)按照各处理区设计边行定位,拉线引导插秧机行径栽插,确保各小区边行定位准确,栽插行成直线,钵苗机插密度为33cm×12cm,毯苗机插密度为25cm×14cm,栽插时,小区两端适当超出小区边界;各区机插结束后,按划定的区内重复间走道和小区边界拉线人工整理秧苗,保证各小区两端边界秧苗整齐成直线,栽插试验用秧要选择长势、长相基本一致的秧盘;栽插中出现漏插、漏穴的要立即人工补栽;

(2)修补整理土埂防串渗:每个处理区机插结束后,对两端土埂被机械碾压损坏处要立即进行修复,并留好各副区的排灌缺口;

(3)栽保护行和整理排灌沟:试验区土埂全部整修结束后,拉线引导机插四周保护行,然后按照田间布置设计要求清理排灌沟和整修排灌沟埂,确保各小区排灌通畅;

s4:大田管理

(1)管水:各小区排灌管水,每个处理区设进、出水缺口各1个,灌溉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采取薄皮水栽插,浅水活棵、分蘖;当处理的大田平均亩茎蘖总数达到20万左右时或在供试品种主茎叶龄达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的前5天开始落水晒田,晒至田泥不陷脚后上水保持湿润,此后采取分次轻晒至拔节后结束,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高温期间灌深水,灌浆期后保持田间湿润到成熟;

(2)追肥:按照试验各处理区设计施肥量,在机插后8-10天施分蘖肥46%尿素10kg/667m2;在主茎拔节后4-5天撒施壮秆促花肥氮-钾含量20-25%复混肥20-25kg/667m2;在主茎幼穗长1-1.5㎝时施保花肥46%尿素3-4kg/667m2、60%氯化钾5kg/667m2;注意,每次施肥前将小区水层降至1cm以下,待秧苗露水干时均匀撒施,施肥后让其自然落干后才复水;

(3)除草:试验田全生育期间采取强化杂草防除,以农业防治为主,适当采取化学防治;

(4)病虫害防治:全生育期间强化病虫害防治,确保不发生重度危害。

不同机插方式的试验结果见下表1所示。

钵苗机插返青早,分蘖提前,比机插提前5天,成熟期提前5天。

表1不同机插方式对生育期的影响

表2反映了叶龄与茎蘖动态情况,钵苗机插稻生育进程快,分蘖早而多。

表2不同机插方式对叶龄茎蘖动态的影响

表3反映钵苗机插时亩基本苗数少于毯秧机插基本29.721万/ha,最高苗数接近,相差13.296万/ha,但是有效穗数高于毯秧机插有效穗40.934万/ha,分蘖成穗率高12.4%。

表3不同机插方式对基本苗、最高苗、成穗率的影响

南粳9108植株矮杆抗倒,今年生长季节天气晴好病虫害较轻,由于毯秧机插缓苗期长于钵苗机插,草害发生较重,每ha要比钵苗多15个工除草。

主要经济性状:毯秧与钵苗机插对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有影响见表4,钵苗机插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都高于毯秧机插,因此产量显著高于毯秧机插1906.1kg/ha。

表4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比较

表5反映钵苗机插漏插率、漂秧率、翻倒率明显低于毯秧机插,成活率明显高于毯秧机插。

表5水稻机械化种植作业质量

钵苗机插育插秧成本高于毯秧机插育苗成本40元/667m2

每667m2农资投入量与投入资金额、人工、机械作业费用见表6。

表6不同种植方式作业环节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钵苗机插总成本高于毯秧机插127.1元/667m2,但总效益高于毯秧机插225.04元。

通过钵苗机插与毯秧机插对比,钵苗机插植株生育进程快,分蘖多成穗率高,草害轻,虽育苗机插成本较高,但产量高效益高。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案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案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