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蚧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6288发布日期:2019-02-01 18:4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蚧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粉蚧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粉蚧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粉蚧,pseudococcidae;英文名通称mealybugs,小型吸汁昆虫,属于粉蚧属,分布全球,适应各种环境。全世界粉蚧约251属1700多种,中国已知约45属,107种。粉蚧一般卵生,少数卵胎生,低龄若虫善爬,高龄若虫行动迟缓;雌成虫一般呈椭圆形,体长0.5-5.0mm,体外有白色蜡粉。粉蚧雌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雄成虫有翅。危害农林作物。

粉蚧可以通过刺吸汁液影响植株长势,同时也是农作物重要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粉蚧的室内饲养技术对于开展其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粉蚧具有群聚、隐蔽生活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常聚集在农作物叶部或者根部为害,粉蚧可以接种在南瓜、西葫芦、马铃薯等果实/块茎上进行饲养,其会停留取食但是在低龄若虫阶段容易四处扩散、逃逸,造成定殖困难和不同粉蚧间混杂,影响粉蚧正常饲养。

由于粉蚧群聚性、低龄若虫善爬、隐蔽生活、分泌蜜露等特性使得其人工饲养始终是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蚧饲养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粉蚧饲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用于放置粉蚧寄主的平台,平台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平台放置在水槽内。

原理在于:使用时,将粉蚧幼虫转移至的寄主表面,放置在平台上,槽体内放置有清水等液体,防止粉蚧逃走。该装置本体可满足粉蚧建立种群,不像其它植物叶片饲养时,要经常换叶片,转移虫子,总会导致一部分虫子死亡,本装置饲养的粉蚧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史,能成功建立种群,可为科研提供充足的同龄供试虫源。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水槽放置在外水槽内。双层水槽的设置,能有效地防止粉蚧爬出装置本体外,防止造成同一空间的不同种类的粉蚧的交混等问题,可尽可能地保持种群的纯种的延续。

优选地,所述水槽和外水槽底部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外水槽上还设置有用于笼罩外水槽上方的罩体,所述罩体顶部为网状。所述罩体用于防止粉蚧成虫飞走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防止造成同一空间的不同种类的粉蚧的交混等问题,网状顶部,又能保证气体的流通。

优选地,所述平台设置成两层以上(具简易可拆装功能)。

优选地,所述平台上方设置有灯光装置。灯光的设置,可以有效调节粉蚧的作息,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对粉蚧进行观察。

优选地,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设置在外侧的玻璃隔室。

优选地,所述玻璃隔室上方设置有抽风装置,其侧边设置有推拉门。

优选地,所述平台长60~80cm,宽40~45cm,所述水槽长90~100cm,宽45~55cm,所述外水槽长100~105cm,宽55~60cm,所诉罩体高105~110cm,玻璃隔室长110~120cm,宽65~70cm,高190~210cm。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粉蚧饲养装置,提供一个适宜粉蚧虫生长的环境,能够有效避免粉蚧四处爬行蔓延,并且装置本体结构简单,占据空间小,装置成本低,适用于粉蚧类的室内饲养和研究,易于推广。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粉蚧饲养装置,通过底部设置水等液体的防护阻挡外加设置与寄主上部的罩体,使其能极可能地防止粉蚧的逃窜,在减少粉蚧的死亡率的基础上,还能减少粉蚧逃逸扩散出饲养装置导致污染其他粉蚧种群的问题,透明罩体设置也不存在影响视线和光线的问题。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粉蚧饲养装置,通过在平台上方设置灯光装置,既能起到调节粉蚧生长的作用,保证粉蚧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快其繁殖及成活率,使研究人员能更方便观察寄主各个位置粉蚧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装置本体1,平台2,支撑架3,水槽4,外水槽5,罩体6,网格7,灯8,玻璃隔室9,抽风装置10,推拉门11,滑轮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见图1,一种粉蚧饲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包括用于放置粉蚧寄主的平台2,平台2底部设置有支撑架3,平台2放置在水槽4内。

原理在于:使用时,将粉蚧转移至的寄主表面,放置在平台2上,槽体内放置有清水等液体,防止粉蚧逃走。该装置本体1可满足粉蚧建立种群,不像其它植物叶片饲养时,要经常换叶片,转移虫子,总会导致一部分虫子死亡,本装置饲养的粉蚧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史,能成功建立种群,可为科研提供充足的同龄供试虫源。

水槽4放置在外水槽5内。外水槽5底部设置有滑轮12。双层水槽的设置,能有效地防止粉蚧爬出装置本体1外,防止造成同一空间的不同种类的粉蚧的交混等问题,可尽可能地保持种群的纯种的延续。

水槽4和外水槽5底部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外水槽5上还设置有用于笼罩外水槽5上方的罩体6,罩体6顶部为80目网格7。罩体6用于防止粉蚧成虫飞走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防止造成同一空间的不同种类的粉蚧的交混等问题,网状顶部,又能保证气体的流通。

本实施例中,平台2设置成两层。

平台2上方设置有灯8。灯8的设置,可以有效调节粉蚧的作息,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对粉蚧进行观察。

装置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外侧的玻璃隔室9。

玻璃隔室8上方设置有抽风装置10,其侧边设置有推拉门11。

其中,本实施例中,平台2长70cm,宽45cm,水槽长90cm,宽55cm,外水槽长100cm,宽60cm,所诉罩体高90cm,玻璃隔室长110cm,宽70cm,高200cm。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粉蚧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粉蚧饲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用于放置粉蚧寄主的平台,平台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平台放置在水槽内。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粉蚧饲养装置,提供一个适宜粉蚧虫生长的环境,能够有效避免粉蚧四处爬行蔓延,并且装置本体结构简单,占据空间小,装置成本低,适用于粉蚧类的室内饲养和研究,易于推广,通过底部设置水等液体的防护阻挡外加设置与寄主上部的罩体,使其尽可能地防止粉蚧的逃窜,在减少粉蚧的死亡率的基础上,还能减少粉蚧逃逸扩散出饲养装置导致污染其他粉蚧种群的问题,透明罩体设置也不存在影响视线和光线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覃振强;李德伟;宋修鹏;罗亚伟;魏春燕;韦金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8.12.05
技术公布日:2019.02.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