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属植物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75273发布日期:2019-02-01 18:4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稻属植物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农业种植领域,特别是涉及稻属植物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主穗优势原指在常规稻育种中,使用主穗的种子比使用分蘖穗的种子有增产等方面的优势。这里主穗优势是指主穗与分蘖穗在后代性状方面的比较,通常这种主穗优势相对于分蘖穗的增产能力在10%左右,这种主穗优势可称为主穗后代优势效应。主穗优势还有一种概念是来自于主穗与分蘖穗在当代的产量性状的比较优势,这种主穗优势原自种芽形成的稻穗与分蘖芽形成的稻穗之间的比较差异。由于主穗与分蘖穗比较,有在生育时序上的领先、营养供应和输送上的优先、及中心顶端的光温条件的优先地位,母性影响(maternaleffect)从主穗到分蘖穗的衰减作用,至使主穗比分蘖穗在当代表现为穗大、粒多、饱满、早熟、种子生活力强等优势。致使主穗比分蘖穗的当代差异巨大,主穗实粒数比分蘖穗多55%,千粒重高10%。如果把分蘖穗单穗产量定为1,则由此可以计算得到主穗单穗产量为2.7,也就是说,主穗的单穗产量是分蘖穗的单穗产量的2.7倍。主穗优势利用技术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将常规稻种子每年进行提纯复壮,选主穗的种子作为后一季的生产种。这是对主穗优势的后代效应的利用。另一种主穗优势利用技术是对主穗的当季优势利用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原则上属于这种类型。通过杂交育种,提高了分蘖穗单穗产量,缩小了分蘖穗与主穗单穗产量的差距。如常规稻主穗/分蘖穗为2.7,杂交稻主穗/分蘖穗为2.08,杂交稻比常规稻的主穗/分蘖穗比值相对缩小了70%(以分蘖穗为基数计算的)。因此杂交稻改变了水稻的群体产量性状,所以杂种优势主要是通过理想株型改变了主穗与分蘖之间的整体平衡,产生了增产效果。也就是说,主穗优势天然存在,目前杂交稻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瓶颈,改变主穗与分蘖之间的整体平衡难以体现主穗优势。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稻属植物种植方法。一种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1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上述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克服了传统稻属植物种植方法的技术偏见,采用了与杂交稻背道而驰,反向而行的超密集种植方式,在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只保留主穗以发挥天然存在的主穗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选择,无须杂交人工干涉,让稻属植物自然地发挥主穗优势实现增产增收,一方面可以利用主穗优势的后代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主穗的当季优势利用,打破了思维禁锢,为稻属植物种植提供了与杂交稻相反的增产增收新方向,属于重要且重大的新技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杂交稻10万非分蘖基本苗或非杂交稻2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比常规种植更大的播种量以增加种芽主茎苗,从播种开始就注重控制分蘖,并促使分蘖苗死亡。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一切有效技术手段促使种芽主茎苗增加,分蘖苗减少,最终消灭分蘖苗为目标的高产种植技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每颗种子最大采光量的种子平面布点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梅花点错位点播法。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3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4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初次种植,根据种子数量和种植条件计算所述目标播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非初次种植,采用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播种量作为同等种植条件下的临界播种量,并采用所述临界播种量作为所述目标播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为中值播种量上下进行微调获得,中值播种量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得到:中值播种量=(1颗种子质量)×3000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为中值播种量,其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得到:中值播种量=(1颗种子质量)×4000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低分蘖数量选取稻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选取稻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选取稻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高光合效率及低光补偿点选取稻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选取稻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稻属植物为水稻或旱稻。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传统技术尤其是杂交稻技术,对于稻属植物的种植,分蘖力强宜稀植,分蘖弱密植;杂交稻密植一般为每平方米25墩左右,每墩插3或4株,每平方米合计插秧75至100株,即每亩不超过7万株。本申请发明人自1985年开始,30多年如一日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发现存在主穗优势及其后代优势效应并值得加以利用,而目前广泛采用的杂交稻技术主要是分蘖穗产量,因此其无法利用主穗优势及其后代优势。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1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其中,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即在营养生长期内全程控制分蘖。其中,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即,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用于阻止分蘖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上述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克服了传统稻属植物种植方法的技术偏见,采用了与杂交稻背道而驰反向而行的超密集种植方式,在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只保留主穗以发挥天然存在的主穗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选择,无须杂交人工干涉,让稻属植物自然地发挥主穗优势实现增产增收,一方面可以利用主穗优势的后代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主穗的当季优势利用,打破了思维禁锢,为稻属植物种植提供了与杂交稻相反的增产增收新方向,属于重要且重大的新技术。相比之下,传统种植方式在分蘖过旺时也会采取控制分蘖的方法,但本申请及其各实施例是一开始就控制分蘖,并在全过程中无论分蘖是否过旺都一直控制分蘖,以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这是本申请与传统种植方式的又一极大差异。由于杂交稻是主穗优势利用的一种反向选择,是以降低主穗优势效应,提升分蘖优势效应,达到优化群体生态效果的技术,因此杂交稻技术是无法利用主穗当季优势和后代优势的。尽管杂交育种技术以提升分蘖优势,构建理想株型为目标,是主穗优势利用的相反技术,但本质上仍然与主穗优势利用等效。从杂种优势将分蘖穗劣势降低0.7倍,但杂交稻的分蘖穗劣势仍然非常大,即杂交稻的分蘖穗仍然只有主穗产量的一半。因此从理论推演而言,利用主穗优势的增产技术的增产空间仍然比杂交技术的增产空间大得多,因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利用主穗优势利用技术来替代杂交育种技术,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效果成为水稻增产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杂交稻10万非分蘖基本苗或非杂交稻2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比常规种植更大的播种量以增加种芽主茎苗,从播种开始就注重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一切有效技术手段促使种芽主茎苗增加,分蘖苗减少,最终消灭分蘖苗为目标的高产种植技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每颗种子最大采光量的种子平面布点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梅花点错位点播法。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阳光资源。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3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30万非分蘖基本苗;控制分蘖以使分蘖苗死亡;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4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分蘖以使分蘖苗死亡,即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苗密集度为常规密集度的至少3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所述目标播种量为常规播种量的至少4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苗密集度为常规密集度的至少4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初次种植时,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所述目标播种量为常规播种量的至少4倍。相对于传统密植每亩不超过7万株,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种植密度为传统密植最高值的约3倍乃至更高,克服了多年以来的技术偏见,将主穗优势的当季利用发展到极致,可谓是打破了思维禁锢,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选择,无须杂交人工干涉,让稻属植物自然地发挥主穗优势实现增产增收,并且由于苗密集度高,极大地限制了杂草的生长空间,有利于发挥种群优势抑制杂草的生长。本申请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增加苗密集度,并利用农艺栽培等手段来达到抑制水稻分蘖,提高主穗产量贡献率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步骤:判断主穗产量贡献率大于分蘖穗产量贡献率,并在主穗产量贡献率大于分蘖穗产量贡献率时,确定存在主穗优势并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首先需要确认主穗优势是否存在,是则采用稻属植物种植方法的其他步骤或执行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的步骤,当然也可以执行相关的步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判断主穗产量贡献率大于分蘖穗产量贡献率,并在主穗产量贡献率大于分蘖穗产量贡献率时,执行所述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30万非分蘖基本苗的步骤,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本申请提出了提出作物例如水稻等群体产量构成的参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穗产量贡献率=主穗稻谷产量/总产量×100%,用于体现主穗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分蘖穗产量贡献率=分蘖穗稻谷产量/总产量×100%,用于体现分蘖穗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初次种植,根据种子数量和种植条件计算所述目标播种量。或者,根据经验设置所述目标播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初次种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在每亩种植至少2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初次种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在每亩种植至少30万非分蘖基本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初次种植时,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在每亩种植至少4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非初次种植,采用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播种量作为同等种植条件下的临界播种量,并采用所述临界播种量作为所述目标播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其中,对于初次种植,根据种子数量和种植条件计算所述目标播种量,对于非初次种植,采用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播种量作为同等种植条件下的临界播种量,并采用所述临界播种量作为所述目标播种量;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较好地选择及控制所述目标播种量,一方面不浪费稻种,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增产增收。在一个具体应用的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达到主穗数量增加,分蘖穗数量下降,群体光合效率提高的目标。增加每亩播种量到3-15公斤,其中种子可以是常规稻,也可以是杂交稻,也可以是杂交f2代种子,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主穗优势临界播种量。主穗优势临界播种量以每亩确保40万非分蘖基本苗为播种量计算基数,称中值播种量,中值播种量计算方法为:q=(400000/1000)×该品种的种子的千粒重。如果该种子的千粒重为25克,则设定中值播种量为10公斤/亩,设不同播种量处理为10,9,8,7,6,5,4,下限为常种植模式下的撒播法用种量。10公斤以上可设11,12,13,14,15,以15为上限,必要时可向上增设更高播种量的处理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为中值播种量上下进行微调获得,中值播种量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得到:中值播种量=(1颗种子质量)×3000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为中值播种量,其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得到:中值播种量=(1颗种子质量)×400000。1000颗种子质量以克为单位时,中值播种量以克为单位;1000颗种子质量以千克为单位时,中值播种量以千克为单位;但通常1000颗种子质量以克为单位,中值播种量以千克为单位,即,中值播种量=(以克为单位的1000颗种子质量)×400kg/g;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进一步地,对于初次种植,根据中值播种量、种子数量和种植条件,计算所述目标播种量。中值播种量适合在初次种植尤其是在不同地段初次种植作为目标播种量的参考选择,有助于在初次种植时较好地选择及控制所述目标播种量,一方面不浪费稻种,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增产增收。如前所述,主穗优势的当代优势及主穗优势的后代优势是本申请的重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低分蘖数量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高光合效率及低光补偿点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选取稻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低分蘖数量、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选取稻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为低分蘖数量、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分别设置权重,分别为低分蘖数量权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高光合效率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在选取稻种时根据所述低分蘖数量权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高光合效率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分别对被选取的各稻种进行评分,选取评分最高的稻种作为目标稻种;并且,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包括:采用目标稻种及其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进一步地,所述低分蘖数量权重最大,即其占比最高。进一步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为: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高光合效率权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低分蘖数量权重。为配合主穗优势种植技术,本申请重点选育分蘖能力能弱,而主穗优势很强的品种,这是本申请相对于传统杂交稻技术所不同的育种的一个新方向,提出不同于传统理想株型的新育种技术理念原则:首先是分蘖越少越好,最好不分蘖的稻种作为育种的一个新方向,并选取主干粗壮抗倒伏,穗形直立,叶向上不横披,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抗逆性强的稻种。进一步地,选取评分最高的稻种作为目标稻种的同时还选取评分次高的稻种作为备用稻种;并且,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包括:采用目标稻种及其目标播种量在70%的田地进行播种,采用备用稻种及其目标播种量在30%的田地进行播种。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对比效果,有利于根据收获情况进行进一步对比,优化后续选种。本申请的主旨是增加每亩的播种量以提升苗的数量并由此增加其密集度,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分蘖穗,包括通过人为的办法、机械的办法、生态学的办法使分蘖穗剥离或正常死亡,使每亩水稻的产量构成以较多的主穗和较少的分蘖穗来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分蘖包括晒田、修剪及/或施加生物激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晒田方式控制分蘖。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修剪方式控制分蘖。进一步地,采用机械修剪方式控制分蘖,或采用人工修剪方式控制分蘖。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生物激素控制分蘖。各实施例中,控制分蘖以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使分蘖苗死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即苗的数量根据控制分蘖的效果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播种量与控制分蘖的效果呈正反馈关系。亦即,控制分蘖的效果越好则目标播种量越高,目标播种量越高则单位产量越高,这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作用,且能够产生更好的排斥其他杂草生长的作用,目标播种量越高则杂草的生长空间越少,杂草的生长空间越少则杂草越少且其生长受到更大限制。因此,控制分蘖是本申请的关键步骤之一,控制分蘖效果越好,则产量越高,这又是出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意料之外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是传统杂交稻技术是提升分蘖穗产量及其贡献率,万万没想到竟然需要控制分蘖才能提升整体产量。因此,与传统杂交稻技术完全相反的是,本申请的核心技术点是增加每亩的目标播种量以提升苗密集程度,并且控制分蘖,促使分蘖苗凋谢死亡,这两项技术捆绑实施,形成相互依赖不可独立起作用的捆绑式组合技术,即两个技术必须捆绑实施,只实施其中的一项,则结果就会走向反面。两项技术实施的水平与技术参数也是相关的,比如控制分蘖的技术水平高,则增加播种量的幅度可以增大,总体的增产效果会更好;如果控制分蘖的技术实施水平低,则播种量的增加幅度就要小一些,技术增产潜力就会小一些。在未完全优化的试验田中,本申请技术实施的较高水平可使稻谷产量尤其是杂交低产的优质稻谷产量超过1500公斤/亩,由于都是主穗,因此谷粒均一性及品质都较好,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杂交稻谷而言米质大幅提高。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还有助于实现劳动力成本及其他农资成本大幅下降,并走向傻瓜化栽培的便捷化水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分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种:前期控氮增磷钾,分蘖期将结束后再追氮肥;晒田控制分蘖;使用生物激素类抑制分蘖;及/或,选用不分蘖或少分蘖的品种。杂交稻技术与主穗优势组合技术的重要区别是对待分蘖问题,在此问题上完全是相反的技术理念,杂交稻技术在前期由于密度很稀,采光不充分,造成光热资源的浪费;而本申请本质上是利用主穗优势的栽培技术,可通过增加苗数量来弥补单株生产能力的遗传劣势,使优质低产的品种达到高产品种相同的产量水平,因而可以极大地配合产量提升米质,将原先高产低质杂交稻米换成高产优质主穗稻米,是提高米质的先进种植技术,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主食稻米品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分蘖以使分蘖苗死亡时或之前或之后,所述稻属植物种植方法还包括步骤:除去缺陷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缺陷苗为病弱苗。亦即,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亦即,先大量种植,然后去掉一些问题苗子,避免浪费光热能量和肥力。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且苗密集度为常规密集度的至少3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且苗密集度为常规密集度的至少4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稻属植物为水稻或旱稻。相对于杂交稻前期由于种植密度很稀,苗数量较少,造成光热资源浪费,本申请各实施例通过增加苗数量充分利用了完全栽培期的阳光热量,提高群体光合效率,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原本杂交劣势的低产优质稻米的产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上品质更高的稻米。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时,采用矮杆稻种配高杆稻种间隔播种的方式,矮杆稻种配高杆稻种能够进一步优化利用阳光热量,且矮杆稻通常具有更优秀的抗倒伏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垄矮杆稻种配一垄高杆稻种间隔设置,以便更好地利用栽培后期的光热能量。下面继续给出一些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申请的稻属植物种植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生产得到的稻谷,各实施例以水稻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同样适用于旱稻或其他稻属植物。实施例1:对于1亩田,选取黄华占稻种,该稻种千粒重为23.6g,目标播种量为4.72千克,以使每亩至少具有20万非分蘖基本苗,采用晒田方式控制分蘖以使分蘖苗死亡;施肥方面不施基肥,看苗适当叶面追少量肥,施肥期推迟到播种后50-60天后施,其它方面采用常规种植方式,并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12千株。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修剪方式控制分蘖以使分蘖苗死亡,并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12千株。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目标播种量为7.08千克,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16千株。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目标播种量为9.44千克,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20千株。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目标播种量为11.8千克,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25千株。实施例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目标播种量为14.16千克,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41千株。对照例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目标播种量为3.00千克,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5千株。对照例2:1亩田,采用传统杂交稻种植方式,采用高产杂交种y两优1号,移栽约6.6万株非分蘖基本苗,并在种植过程中除去缺陷苗约2千株。在结实率、空壳率与有效穗的影响下,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正常收获亩产量/kg每穗总粒数/颗千粒稻谷重量/g整精米率实施例1是673.4172.628.277.5%实施例2是673.8172.828.277.2%实施例3是923.6172.027.976.8%实施例4是1213.1171.927.876.9%实施例5是1289.5165.427.177.1%实施例6是946.3131.225.874.6%对照例1是352.4173.028.077.4%对照例2是540.6157.326.166.5%由上表可见,实施例1的亩产量与实施例2的亩产量相近,证明控制分蘖得当的前提下,控制分蘖的具体方式对于产量影响不大。实施例1至6的亩产量均大于对照例2的亩产量,证明本申请的稻属植物种植方法确实发挥主穗优势实现增产,打破了思维禁锢,为稻属植物种植提供了与杂交稻相反的增产增收新方向,属于重要且重大的新技术。且实施例1至6的亩产量均大于对照例1的亩产量,证明播种量高的前提下,亩产量也比较高。对照例1、实施例1及2、实施例3、实施例4与实施例5的亩产量随着目标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证明随着目标播种量的增加,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实施例6的亩产量小于实施例5的亩产量,证明光热资源和地力资源是有极限的,目标播种量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无限制地密植;并且实施例6的亩产量虽高于实施例1至3的亩产量,但实施例6生产成本显著高于实施例1至3,并且,实施例6的每穗总粒数及千粒稻谷重量显著低于实施例1至5,证明过度密植会导致资源竞争过于激烈影响稻米品质。实施例5与实施例6的种植过程中缺陷苗的比例也高于实施例1至4,证明随着生长环境的恶劣,会导致缺陷苗增加。并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实施例1或2、实施例3、实施例4与实施例5的每穗总粒数及千粒稻谷重量均呈下降态势,证明在一定面积限制下,光热资源是有限的,会影响稻米品质;但是对照例1的每穗总粒数及千粒稻谷重量与实施例1均差异不大,证明适当的密植并不影响稻米品质。实施例5的亩产量虽高于实施例4,但其每穗总粒数、千粒稻谷重量及整精米率已呈扩大下降态势,证明稻米品质会随着过度密植而降低较快。从成本收益出发,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为较佳。此外,对照例1、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与实施例5的整精米率相近且均高于对照例2,证明主穗优势的种植方式确实可以提升稻米品质。实施例6的整精米率低于对照例1、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与实施例5,也从另一角度证明过度密植会影响稻米品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稻属植物种植方法。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