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6606发布日期:2019-04-03 03:36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稻田的面积广阔,但其主要以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为主,其综合利用率低,且单一种养水稻使稻田的杂草丛生、病虫害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大,造成水、土壤污染严重,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从而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因此,开展稻鳅蛙综合种养模式对于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稻鳅蛙综合种养方法的报道。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0710690.9公开了一种稻鳅蛙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其是在间隔设置的种植水稻区和水沟中种养稻鳅蛙,利用青蛙捕食害虫、青蛙粪便做肥料和泥鳅的饲料,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了稻鳅蛙三者共存的体系,提高了青蛙的产量。但其在养殖过程中,没有说明如何预防青蛙对插秧后水稻幼苗的生长;其次,该种植方法主要提高了青蛙的产量,但其对稻谷和泥鳅的产量是否产生影响尚未可知;第三,在养殖过程中鸟类会以泥鳅为食物,在该养殖技术中没有防治鸟类侵害泥鳅的措施,降低了泥鳅的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适于产业化养殖的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包括:1)稻田选址,稻田的选址应该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且田块平整的地方,2)稻田建造,3)稻田消毒,4)水稻品种选择,5)水稻种植,6)蝌蚪和泥鳅的投放,7)青蛙饲料管理,8)泥鳅饲料管理,9)青蛙和泥鳅的疾病防治,10)水稻病虫害防治,所述步骤5)的具体步骤为: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5月中旬插秧,插秧方式为宽窄行或行距为20cm,株距为15cm,所述宽窄行的大行为90cm,小行为30cm,株距为30cm,每亩插3700蔸,每蔸插2根秧苗,可手工插秧或用插秧机插秧;所述步骤6)的具体步骤为:4月上旬按照8-10万只/亩投放蝌蚪,6月初按照2-3万尾/亩投放长度为3-5cm的泥鳅苗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宽窄行的插秧方式是指秧苗的行距相等,株距按照距离为90cm和30cm间隔插秧,其适用于水稻植株长且高大的品种,采用该方式插秧可增强水稻种植区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株距为90cm时,

便于青蛙在该范围内活动,方便青蛙捕捉害虫,减少青蛙对水稻秧苗的损害;当株距为30cm时,由于该水稻植株的稻穗较长,而成蛙长度最大为30cm,构成株距为30cm的水稻可为青蛙提供阴凉处,该株距为30cm的范围可为青蛙提供栖息场所,为青蛙的生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促进青蛙的生长。

插秧方式为行距20cm,株距15cm,该方式适用于水稻植株的长度和高度为常规的品种。当行距和株距分别设置为20cm和15cm时,青蛙可在株距为20cm的范围内活动和觅食,在株距为15cm的范围内休息。

青蛙的产卵期是3月底,其产卵后一个星期左右可孵化成蝌蚪,且其是分批孵化的,同一批孵化后的蝌蚪在4月上旬的数量能够达到其投放至围沟内所需的数量,且能够保证同一稻田内养殖的蝌蚪大小一致,因而选择4月上旬投放蝌蚪;蝌蚪在6月初变态成幼蛙,选择在5月中旬插秧,由于刚插秧的秧苗的根部与泥土的结合相对较松散,因此选择插秧时间在蝌蚪变态成为幼蛙之前可避免幼蛙上岸后进入水稻养殖区踩踏秧苗,造成对秧苗的损害;泥鳅苗种的投放时间是在幼蛙形成的时候,由于泥鳅和蝌蚪都在围沟内生长,若两者共存于围沟内,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会影响两者的生长,而在6月初投放泥鳅苗种,此时,蝌蚪已经变态成幼蛙,幼蛙上岸后,围沟内再投入泥鳅苗种,可避免蝌蚪与泥鳅相互竞争食物而影响生长的现象发生,提高了蝌蚪和泥鳅的产量。

进一步:所述步骤2)的具体操作为:稻田按“口”字形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围沟,围沟宽为1.2-1.5m,深50-60cm,田埂比田面高30cm,田埂底宽为3-4m,田埂顶宽为2-3m,围沟与水稻种植区交界处设有宽度和高度均为25cm的小田埂,稻田的左侧设有人行道,稻田的对边角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建在田埂上,出水口建在低于田面5-10cm处,且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有细密铁丝网或筛娟网;用网目为10-20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防逃网的颜色为浅色,稻田上方设有加盖尼龙网或防鸟网片。

围沟深度小于50cm时,其在夏天的水温过高、冬天水温过低,不利于泥鳅的生长;当深度大于60cm时,其水中的氧气较少,泥鳅需要跃出水面呼吸,增大了其体力负担,泥鳅耗费的能量越大,泥鳅不易养肥,从而降低泥鳅的生产质量。

进一步,所述步骤3)的具体操作为:向水稻种植区和围沟内注水,按照100kg/亩向稻田内泼洒生石灰消毒。

进一步,所述步骤4)的具体操作为: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且米质为一、二级优质米的水稻品种。

优选地,所述水稻品种为巨型稻或农香32,巨型稻的插秧方式为宽窄行,农香32的插秧方式为行距为20cm,株距为15cm。

进一步,所述步骤7)的具体操作为:在4-5月按每亩0.5斤投饲蝌蚪专用粉料,在6月初按幼蛙体重的2-3%在食台上投饲小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在7月初按照青蛙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青蛙在冬眠期间每天按照其体重的1-2%每天下午5点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一次。

选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投饲能够保证上午投饲的饲料在下午投饲之间吃完,下午投饲的饲料在第二天上午投饲之间吃完,使整个投饲过程中没有剩余的饲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和成本,同时避免了多余的饲料在稻田内腐败使土壤肥力下降,且不利于水稻的种植以及青蛙和泥鳅的生长。

饲料的用量不宜过量,当超过3%时,会使过量的饲料残留于稻田中糜烂,影响稻田的水质以及水稻、青蛙和泥鳅的生长;当低于2%时,会影响青蛙的生长速度,而且青蛙会因饥饿而在稻田中四处爬行觅食,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甚至会导致水稻幼苗致死。青蛙在冬眠时期的活动较少,可降低其饲料的用量,节约成本、防止饲料浪费。

进一步,所述步骤8)的具体操作为:在4-5月内按每亩0.5斤投饲泥鳅专用粉料,5-6月内按每亩1斤投饲小颗粒泥鳅专膨化料,6月以后按泥鳅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泥鳅专用膨化料,水温高于20℃时,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水温低于20℃时,每天下午5点投饲一次。

进一步,所述步骤9)的具体操作为:在饲料中拌加抗菌肽、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幼蛙或幼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五拌加、成蛙或成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二拌加,半个月内投喂5天。

通过添加抗菌肽和中草药可提高青蛙和泥鳅的抗病能力、提高其免疫功能,芽孢杆菌的添加即可以抑制有害菌、病原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还可将饲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便于青蛙和泥鳅的吸收,提高青蛙和泥鳅的产量。

进一步,所述步骤10)的具体操作为:通过在田间和围沟上放置诱虫灯去水稻害虫,在围沟上方,每20-50m安装一盏诱虫灯,田间按每30亩放置一盏诱虫灯。

进一步,所述稻鳅蛙在养殖期间围沟内水的深度为40-50cm,每隔15-20天按照20g/m3水体的用量向围沟内泼洒生石灰一次。

本发明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选择在4月上旬投放蝌蚪、5月中旬插秧和6月初投放泥鳅种苗,有效避免了蝌蚪变态成幼蛙后踩踏秧苗对秧苗的损害,且避免了泥鳅种苗和蝌蚪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水稻、泥鳅和青蛙和产量;

(2)本发明的插秧方式,减少了青蛙对秧苗的损害和提高了水稻种植区的通风透光性,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

(3)在稻田上方设有加盖尼龙网或防鸟网片,有效防止了鸟类对泥鳅的损害,提高泥鳅的产量;

(4)该方法在种养过程中青蛙和泥鳅可去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青蛙和泥鳅的粪便可为水稻提供肥料,青蛙和泥鳅还可为稻田松土和通气,在整个过程中无需使用农药、化肥,降低了农药和化肥对水质、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且该方法的设计合理,采用该方法种植的水稻产量达到400kg/亩,其养殖的青蛙的产量达到500-1000kg/亩、泥鳅的产量达到240kg/亩,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中稻田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中水稻插秧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标记:1-水稻种植区,2-围沟,3-田埂,4-小田埂,5-人行道,6-进水口,7-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些具体实施方案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2,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址:稻田的选址应该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且田块平整成片的地方;

2)稻田的建造:稻田按“口”字形沿田埂3内侧四周开挖围沟2,围沟2的宽度为1.2m,深度为50cm,田埂3比田面高30cm,田埂3底宽为4m,田埂3顶宽为3m,围沟2与水稻种植区1交界处设有宽度和高度均为25cm的小田埂4,稻田的左侧设有人行道5,稻田的对边角分别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口6建在田埂3上,出水口7建在低于田面5cm处,进水口6和出水口7均设有细密铁丝网,用网目为20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成防逃网,稻田上方设有加盖尼龙网,网片的颜色为白色;

3)稻田消毒:向水稻种植区1和围沟2内注水,按照100kg/亩向稻田内泼洒生石灰消毒;

4)水稻品种的选择: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巨型稻;

5)水稻种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5月中旬插秧,插秧方式为宽窄行,其大行为90cm(见附图2中的l),小行为30cm(见附图2中的d),株距为30cm(见附图2中的h),每亩插3700蔸,每蔸插2根秧苗,可手工插秧或用插秧机插秧;

6)蝌蚪和泥鳅的投放:4月上旬按照10万只/亩投放蝌蚪,6月初按照2万尾/亩投放长度为4cm的泥鳅苗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7)青蛙饲料管理:在4-5月按每亩0.5斤投饲蝌蚪专用粉料,在6月初按幼蛙体重的2-3%在食台上投饲小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在7月初按照青蛙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青蛙在冬眠期间每天按照其体重的1-2%每天下午5点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一次;

8)泥鳅饲料管理:在4-5月内按每亩0.5斤投饲泥鳅专用粉料,5-6月内按每亩1斤投饲小颗粒泥鳅专膨化料,6月以后按泥鳅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泥鳅专用膨化料,水温高于20℃时,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水温低于20℃时,每天下午5点投饲一次;

9)青蛙和泥鳅的疾病防治:在饲料中拌加抗菌肽、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幼蛙或幼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五拌加、成蛙或成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二拌加,半个月内投喂5天。

10)水稻病虫害防治:通过在田间和围沟2上放置诱虫灯去除杂草和害虫,其具体操作为:在围沟2上方,每30m安装一盏诱虫灯,田间按每30亩放置一盏诱虫灯。

稻鳅蛙在养殖期间围沟2内水的深度为45cm,每隔15天按照20g/m3水体的用量向围沟2内泼洒生石灰一次。

本实施例种植的水稻产量为400kg/亩、青蛙的产量达到1000kg/亩、泥鳅的产量达到240kg/亩。

实施例2

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址:稻田的选址应该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且田块平整成片的地方;

2)稻田的建造:稻田按“口”字形沿田埂3内侧四周开挖围沟2,围沟2的宽度为1.5m,深度为60cm,田埂3比田面高30cm,田埂3底宽为3m,田埂3顶宽为2m,围沟2与水稻种植区1交界处设有宽度和高度均为25cm的小田埂4,稻田的左侧设有人行道5,稻田的对边角分别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口6建在田埂3上,出水口7建在低于田面10cm处,进水口6和出水口7均设有筛娟网,用网目为10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稻田上方设有加盖防鸟网片,网片的颜色为浅绿色;

3)稻田消毒:向水稻种植区1和围沟2内注水,按照100kg/亩向稻田内泼洒生石灰消毒;

4)水稻品种的选择: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巨型稻;

5)水稻种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5月中旬插秧,插秧方式为宽窄行,其大行为90cm(见附图2中的l),小行为30cm(见附图2中的d),株距为30cm(见附图2中的h),每亩插3700蔸,每蔸插2根秧苗,可手工插秧或用插秧机插秧;

6)蝌蚪和泥鳅的投放:4月上旬按照9万只/亩向围沟2内投放蝌蚪,6月初按照2万尾/亩向围沟2内投放长度为3cm的泥鳅苗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7)青蛙饲料管理:在4-5月按每亩0.5斤投饲蝌蚪专用粉料,在6月初按幼蛙体重的2-3%在食台上投饲小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在7月初按照青蛙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青蛙在冬眠期间每天按照其体重的1-2%每天下午5点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一次;

8)泥鳅饲料管理:在4-5月内按每亩0.5斤投饲泥鳅专用粉料,5-6月内按每亩1斤投饲小颗粒泥鳅专膨化料,6月以后按泥鳅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泥鳅专用膨化料,水温高于20℃时,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水温低于20℃时,每天下午5点投饲一次;

9)青蛙和泥鳅的疾病防治:在饲料中拌加抗菌肽、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幼蛙或幼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五拌加、成蛙或成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二拌加,半个月内投喂5天。

10)水稻病虫害防治:通过在田间和围沟2上放置诱虫灯去除杂草和害虫,其具体操作为:在围沟2上方,每50m安装一盏诱虫灯,田间按每30亩放置一盏诱虫灯。

稻鳅蛙在养殖期间围沟2内水的深度为40cm,每隔20天按照20g/m3水体的用量向围沟2内泼洒生石灰一次。

本实施例种植的水稻产量为350kg/亩、青蛙的产量达到800kg/亩、泥鳅的产量达到190kg/亩。

实施例3

一种稻鳅蛙生态一体化种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址:稻田的选址应该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且田块平整成片的地方;

2)稻田的建造:稻田按“口”字形沿田埂3内侧四周开挖围沟2,围沟2的宽度为1.3m,深度为50cm,田埂3比田面高30cm,田埂3底宽为3-m,田埂3顶宽为2m,围沟2与水稻种植区1交界处设有宽度和高度均为25cm的小田埂4,稻田的左侧设有人行道5,稻田的对边角分别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口6建在田埂3上,出水口7建在低于田面8cm处,进水口6和出水口7均设有筛娟网,用网目为15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稻田上方设有加盖尼龙网,网片的颜色为浅绿色;

3)稻田消毒:向水稻种植区1和围沟2内注水,按照100kg/亩向稻田内泼洒生石灰消毒;

4)水稻品种的选择: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农香32;

5)水稻种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5月中旬插秧,插秧方式为行距为20cm,株距为15cm,每亩插3700蔸,每蔸插2根秧苗,可手工插秧或用插秧机插秧;

6)蝌蚪和泥鳅的投放:4月上旬按照8万只/亩向围沟2内投放蝌蚪,6月初按照3万尾/亩向围沟2内投放长度为5cm的泥鳅苗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7)青蛙饲料管理:在4-5月按每亩0.5斤投饲蝌蚪专用粉料,在6月初按幼蛙体重的2-3%在食台上投饲小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在7月初按照青蛙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青蛙在冬眠期间每天按照其体重的1-2%每天下午5点投饲大颗粒青蛙专用膨化料一次;

8)泥鳅饲料管理:在4-5月内按每亩0.5斤投饲泥鳅专用粉料,5-6月内按每亩1斤投饲小颗粒泥鳅专膨化料,6月以后按泥鳅体重的2-3%投饲大颗粒泥鳅专用膨化料,水温高于20℃时,每天投饲2次,每天上午8-9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饲一次,水温低于20℃时,每天下午5点投饲一次;

9)青蛙和泥鳅的疾病防治:在饲料中拌加抗菌肽、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幼蛙或幼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五拌加、成蛙或成鳅按饲料的千分之二拌加,半个月内投喂5天。

10)水稻病虫害防治:通过在田间和围沟2上放置诱虫灯去除杂草和害虫,其具体操作为:在围沟2上方,每20-50m安装一盏诱虫灯,田间按每30亩放置一盏诱虫灯。

稻鳅蛙在养殖期间围沟2内水的深度为45cm,每隔18天按照20g/m3水体的用量向围沟2内泼洒生石灰一次。

本实施例种植的水稻产量为380kg/亩、青蛙的产量达到500kg/亩、泥鳅的产量达到210kg/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