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枝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8257发布日期:2018-09-04 20:20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果枝剪。



背景技术:

果枝剪,用于果树果枝的修剪、以及剪摘果实。现有的果枝剪,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01、设置在壳体101内的动力机构以及由动力机构驱动的剪枝体102,剪枝体102包括上刃103与受刃104,所示上刃103与受刃104为曲线型刀头,且上刃103与受刃104通过铰接轴连接在一起,受刃104的下端固定在壳体101上,上刃103的下端铰接连接在动力机构的驱动轴105上,所述上刃103与受刃104上下贴合叠加,且上刃103与受刃104之间具有重合投影区域。在使用时,动力机构驱动上刃103绕铰接轴旋转,上刃103与受刃104相互重合,从而完成对果枝的剪断工作,但是,由于上刃103与受刃104在剪枝过程中,存在着贴合面积变化的情况,当果枝意外的卡进上刃103与受刃104之间时,则上刃103与受刃104很难通过动力机构分开或咬合,这使得果枝剪无法再次正常工作,需要采用特殊办法进行清理果枝,另一方面,上刃103与受刃104之间被夹果枝后,其寿命、锋利程度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果枝剪,它可以避免果枝卡住上刃与受刃,提高上刃与受刃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果枝剪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果枝剪,包括剪体与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左壳体与右壳体,左壳体与右壳体相拼接形成了握柄,且在左壳体与右壳体之间形成了容置空间,在容置空间内设有马达、涡轮与蜗杆,一触发开关连接马达,马达连接涡轮,涡轮啮合蜗杆,所述蜗杆的自由端外露于握柄的上方;所述剪体包括上刃、受刃与推柄,所述受刃固定在握柄的顶部,所述上刃与受刃铰接,且在上刃的刃柄位置设有长滑孔;推柄的一端铰接在受刃上,另一端与蜗杆的自由端铰接,且推柄的中部具有铰接孔,一螺栓穿过铰接孔、长滑孔并通过螺母与螺栓拧接,从而将推柄与上刃实现连接;所述受刃的刃口为月牙状,上刃的刃口端面正对受刃的刃口端面。

所述受刃的刃口端面可拆卸连接有受体,所述受体上正对上刃刃口的一端开有若干连续的齿槽,且在受体上正对上刃刃口的一端中心设有刃槽,所述刃槽与上刃刃口匹配。

所述受刃的自由端具有钩部。

所述握柄上套设有塑料外壳。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果枝剪,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的,改变了以往上刃与受刃咬合时具有贴合重合面的弊端,避免了果枝夹在上刃与受刃重合面之间,防止上刃与受刃被卡死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果枝剪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果枝剪,包括剪体1与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左壳体与右壳体,左壳体与右壳体相拼接形成了握柄2,且在左壳体与右壳体之间形成了容置空间,在容置空间内设有马达、涡轮与蜗杆3,一触发开关4连接马达,马达连接涡轮,涡轮啮合蜗杆3,所述蜗杆3的自由端外露于握柄2的上方;所述剪体1包括上刃5、受刃6与推柄7,所述受刃6固定在握柄2的顶部,所述上刃5与受刃6铰接,且在上刃5的刃柄8位置设有长滑孔9;推柄7的一端铰接在受刃6上,另一端与蜗杆3的自由端铰接,且推柄7的中部具有铰接孔,一螺栓10穿过铰接孔、长滑孔9并通过螺母与螺栓10拧接,从而将推柄7与上刃5实现连接;所述受刃6的刃口为月牙状,上刃5的刃口端面11正对受刃6的刃口端面12。

所述受刃6的刃口端面12可拆卸连接有受体13,所述受体13上正对上刃5刃口的一端开有若干连续的齿槽14,且在受体13上正对上刃5刃口的一端中心设有刃槽15,所述刃槽15与上刃5刃口匹配。

所述受刃6的自由端具有钩部16,钩部16能够帮助果枝能够始终处于上刃5与受刃6之间,提高单位时间内果枝的剪枝率。

所述握柄2上套设有塑料外壳17。

本实用新型的果枝剪,通过电机带动涡轮旋转,涡轮驱动蜗杆3沿轴向上下移动,从而驱动推柄7绕铰接轴旋转,此铰接轴为推柄7与受刃6的连接轴,当推柄7旋转时,推柄7中部的螺栓10在上刃5的长滑孔9内移动,从而驱动上刃5绕铰接轴旋转,此铰接轴为上刃5与受刃6的连接轴,从而完成上刃5与受刃6的咬合与打开。

在实际使用时,由于上刃5在与受刃6咬合时,两者之间并无端面的重合面产生,而仅仅是上刃5的刃口抵达受刃6上的受体13的端面;由于受体13为可拆卸连接,这使得后期在维护方便变得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果枝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