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4202发布日期:2019-01-04 22:5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饲喂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



背景技术:

秋冬季节,蜂农需要给蜜蜂饲喂糖水,使其获得足够的越冬饲料。现有饲喂方式是人工将糖液多次添加到蜂箱内的饲喂槽中,这个过程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经常翻动蜂箱,会影响蜜蜂的正常活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解决现有饲喂方式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会影响蜜蜂正常活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至少包括密封容器、与所述密封容器相连通的出液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密封容器上的空压机,其中所述空压机的出气口与所述密封容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空压开关,所述空压开关与所述空压机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锂电池,所述锂电池与所述空压机电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密封容器包括储液桶和设置在所述储液桶上端开口处的桶盖。

具体地,所述空压机的出气口穿过所述桶盖与所述储液桶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储液桶中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储液桶底部,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出液管相连,所述出液管的顶端穿过所述桶盖设置在所述储液桶外部。

具体地,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桶盖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空压开关和所述锂电池均安装在所述桶盖上。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通过控制空压机的启停即可获得糖液,实现对蜂群的饲喂,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大大降低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蜜蜂的正常活动,饲喂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液管;2:空压机;201:出气口;3:空压开关;4:锂电池;5:储液桶;6:桶盖;7: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包括密封容器、与所述密封容器相连通的出液管1以及安装在所述密封容器上的空压机2,其中所述空压机2的出气口201与所述密封容器相连通。

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空压开关3,所述空压开关3与所述空压机2相连,通过所述空压开关3控制所述空压机2的启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还包括锂电池4,所述锂电池4与所述空压机2电性连接,通过所述锂电池4为所述空压机2的运转提供电能。

具体来说,所述密封容器包括储液桶5和设置在所述储液桶5上端开口处的桶盖6。

其中,所述空压机2的出气口201穿过所述桶盖6与所述储液桶5相连通,通过所述空压机2来维持所述储液桶5内的压力,从而将所述储液桶5中的糖液输出。

其中,所述储液桶5中设有进液管7,所述进液管7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储液桶5底部,从而使所述储液桶5中的糖液能够通过所述进液管7顺利输出。

其中,所述进液管7与所述出液管1相连,所述出液管1的顶端穿过所述桶盖6设置在所述储液桶5外部。

其中,所述出液管7与所述桶盖6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空压开关3和所述锂电池4均安装在所述桶盖6上。

使用时,将所述出液管1对准蜂箱内的饲喂槽,然后通过控制所述空压开关3控制所述空压机2启动,则所述储液桶5中的糖液进入到所述进液管7中,并通过所述出液管1输出,从而获得糖液,输出足够的糖液后,通过所述空压开关3控制所述空压机2关闭,从而实现对蜂群的一次饲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通过空压开关控制空压机的启停即可获得糖液,实现对蜂群的饲喂,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大大降低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蜜蜂的正常活动,饲喂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压式蜜蜂自动饲喂装置,设置在桶盖上的锂电池可以充电、重复使用,从而摆脱了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可以在野外进行操作,更加符合我国蜂业的实际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