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6216发布日期:2018-10-16 17:07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子发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种子萌发期施以一定的胁迫处理是预测和鉴定植物抗耐性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快速简易、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小,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抗旱、抗病、耐铝毒和耐盐碱等性状鉴定。目前,种子萌发期胁迫处理开展抗耐性鉴定一般是在培养皿中进行,采取滤纸发芽培养法,通过在培养皿的发芽滤纸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化学溶液以胁迫种子萌发与生长,培养一定天数后,测定成苗率、芽长、根长、芽鲜重等指标来评价该材料的抗耐性。但是,由于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水分蒸发问题,导致培养过程中培养溶液的浓度变化较大,无法保证实验条件的恒定性,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常的做法是人为添加一定量的水分以补充因蒸发失去的水分,但该做法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难以做到均一和准确。

现有一种无土种子育苗盒,包括育苗盒与育苗盖,育苗盖顶部设有通气孔,育苗盒下面设有底板,育苗盒内设有种植座和种植板,种植座的四角设有固定柱,种植板的四角设有固定孔,穿过固定柱与种植板相固定。种植板下面设有垂直的垫脚与底板接触。种植板设有多个种植坑,种植坑下凹部分设有多个格栅孔。该育苗盒中可以添加营养液,将种子放置在种植坑内,使种子刚好与营养液相接触。种子发芽后根茎穿过格栅孔向下发展,进入营养液中获得养分。

但是该育苗盒在培育种子发芽的过程中,由于种植板以及育苗盖与育苗盒的配合不够紧密,液体蒸发量较大,添加水分操作对溶液影响较大,不能作为胁迫处理的容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育苗盒蒸发量且不能精确的控制溶液液面高度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蒸发量小且能准确控制溶液浓度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包括,

育苗盒,顶部设有开口,具有适于盛装培养液的第一腔体;

萌发板,设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具有适于放置种子的萌发孔和适于注水的进水口,所述萌发孔和所述进水口贯穿所述萌发板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所述萌发板的外周壁与所述育苗盒的内壁贴合接触。

所述育苗盒内壁上设有向所述第一腔体内突出的固定块,用于承载所述萌发板。

所述固定块对称设置于所述育苗盒相对的一组内壁上。

所述萌发孔具有分别成型于所述萌发板顶面和底面的上口和下口,所述下口的孔径小于所述上口的孔径,且所述下口的孔径小于所述种子的直径。

还包括盖设于所述育苗盒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包括:

盖板,与所述萌发板之间形成育苗空间地设于所述育苗盒的顶面上方;

侧板结构,由所述盖板的周缘朝向所述育苗盒的方向延伸而出,所述侧板结构围成一个可包覆所述育苗盒外的第二腔体。

所述盖板与所述育苗盒的顶面间隔设置。

所述侧板结构上设有适于对所述盖板与所述萌发板之间的距离进行锁定的锁定结构。

所述锁定结构为由所述侧板结构的内壁向所述第二腔体内延伸而出的卡块,所述卡块的底面与所述育苗盒的顶面抵接,或者,所述卡块朝向所述第二腔体的侧面与所述育苗盒的外周壁过盈配合接触。

所述第二腔体的腔壁与所述育苗盒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适于供所述育苗空间内的空气流通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包括育苗盒和萌发板,育苗盒顶部设有开口,具有可盛装培养液的第一腔体;萌发板设在第一腔体中,具有适于放置种子的萌发板和适于注水的进水口,萌发板和进水口贯穿萌发板与第一腔体连通。在向育苗盒中添加培养液时,通过进水口添加进行最后的液面调整,可以精确地将液面调整至萌发板的一半高度,此时种子一半处于空气另一半处于培养液中,也就是最佳的液面高度。同时由于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水分蒸发问题,导致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浓度发生变化,而通过萌发板上的进水口向第一腔体内及时补充水,可以将液面保持在理想高度,维持了溶液的浓度,克服现有技术中人为补充水分难于控制和把握添加量的问题,进而减小了浓度变化的影响,提高了胁迫处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萌发板的外周壁与育苗盒的内壁贴合接触,使得萌发板和第一腔体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了培养液的蒸发量,进而减小了培养液浓度变化对胁迫处理实验的影响。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育苗盒内壁上设有向第一腔体内突出的固定块,用于承载萌发板。通过固定块承载萌发板可以是萌发板在第一腔体内的高度固定,进而可以确定培养液液面的高度,以及水分的添加量,改变了现有的滤纸或者密度小于培养液的轻质萌发板漂浮在培养液中导致液面高度无法确定的问题,使得培养液的浓度可以得到精确控制。同时,固定块对称设置于育苗盒相对的一组内壁上,使得萌发板的放置与液面水平,防止因歪斜出现部分种子被完全浸没或者没有接触培养液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胁迫处理实验的准确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萌发孔具有分别成型于萌发板顶面和底面的上口和下口,下口的孔径小于上口的孔径,且下口的孔径小于种子的直径。通过将萌发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孔径,可以在放置种子不漏的情况下,又确保了伸长的胚根能顺利通过下口进入胁迫溶液,实现根系的自由伸长和生长。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还包括盖设于育苗盒顶部的盖体,盖体包括:盖板,与萌发板之间形成育苗空间地设于育苗盒的顶面上方;侧板结构,由盖板的周缘朝向育苗盒的方向延伸而出,侧板结构围成一个可包覆育苗盒外的第二腔体,盖板与育苗盒的顶面间隔设置。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一定空间,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同时,第二腔体的腔壁与育苗盒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适于供育苗空间内的空气流通的缝隙。盖体与育苗盒之间构建了一个半封闭环境,即能满足种子萌发生长所需的空气交换,又能较好地控制水分的蒸发,以减少水分补充频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侧板结构上设有适于对盖板与萌发板之间的距离进行锁定的锁定结构。锁定结构为由侧板结构的内壁向第二腔体内延伸而出的卡块,卡块的底面与育苗盒的顶面抵接,使得盖板与萌发板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保留出一个合适的距离。或者,卡块朝向第二腔体的侧面与育苗盒的外周壁过盈配合接触,实现了第二腔体的体积可调节功能且调节完成后盖体不会下滑,可以根据培养液蒸发量和种子萌发高度选择一个合适的高度。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育苗盒与萌发板均为透明材质,可以方便从外部观察种子萌发状态和培养液液面高度,并准确控制水分的添加高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萌发板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萌发板的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进行胁迫处理实验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育苗盒;11-第一腔体;12-固定块;

2-萌发板;21-萌发孔;22-进水口;211-上口;212-下口;

3-盖体;31-盖板;32-侧板结构;321-卡块;33-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其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育苗盒1和萌发板2,育苗盒1顶部设有开口,具有可盛装培养液的第一腔体11;萌发板2设在第一腔体11中,具有适于放置种子的萌发板2和适于注水的进水口22,萌发板2和进水口22贯穿萌发板2与第一腔体11连通。在向育苗盒1中添加培养液时,通过进水口22添加进行最后的液面调整,可以精确地将液面调整至萌发板2的一半高度,此时种子一半处于空气另一半处于培养液中,也就是最佳的液面高度。同时由于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水分蒸发问题,导致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浓度发生变化,而通过萌发板2上的进水口22向第一腔体11内及时补充水,可以将液面保持在理想高度,维持了溶液的浓度,克服现有技术中人为补充水分难于控制和把握添加量的问题,进而减小了浓度变化的影响,提高了胁迫处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育苗盒1与萌发板2均为透明材质,可以方便从外部观察种子萌发状态和培养液液面高度,并准确控制水分的添加高度。

本实施例中的萌发板2的外周壁与育苗盒1的内壁贴合接触,使得萌发板2和第一腔体11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了培养液的蒸发量,进而减小了培养液浓度变化对胁迫处理实验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的育苗盒1内壁上设有向第一腔体11内突出的固定块12,用于承载萌发板2。通过固定块12承载萌发板2可以是萌发板2在第一腔体11内的高度固定,进而可以确定培养液液面的高度,以及水分的添加量,改变了现有的滤纸或者密度小于培养液的轻质萌发板2漂浮在培养液中导致液面高度无法确定的问题,使得培养液的浓度可以得到精确控制。同时,固定块12对称设置于育苗盒1相对的一组内壁上,使得萌发板2在放置与液面水平,防止因歪斜出现部分种子被完全浸没或者没有接触培养液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胁迫处理实验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的萌发孔21具有分别成型于萌发板2顶面和底面的上口211和下口212,下口212的孔径小于上口211的孔径,且下口212的孔径小于种子的直径。具体的,每个萌发孔21为圆锥形,上口211孔径5-6mm,下口212孔径约1.2mm,适于放置芝麻种子,种子萌发后胚根可以顺着下部孔眼伸出进入胁迫培养液。通过将萌发孔21设置为上大下小的孔径,可以在放置种子不漏的情况下,又确保了伸长的胚根能顺利通过下口212进入胁迫溶液,实现根系的自由伸长和生长。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盖设于育苗盒1顶部的盖体3,盖体3包括:盖板31,与萌发板2之间形成育苗空间地设于育苗盒1的顶面上方;侧板结构32,由盖板31的周缘朝向育苗盒1的方向延伸而出,侧板结构32围成一个可包覆育苗盒1外的第二腔体33,盖板31与育苗盒1的顶面间隔设置。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一定空间,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同时,第二腔体33的腔壁与育苗盒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适于供育苗空间内的空气流通的缝隙。盖体3与育苗盒1之间构建了一个半封闭环境,即能满足种子萌发生长所需的空气交换,又能较好地控制水分的蒸发,以减少水分补充频率。

本实施例中的侧板结构32上设有适于对盖板31与萌发板2之间的距离进行锁定的锁定结构。锁定结构为由侧板结构32的内壁向第二腔体33内延伸而出的卡块321,卡块321的底面与育苗盒1的顶面抵接,使得盖板31与萌发板2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保留出一个合适的距离。具体的,固定块12距离所述开口2cm,盖板31与萌发板2之间的距离为6-8cm,经过反复实验,在此距离下,可以使培养液的蒸发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能给种子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也便于操作。

以芝麻为实验对象,选取不同品种芝麻材料分为15份,进行PEG胁迫处理为例,本实施例的中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配置浓度为15%的PEG-6000溶液,装入育苗盒1的第一腔体11中,液面与固定块12上边持平,然后将萌发板2放入与固定块12接触,将溶液通过进水口22继续添加,至液面上涨到发芽板厚度的一半,确保发芽板每个萌发孔21中一半浸泡在PEG溶液中。

(2)选择籽粒饱满的有活力的芝麻种子,用镊子将种脐朝下放入萌发孔21中,每个孔放1粒种子,确保种子与PEG溶液液面接触,每个材料每次重复为一缸,每个品种三次重复。

(3)盖上盖体3,放入恒温25℃的培养箱培养。

(4)根据芝麻种子萌发特性,12h后对发芽情况进行检查,将露白种子胚根没有朝下的种子适当进行调整,确保每粒种子的胚根朝下,向萌发孔21下开口伸长。

(5)每天保持两次以上对溶液蒸发情况进行观察,视情况从进水口22适当补充水分,以维持胁迫培养溶液的浓度恒定。

(6)发芽第7天,每缸随机选取20株对幼苗进行根长、芽长、苗鲜重等指标的测定。

(7)统计每份芝麻幼苗的根长、芽长、苗鲜重等指标并计算各项指标的偏差值和变异系数等数值。

根据实验结果来看,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进行芝麻胁迫处理,实验重复之间差异较小,实验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种子胁迫处理育苗装置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锁定结构为由侧板结构32的内壁向第二腔体33内延伸而出的卡块321,卡块321朝向第二腔体33的侧面与育苗盒1的外周壁过盈配合接触。实现了第二腔体33的体积可调节功能且调节完成后盖体3不会下滑,可以根据培养液蒸发量和种子萌发高度选择一个合适的高度。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