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3671发布日期:2019-02-26 17:2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控制作物的生长环境,形成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小规模环境体系,需要使用大棚将作物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离。农用大棚主要通过将预制支架架设在耕地上方,采用透明薄膜罩盖在该预制支架上,通过阳光辐射进行取暖。由于有透明薄膜的隔离,棚内需要定时进行浇灌,并控制棚内温度,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另外,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维护,防止大棚被恶劣天气损坏,影响棚内植株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包括棚体、设置在棚体两侧的集水渠以及与集水渠相连的集水池;棚体包括由多根圆弧形钢架构成的预制支架和透明塑料膜,棚内设置有带有喷头的喷淋管路,喷淋管路吊装在预制支架下方;棚体内部设置有沿着棚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漫灌管路,所述漫灌管路与集水池相通。

优选的,圆弧形钢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焊接在圆弧形钢架的端部,所述支座为长方体,支座上设置有容纳腔。

优选的,喷淋管路为带有柔性的塑胶管路,所述圆弧形钢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吊装绳索的定位环,吊装绳索一端与定位环相连,另一端与喷淋管路相连。

优选的,漫灌管路上并排设置有漫灌口,漫灌口上连接有用于引导水流的软管。

优选的,集水渠向集水池一侧倾斜,集水渠的横截面为圆弧形,集水渠内设置有用于插装截污板的插槽。

本实用新型的农用大棚种植系统可根据作物需求对棚内进行灌溉,另外通过雨水收集将雨水进行集中,一方面降低能耗,另一方面防止雨水过于集中造成地块泥泞从而影响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集水渠的结构示意图(俯视视角);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截污板与集水渠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棚体、11支座、12容纳腔、2集水渠、21截污板、22插槽、3集水池、4喷淋管路、5漫灌管路、6吊装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农用大棚种植系统,包括用于与外界隔离的棚体1,棚体1包括由多根圆弧形钢架构成的预制支架和透明塑料膜,多根圆弧形钢架并排固定在地块上,相邻的圆弧形钢架相距50-50厘米。在棚体1两侧设置有集水渠2,该集水渠2用于对沿着棚体1外壁流下的雨水进行收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个种植区内,往往多个棚体1并排设置,为了节约空间棚体1之间一般留有约50厘米的间隔,所述集水槽设置于该间隔段,集水槽的侧壁分别于相邻的两个棚体1上的透明塑料膜下部相连,降雨过程中,沿着透明塑料膜流下的雨水直接进入集水渠2,再由集水渠2引入集水池3。进一步地,集水渠2向集水池3一侧倾斜,集水渠2的横截面为圆弧形,集水渠2内设置有用于插装截污板21的插槽22,截污板21垂直于集水渠2内的水流方向,其自集水渠2底部向上延伸约5厘米。雨水在集水渠2中流动过程中,一部分污泥被沉降到截污板21与渠壁之间,有助于降低集水池3内水的混浊度。集水池3内的雨水由泵输入到漫灌管路5中进行漫灌。

进一步地,在棚内设置有带有喷头的喷淋管路4,喷淋管路4吊装在预制支架下方;棚体1内部设置有沿着棚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漫灌管路5,所述漫灌管路5与集水池3相通;喷淋管路4为带有柔性的塑胶管路,所述圆弧形钢架上焊接有多个用于固定吊装绳索6的定位环,吊装绳索6一端与定位环相连,另一端与喷淋管路4相连,喷淋管路4通过离心泵进行取水。喷淋管路4主要通过自上至下喷淋,对作物进行浇灌补水。漫灌管路5上并排设置有漫灌口,漫灌口上连接有用于引导水流的软管,漫灌管路5直接将水作用到作物根部,防止在植株较高、叶片较为浓密的种植环境下,土地短时间内得不到较为透彻的灌溉。该漫灌管路5主要利用雨水对棚内进行漫灌。

优选的,圆弧形钢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支座11,所述支座11焊接在圆弧形钢架的端部,所述支座11为长方体,支座11上设置有容纳腔12;在安装时,首先在地块上开挖与一定深度的与所述支座11相匹配的预埋坑,然后在支座11上的容纳腔12内灌注水泥砂浆,待水泥砂浆凝固后,填充过水泥砂浆的支座11放入预埋坑,填入压实,完成圆弧形钢架的架设,防止在恶劣天气下预制架收到损坏。待圆弧形钢架架设完毕后,圆弧形钢架之间焊接多条用于加固的钢筋。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