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0615发布日期:2018-12-11 19:46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属于人工鱼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鱼礁既可以用于鱼类增殖也可以用于螃蟹的增殖。目前的鱼礁通常是一个礁体,内部为中空状态。现有的礁体在螃蟹增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幼蟹和成蟹混杂在一起,导致幼蟹死亡的情况。现有鱼礁并没有供不同大小的螃蟹增殖的鱼礁,无法利用现有鱼类增殖的鱼礁有针对性地解决螃蟹的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其目的是有提供带有不同密度区间的蟹架单元,充分利用鱼礁内的空间,针对性的解决螃蟹增殖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包括矩形的礁体,顶部设置有方便螃蟹进入礁体的通道Ⅰ,矩形的礁体内设置有若干排水平设置的蟹架,蟹架由若干蟹架单元拼接而成,蟹架单元与蟹架单元之间设置有供螃蟹上下穿梭的通道Ⅱ;蟹架单元设置为空心结构,在蟹架单元顶部沿中轴线设置有一条通道Ⅲ;在通道Ⅲ两侧各设置有若干生存区,生存区通过若干与通道Ⅲ方向垂直的隔板间隔而成,生存区与生存区之间通过通道Ⅲ贯通。

优选地,礁体内设有至少一排蟹架,每排蟹架至少设有两个蟹架单元。每排蟹架设置有多个蟹架单元,而每个蟹架单元又分为多个生存区,尽可能利用礁体内的空间。

优选地,蟹架与蟹架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螃蟹的大小和活动的范围决定。蟹架和蟹架的间距,用于从生存区爬出来的螃蟹进行活动用,因此,过于密集或者松散都不利于增殖。

优选地,蟹架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生存区,生存区的密度均不一致;密度小的生存区内充满成蟹,密度大的生存区充满幼蟹。如果只有两个生存区,要求这两个生存区至少一个是成蟹区,另一个是幼蟹区。如果设置两个生存区以上,不要求每个生存区的大小都不相同。

优选地,各生存区的密度由隔板的间距决定。根据实际需要,将隔板的距离在加工前设置好。

优选地,位于通道Ⅲ两侧的生存区的长度不同。生存区的长度根据实际繁殖的螃蟹数量进行控制,不要求通道Ⅲ两侧的长度一致。

优选地,通道Ⅲ的宽度小于蟹架单元宽度的四分之一。为了让生存区上方的遮挡足够大,要求占据蟹架单元顶部的通道Ⅲ的宽度不宜过大。

优选地,礁体顶部设置有与机械设备相连且下放礁体用的吊环。吊环设置于礁体顶部,通过机械设备将礁体进行下放于水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通过提供带有不同密度区间的蟹架单元,充分利用鱼礁内的空间,针对性的解决螃蟹增殖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蟹架单元的俯视图之一。

图3是蟹架单元的俯视图之二。

图4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礁体;2、蟹架单元;3、吊环;4、通道Ⅰ;5、通道Ⅱ;6、通道Ⅲ;7、生存区;8、覆盖网;9、下落管;10、浮漂;11、海面;1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包括矩形的礁体1,顶部设置有方便螃蟹进入礁体1的通道Ⅰ4,矩形的礁体1内设置有若干排水平设置的蟹架,蟹架由若干蟹架单元2拼接而成,蟹架单元2与蟹架单元2之间设置有供螃蟹上下穿梭的通道Ⅱ5;蟹架单元2设置为空心结构,在蟹架单元2顶部沿中轴线设置有一条通道Ⅲ6;在通道Ⅲ6两侧各设置有若干生存区7,生存区7通过若干与通道Ⅲ6方向垂直的隔板间隔而成,生存区7与生存区7之间通过通道Ⅲ6贯通。

礁体1内设有至少一排蟹架,每排蟹架至少设有两个蟹架单元2。每排蟹架设置有多个蟹架单元2,而每个蟹架单元2又分为多个生存区7,尽可能利用礁体1内的空间。

蟹架与蟹架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螃蟹的大小和活动的范围决定。蟹架和蟹架的间距,用于从生存区7爬出来的螃蟹进行活动用,因此,过于密集或者松散都不利于增殖。

位于通道Ⅲ6两侧的生存区7的长度不同。生存区7的长度根据实际繁殖的螃蟹数量进行控制,不要求通道Ⅲ6两侧的长度一致。

通道Ⅲ6的宽度小于蟹架单元2宽度的四分之一。为了让生存区7上方的遮挡足够大,要求占据蟹架单元2顶部的通道Ⅲ6的宽度不宜过大。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蟹架单元2的生存区7的设置不是唯一的。

蟹架单元2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生存区7,生存区7的密度均不一致;密度小的生存区7内充满成蟹,密度大的生存区7充满幼蟹。如果只有两个生存区7,要求这两个生存区7至少一个是成蟹区,另一个是幼蟹区。如果设置两个生存区7以上,不要求每个生存区7的大小都不相同。各生存区7的密度由隔板的间距决定。根据实际需要,将隔板的距离在加工前设置好。

如图2所示,蟹架单元2经由隔板设置,生存区7的密度排布较为均匀。从上到下,密度依次增加。

实施例3:

蟹架单元2经由隔板设置,生存区7的密度排布不均匀,密度大小根据实际螃蟹的蟹龄、大小、数量综合决定。

如图1所示,礁体1顶部设置有与机械设备相连且下放礁体1用的吊环3。吊环3设置于礁体1顶部,通过机械设备将礁体1进行下放于水体中。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的另外一种用途,用于养殖螃蟹。

图4中,在海面11上通过浮漂向人工鱼礁内投递饵料。在浮漂10的底部设有通达礁体1通道Ⅰ4内的下落管9,饵料通过下落管9直达礁体1的内腔。

在每个蟹架单元2的通道Ⅲ6顶部设置有覆盖网8,覆盖网8的网孔密度保证幼蟹可以自由进出而成蟹只能位于生存区7内活动。

在图1和图4中,在礁体1侧部设置有供水流进出的通孔12。所述通孔12既可以作为螃蟹进出的通道,又可以作为水体交换的渠道,为螃蟹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殖型螃蟹人工鱼礁,通过提供带有不同密度区间的蟹架单元2,充分利用鱼礁内的空间,针对性的解决螃蟹增殖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运用于人工鱼礁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