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体式栽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2895发布日期:2018-12-05 18:3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体式栽培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体式栽培箱,属于盆栽培育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日常食用的粮食及瓜果蔬菜都是通过在土地里直接种植的。但是我国多省地区每年在梅雨季节及夏季雷雨季节,大量的雨水往往会把大批的庄稼给淹没,导致颗粒无收,这种情况无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气囊浮力结构设计,能够针对水浸情景进行智能检测,通过浮力实现保护的浮体式栽培箱。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浮体式栽培箱,包括栽培箱本体、气囊、进气管、输气管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水浸传感器、气泵,其中,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水浸传感器、气泵进行供电;栽培箱本体顶部敞开;栽培箱本体外壁一周的底边设置各个排水孔;水浸传感器设置于栽培箱本体外壁的底边位置;气囊表面的形状与栽培箱本体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气囊表面的面积大于栽培箱本体底面的面积,栽培箱本体底面设置于气囊的上表面上,其中,栽培箱本体底面一周边缘与气囊上表面对应位置相密封连接,栽培箱本体底面与气囊上表面之间形成密封腔;控制模块、电源和气泵固定设置于栽培箱本体底面与气囊上表面之间的密封腔中,气囊的进气口设置于气囊的上表面,气泵输气口经进气管与气囊进气口相对接;栽培箱本体底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进气管的外径相适应,进气管的其中一端对接气泵的进气口,进气管的另一端穿过栽培箱本体底面的通孔,并且进气管的该端高于栽培箱本体顶部敞开口的边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绳索,绳索的其中一端与气囊底面相固定连接,绳索的另一端地面相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泵为无刷电机气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浮体式栽培箱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采用气囊浮力结构设计,针对栽培箱本体底面,设计引入气囊结构,在通过栽培箱本体栽种的同时,外壁一周的底边设计设置各个排水孔,用于排水;同时基于所设计水浸传感器的智能检测,判断是否存在水浸情景,并基于水浸情景,控制所设计气泵工作,由贯穿栽培箱本体的进气管进行气体输入,并转而输送至气囊中,实现气囊的充气,进而使得栽培箱本体浮于水上,完成在水浸情形下,对栽培箱本体的保护;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中,进一步设计引入绳索,绳索的其中一端与气囊底面相固定连接,绳索的另一端地面相固定连接;如此,栽培箱本体在基于浮力作用浮于水面的同时,基于绳索对其的牵引,避免其随水流而移动,进一步实现了对栽培箱本体的保护;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中,针对气泵,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气泵,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具有高效的充气浮力保护能力,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4)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应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栽培箱本体,2. 气囊,3. 进气管,4. 输气管,5. 控制模块,6. 电源,7. 水浸传感器,8. 气泵,9. 排水孔,10. 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浮体式栽培箱,包括栽培箱本体1、气囊2、进气管3、输气管4和控制模块5,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的电源6、水浸传感器7、气泵8,其中,电源6经过控制模块5分别为水浸传感器7、气泵8进行供电;栽培箱本体1顶部敞开;栽培箱本体1外壁一周的底边设置各个排水孔9;水浸传感器7设置于栽培箱本体1外壁的底边位置;气囊2表面的形状与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气囊2表面的面积大于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面积,栽培箱本体1底面设置于气囊2的上表面上,其中,栽培箱本体1底面一周边缘与气囊2上表面对应位置相密封连接,栽培箱本体1底面与气囊2上表面之间形成密封腔;控制模块5、电源6和气泵8固定设置于栽培箱本体1底面与气囊2上表面之间的密封腔中,气囊2的进气口设置于气囊2的上表面,气泵8输气口经进气管3与气囊2进气口相对接;栽培箱本体1底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进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进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气泵8的进气口,进气管3的另一端穿过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通孔,并且进气管3的该端高于栽培箱本体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采用气囊浮力结构设计,针对栽培箱本体1底面,设计引入气囊2结构,在通过栽培箱本体1栽种的同时,外壁一周的底边设计设置各个排水孔9,用于排水;同时基于所设计水浸传感器7的智能检测,判断是否存在水浸情景,并基于水浸情景,控制所设计气泵8工作,由贯穿栽培箱本体1的进气管3进行气体输入,并转而输送至气囊2中,实现气囊2的充气,进而使得栽培箱本体1浮于水上,完成在水浸情形下,对栽培箱本体1的保护。

基于上述设计浮体式栽培箱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进一步设计引入绳索10,绳索10的其中一端与气囊2底面相固定连接,绳索10的另一端地面相固定连接;如此,栽培箱本体1在基于浮力作用浮于水面的同时,基于绳索10对其的牵引,避免其随水流而移动,进一步实现了对栽培箱本体1的保护;针对气泵8,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气泵,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具有高效的充气浮力保护能力,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5,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应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浮体式栽培箱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浮体式栽培箱,包括栽培箱本体1、气囊2、进气管3、输气管4、绳索10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电源6、水浸传感器7、无刷电机气泵,其中,电源6经过ARM处理器分别为水浸传感器7、无刷电机气泵进行供电;栽培箱本体1顶部敞开;栽培箱本体1外壁一周的底边设置各个排水孔9;水浸传感器7设置于栽培箱本体1外壁的底边位置;气囊2表面的形状与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气囊2表面的面积大于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面积,栽培箱本体1底面设置于气囊2的上表面上,其中,栽培箱本体1底面一周边缘与气囊2上表面对应位置相密封连接,栽培箱本体1底面与气囊2上表面之间形成密封腔;ARM处理器、电源6和无刷电机气泵固定设置于栽培箱本体1底面与气囊2上表面之间的密封腔中,气囊2的进气口设置于气囊2的上表面,无刷电机气泵输气口经进气管3与气囊2进气口相对接;栽培箱本体1底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进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进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无刷电机气泵的进气口,进气管3的另一端穿过栽培箱本体1底面的通孔,并且进气管3的该端高于栽培箱本体1顶部敞开口的边缘;绳索10的其中一端与气囊2底面相固定连接,绳索10的另一端地面相固定连接。实际应用中,使用栽培箱本体1进行栽培种植,期间的浇水操作中,栽培箱本体1中的水可以通过外壁一周底边的各个排水孔9向外排出;设置于栽培箱本体1外壁底边位置的水浸传感器7实时工作,获得水浸检测结果,并实时上传至ARM处理器当中,ARM处理器针对所获水浸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判断,若未出现水浸情景时,则ARM处理器不做任何操作;若出现水浸情景,则ARM处理器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无刷电机气泵工作,由贯穿栽培箱本体1的进气管3进行取气,输送至无刷电机气泵中,并由无刷电机气泵进行驱动,转输至输气管4,针对气囊2进行充气,针对栽培箱本体1产生向上浮力,使得栽培箱本体1浮于水面上,同时基于绳索10的连接,能够避免栽培箱本体1随水飘动,实现了对栽培箱本体1的保护。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