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3248发布日期:2019-01-13 16:06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田间划行器是农业科学试验中常用的基本农业工具,在保证农业科学试验规范化播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基本采用固定式行距,只适用于一种作物的某一行距,在种植密度试验时需要换用不同的划行器,非常不方便。后来,采用开槽设计,虽然划行锯齿可以左右移动,但稳固性并不理想,划行器很容易损坏。现有划行器体积都比较大,在不同试验点布置试验时不容易携带。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的田间划行器的设计体积比较大,不方便携带,功能简单,行距不能变动,效率低,结构稳固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设置有:

多个划行锯齿;

多个划行锯齿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角铁上并均匀排列;

固定角铁上开设的左卡槽和右卡槽内容纳有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左卡槽和右卡槽内;

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横杆;

固定角铁上还开有多个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划行锯齿的空闲通孔。

进一步,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均包括上下分离的上拖拽杆和下拖拽杆;上拖拽杆和下拖拽杆通过连接套管连接;下拖拽杆通过螺栓与固定角铁连接;左右上拖拽杆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右下拖拽杆之间的距离;左右上拖拽杆成弯曲状。

进一步,所述上拖拽杆尾端的把手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固定角铁采用两段式并用螺母连接;角铁一侧设置一排通孔(具体间距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设计),通孔两侧设固定卡槽,这排通孔与同样设通孔的划行锯齿用螺母连接;角铁另一侧开通孔4个,中间两孔用螺母连接分段角铁,外侧两孔设置卡槽并以螺母与两个拖拽杆连接。

左右拖拽杆也各按两段设计,中间用螺口套管连接,前端与固定角铁连接,尾端下弯,便于手握固定。

拖拽杆靠近操作人一侧焊接接口并开通孔,用同样规格的开孔铁条通过螺母连接,使拖拽杆组装好后呈梯形,前宽后窄,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主要通过划行锯齿可变间距调控来实现;便携式通过大部件截短、分段组装和接口易固定设计等措施实现。

划行锯齿间距的可变调控,其排列方式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设计,所述划行锯齿和固定角铁上均设置有通孔,角铁连接位置设易固定卡槽,并用螺母固定。

固定角铁和拖拽杆分别采用分段设计,并用螺母或套管连接,其他部件也都按照可拆卸要求,用相同规格的螺母固定。不同部件接口部位进行易固定设计,增强划行器组装后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该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突出的特点是便携式和多功能。(1)拆卸和组装划行器只需要2个小扳手,一般10分钟就可以完成组装;分段拆卸捆起,既可方便存放,节约库房空间,也可通过家用小轿车长途运输,便携性突出。(2)划行器的设计参照了多种作物的行距要求,可以组装出10多种不同的行距变化,包括等行距、不等行距等形式,而且这种变化只需要通过调整通孔的数目来实现,便于使用者拓展其功能。(3)本设计在关键部位采用易固定设计,有效提高了划行器的稳固性,产品经久耐用、不容易损坏。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相关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农业科学试验的需要,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良好的使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划行锯齿可变间距调控实现:在固定角铁上开一排不同距离的通孔(其排列方式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设计),配备多个活动式划行锯齿,可根据作物行距需求任意加以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设计体现在:固定角铁和拖拽杆分别采用分段设计,并用螺杆连接,其他部件也都按照可拆卸要求,并在接口部位进行易固定设计,增强划行器组装后的稳固性。该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兼顾了多功能、稳固性和便携式三项要求,各部件长度适中,采用分段组装,体积比较小,方便携带;组装后结构稳固,行距组合灵活多样,可满足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安排等行距和不等行距田间科学试验的需求。能为相关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正视图。

图中:1、划行锯齿;2、固定角铁;3、左拖拽杆;4、、右拖拽杆;5、固定横杆;6、空闲通孔;7、上拖拽杆;8、下拖拽杆;9、连接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设置有:

多个划行锯齿1;

多个划行锯齿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角铁2上并均匀排列;

固定角铁上开设的左卡槽和右卡槽内容纳有左拖拽杆3和右拖拽杆4;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左卡槽和右卡槽内;

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横杆5;

固定角铁上还开有多个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划行锯齿的空闲通孔6。

左拖拽杆和右拖拽杆均包括上下分离的上拖拽杆7和下拖拽杆8;上拖拽杆和下拖拽杆通过连接套管9连接;下拖拽杆通过螺栓与固定角铁连接;左右上拖拽杆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右下拖拽杆之间的距离;左右上拖拽杆成弯曲状。

所述上拖拽杆尾端的把手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固定角铁采用两段式并用螺母连接;角铁一侧设置一排通孔(具体间距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设计),通孔两侧设固定卡槽,这排通孔与同样设通孔的划行锯齿用螺母连接;角铁另一侧开通孔4个,中间两孔用螺母连接分段角铁,外侧两孔设置卡槽并以螺母与两个拖拽杆连接。

左右拖拽杆也各按两段设计,中间用螺口套管连接,前端与固定角铁连接,尾端下弯,便于手握固定。

拖拽杆靠近操作人一侧焊接接口并开通孔,用同样规格的开孔铁条通过螺母连接,使拖拽杆组装好后呈梯形,前宽后窄,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主要通过划行锯齿可变间距调控来实现;便携式通过大部件截短、分段组装和接口易固定设计等措施实现。

划行锯齿间距的可变调控,其排列方式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设计,所述划行锯齿和固定角铁上均设置有通孔,角铁连接位置设易固定卡槽,并用螺母固定。

固定角铁和拖拽杆分别采用分段设计,并用螺母或套管连接,其他部件也都按照可拆卸要求,用相同规格的螺母固定。不同部件接口部位进行易固定设计,增强划行器组装后的稳固性。

下面结合具体分析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构件1为划行锯齿用三角铁改制成三角锥形,上部焊接打孔连接片,构件长度0.15m,数量最多12个,一般7个划行锯齿基本就够用了;

(2)构件2为固定角铁,取总长2.60m三角铁,中间截断并叠接,叠接长度0.10m,在一侧开两个通孔用螺母连接,组结后总长为2.50m。在角铁叠接连接孔同侧的1/3和2/3处再开两通孔,并焊接固定卡槽,用于螺母固定拖拽杆;在角铁另一侧开一排通孔,具体位置如下:设中间位置为0刻度,向左右两侧0.20、0.40、0.50、0.60、0.80、1.00、1.10和1.20处开通孔,并焊接固定卡槽,用于安装划行锯齿。

(3)构件3为两根拖拽杆,长度1.8m圆管,在0.80处截断,安装螺口套管并连接,拖拽杆前端通过螺母与固定角铁卡槽连接,尾端下折成弯弧形,便于手握固定。拖拽杆靠近操作人一侧焊接接口并开通孔,通过螺母与开孔铁条(构建4)连接,用于固定结构不变形。

划行器组装好后,拖拽杆呈倒梯形,前宽后窄,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便携式多功能作物田间划行器拆解与组装:将各处螺母旋开,即可将主要构件拆为7部分(不含划行锯齿),最长1.25m,捆扎后即可长期存放,也可远距离运输。使用时先组装固定角铁2,其次安装拖拽杆3,最后安装固定横杆4。基本构架稳固后,再按照作物需求安装划行锯齿。常用的20cm,40cm,50cm,60cm等行距田间划行,可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的科学试验。

具体锯齿安装方法如下:

(1)20cm划行:需要13个划行锯齿,分别在0刻度,左右按20cm等距各安装6个锯齿。每次可划12行,在可用于小麦等小株密植作物的田间划行。

(2)40cm划行:需要在0刻度左右20cm处安装第一组锯齿,其余按照40cm等距安装,共用锯齿6个,一次可以划5行。在可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40cm行距划行。

(3)50cm划行:需要在0刻度,左右50cm处分别安装5个锯齿,,一次可以划4行。在可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50cm行距划行。

(4)60cm划行:需要在0刻度,左右60cm处分别安装5个锯齿,,一次可以划4行。在可用于玉米60cm行距划行。

(5)玉米大豆2:3行比间作模式划行:在零刻度左右各20cm处装2个锯齿(玉米行,行距40cm),在左右80cm和110cm处各装2个锯齿,共用锯齿6个。可用于玉豆2:3行比间作模式的试验,其中2行玉米行距40cm),3行大豆行距30cm),玉米大豆行距60cm,这是国家大豆产业体系玉豆间作岗位专家推荐的主推栽培模式。

使用者可以在具体使用中进一步开发本专利的其他划行模式,比如玉米目前推行的宽窄行模式(40cm-80cm)划行就可以按照40cm等行距划行,种植时按种2行空1行模式种植,即可实现玉米40cm-80cm的宽窄行种植。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