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6291发布日期:2019-02-01 19:25阅读:931来源:国知局
智能蜂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蜜蜂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蜂箱。



背景技术:

养蜂过程中,取蜜是一个重要的操作步骤。而传统的人工取蜜,步骤繁琐,效率低下。在人工取蜜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因为取蜜工具及环境因素导致蜂蜜被污染,酵母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超标,给蜂蜜品质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此外,人工取蜜容易受天气等影响,中午太热不能取蜜,阴雨天又因为蜂蜜防御性加强,易攻击取蜜者而无法取蜜。由于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取蜜进程,进而耽误蜜蜂外出采集蜜而降低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蜂箱,能够实现自动取蜜的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养蜂效率。(自动取蜜是本专利的最大的亮点,而自动恒温相对比较容易实现,所以我们就把恒温放在了实施例中说明,在有益效果部分并未作为重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智能蜂箱,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蜂巢板;所述的蜂巢板由框架、固定板和升降板组成,所述的固定板固定设置与所述的框架内,所述的升降板可在所述框架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的固定板和升降板上均设置一系列首尾相接的蜂巢隔板,所述的蜂巢隔板相对应设置,组成一系列顶点朝下的正六边形的蜂巢;所述升降板的侧边位置设置有齿轮一,所述的齿轮一固定所述的框架上;所述的升降板上对应所述齿轮一的位置设有齿轮条一,齿轮条一上设有轮齿区一,所述轮齿区一的轮齿与所述齿轮一相互咬合,利用齿轮一的转动控制所述升降板上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框架上,围绕所述齿轮一,还设有齿轮条二,所述升降板的侧边位置设置齿轮二;所述的升降板侧边与齿轮二之间连接有第一螺钉,所述的第一螺钉的末端固定与所述的升降板的侧边上,其外螺旋部位与齿轮二上的内螺旋相扣合;所述的齿轮一可同时带动齿轮条一和齿轮条二向上移动,并且当齿轮条一上下移动时,所述的齿轮二保持不动,当齿轮条一停止上下移动时,齿轮条二带动齿轮二转动,利用螺旋的旋紧和松开,推动升降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所述的齿轮条一上还设有非轮齿区一,所述的非轮齿区一设于所述的轮齿区一之下;所述齿轮条二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垂直与所述齿轮二的轮齿区二、非轮齿区二和轮齿区三;所述的轮齿区二对应所述的轮齿区一设置,所述的非轮齿区二对应所述的非轮齿区一设置;所述的轮齿区三对应所述的齿轮二设置;所述非轮齿区二的长度与所述轮齿区二的长度相等;所述轮齿区一的长度小于齿轮一周长的1/2。

进一步,所述的轮齿区二之后还依次设有非轮齿区三和轮齿区四,所述的非轮齿区三的长度与非轮齿区二长度相同;对应所述的轮齿区四,还设有齿轮三;所述的升降板侧边与齿轮三之间连接有第二螺钉,所述的第二螺钉的末端固定与所述的升降板的侧边上,其外螺旋部位与齿轮三上的内螺旋相扣合。

进一步,所述的蜂巢板底部设有导蜜槽,所述的导蜜槽与最底部的蜂巢相连通;所述的导蜜槽末端设有导蜜管,所述的箱体侧壁设有可容纳所述导蜜管的导蜜管出口;箱体上还设有太阳能板,箱体内侧设有温控系统;所述的箱体底部设有可伸缩支架,箱体的底板可拆卸。

进一步,所述的齿轮一设有钥匙孔。

进一步,所述的齿轮一设置对应所述升降板的上边缘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轮齿区一的长度等于正六边形蜂巢边长的倍;并且所述的轮齿区一的轮齿垂直与沿着所述升降板延伸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箱体侧壁设有用于投喂的喂料口以及活动运输固定条,所述活动运输固定条对应所述的蜂巢板侧壁设置,并且可沿箱体侧壁向箱体内移动。

进一步,所述的蜂巢隔板分别设置杂所述升降板的左右两边,所述的固定板有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左右两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蜂巢,固定板和升降板上的蜂巢隔板相对应设置,形成正六边形的蜂巢,可供蜜蜂储存蜂蜜。需要取蜜的时候,操纵齿轮一带动齿轮条一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使固定板和升降板上的蜂巢隔板位置错开,正六边形的蜂巢结构被破坏,固定板和升降板上的蜂巢隔板相互分开。由于固定板和升降板上蜂巢隔板形成的正六边形蜂巢的顶点朝下,固定板和升降板上的蜂巢隔板首尾相接设置,所以固定板和升降板分开后,在错开的位置,形成一从上到下相连通的通道。在重力作用下,原来储存在蜂巢中的蜂蜜即可自动沿通道流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蜂箱,无需将蜂巢板取出,通过操作齿轮一即可完成取蜜的过程,完成自动取蜜只需要3-5分钟,蜂箱内所述的蜂巢板可同时取蜜,取蜜方式简单,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取蜜过程不受天气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蜂蜜产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蜂巢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蜂巢板升降板升起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蜂巢板升降板升起并且水平移动后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齿轮一和齿轮二的在蜂巢板上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齿轮一和齿轮二的在蜂巢板上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1的齿轮一和齿轮二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蜂箱实施例2的齿轮一和齿轮二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箱体,2为蜂巢板,21为框架,22为固定板,23为升降板,24 为蜂巢隔板,3为齿轮一,31为连杆,4为齿轮条一,41为轮齿区一,5为齿轮条二,6为齿轮二,71为第一螺钉,72为第二螺钉,42为非轮齿区一,51为轮齿区二,52为非轮齿区二,53为轮齿区三,25为导蜜槽,26为导蜜管,11为导蜜管出口,32为钥匙孔,12为太阳能板,13为可伸缩支架,14为箱体的底板,15为喂料口,16为活动运输固定条,54为非轮齿区三,55为轮齿区四,8 为齿轮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智能蜂箱,包括:箱体1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蜂巢板2;所述的蜂巢板由框架21、固定板22和升降板23组成,所述的固定板固定设置与所述的框架内,所述的升降板可在所述框架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的固定板和升降板上均设置一系列首尾相接的蜂巢隔板24,所述的蜂巢隔板相对应设置,组成一系列顶点朝下的正六边形的蜂巢;所述升降板的侧边位置设置有齿轮一3,所述的齿轮一设置对应所述升降板的上边缘设置,所述的齿轮一通过连杆31固定所述的框架上;所述的升降板上对应所述齿轮一的位置设有齿轮条一4,所述的齿轮条一对应所述齿轮一的位置设有轮齿区一41,轮齿区一的轮齿与齿轮一相互咬合,利用齿轮一的转动控制所述升降板上下移动。

所述框架上还连接有设有齿轮条二5,齿轮条二围绕所述齿轮一但是垂直与齿轮二设置,所述升降板的侧边位置设置齿轮二6;所述的升降板侧边与齿轮二之间连接有第一螺钉71,所述的第一螺钉的末端固定与所述的升降板的侧边上,其外螺旋部位与齿轮二上的内螺旋相扣合;所述的齿轮一可同时带动齿轮条一和齿轮条向上移动,并且当齿轮条一上下移动时,所述的齿轮二保持不动,当齿轮条一停止上下移动时,齿轮条二带动齿轮二转动,利用螺旋的旋紧和松开,推动升降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齿轮条一还设有非轮齿区一42,非轮齿区一设于轮齿区一之下;所述轮齿区一对应所述的齿轮一的位置设置;所述齿轮条二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垂直与所述齿轮二的轮齿区二51、非轮齿区二52和轮齿区三53;所述的轮齿区二对应所述的轮齿区一设置,所述的非轮齿区二对应所述的非轮齿区一设置;所述的轮齿区三对应所述的齿轮二设置;所述非轮齿区二的长度与所述轮齿区二的长度相等;所述轮齿区一的长度小于齿轮一的直径。所述的蜂巢板底部设有导蜜槽 25,所述的导蜜槽与最底部的蜂巢相连通;所述的导蜜槽末端设有导蜜管26,所述的箱体侧壁设有可容纳所述导蜜管的导蜜管出口11。齿轮一设有十字形的钥匙孔32。箱体上还设有太阳能板12,箱体内侧设有温控系统(未图示)。所述的箱体底部设有可伸缩支架13,箱体的底板14可拆卸。所述的轮齿区一的长度等于正六边形蜂巢边长的倍,并且所述的轮齿区一的轮齿垂直与沿着所述升降板延伸的方向设置。所述的箱体侧壁设有用于投喂的喂料口15以及活动运输固定条16,所述活动运输固定条与所述的蜂巢板侧壁相抵接,并且可沿箱体侧壁向箱体内移动。所述的蜂巢隔板分别设置杂所述升降板的左右两边,所述的固定板有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左右两边。

本实施例中,箱体设有太阳能板,箱体内设有温控系统,可实现自动控制恒温。活动运输固定条可固定箱内的蜂巢板。而底部的可伸缩支架,可根据蜂箱放置位置的高低调整使蜂箱保持水平,便于在高低不平的场所快速安置蜂箱。蜂箱的底板可拆卸,需要清理蜂箱时,直接将底板抽出,即可实现快速清洁,操作简便。而侧壁设置喂料口,无需打开蜂箱盖,即可通过喂料口进行投喂,避免惊扰蜂群。活动运输固定条与蜂巢板侧壁相抵接,并且可向箱体内移动,在蜂箱运输过程中,可将利用螺丝等固定结构将活动运输固定条固定在箱体内用于夹紧蜂巢板,避免蜂巢板晃动或者移位。此外,齿轮一上设有十字形的钥匙孔,需要转动齿轮一时,将对应的十字形钥匙插入,转动钥匙,即可带动齿轮一转动,可充分利用杠杆的原理,增加齿轮一的受力,使齿轮一的转动更为轻松。分别在升降板的左右设置蜂巢隔板,升降板的左右两边均可形成正六边形的蜂巢,蜂巢的数量扩大一倍,而取蜜过程中,只需移动中间的升降板,即可同时达到取蜜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需要取蜜的时候,顺时针转到齿轮一,带动齿轮条一和齿轮条二同时向上移动,从而使升降板向上移动,正六边形的蜂巢结构被破坏,相邻的蜂巢隔板之间形成上下连通的通道,蜂蜜即可顺着通道向下流动。而轮齿区一的长度等于蜂巢边长的倍,当升降板移动到最高处时,升降板和固定板上的蜂巢隔板正好相互平行,通道之间的蜂蜜流动更加顺畅。由于轮齿区一之后为非轮齿区一,因此,当齿轮一转到非轮齿区一处时,升降板停止上升。在这一过程中,齿轮条二与齿轮条同步上升,而由于齿轮二处于非轮齿区二,此时齿轮二保持不动。之后,继续转动齿轮一,由于齿轮条二围绕所述齿轮一设置,轮齿区二缠绕在齿轮一上,在齿轮一的带动下,齿轮条二继续上升。而此时,齿轮二处于非轮齿区二,因此齿轮二保持不动。继续转动齿轮一,齿轮条二继续向上移动,由于轮齿区一和轮齿区二长度相等,而轮齿区二和非轮齿区二长度相等,因此,当升降板移动到最高点时,齿轮二正处于非轮齿区二和轮齿区三的交界处。再继续转到齿轮一,带动齿轮条二继续上升,轮齿区三与齿轮二接触,带动齿轮二转动。由于齿轮二与第一螺钉通过螺旋相连接,使第一螺钉旋出齿轮二,从而推动升降板在水平方向朝向远离齿轮二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升降板的蜂巢隔板和固定板的蜂巢隔板之间形成的通道变窄,而相邻的通道变宽。变窄的通道在蜂巢隔板的挤压下,蜂蜜的流速变快,而变宽的通道有利于蜂蜜向下流动。当升降板上的蜂巢隔板与相邻的蜂巢隔板贴近时,即可停止转动。待蜂蜜不在流下,朝相反的方向转动齿轮一,升降板即可恢复到最初状态,重新组成正六边形的蜂巢。由于非轮齿区二的周长小于齿轮一周长的1/2,因此,在非轮齿区二完全移动到齿轮一的位置时,轮齿区二或者轮齿区三的一部分仍保留在齿轮一上,不会由于非轮齿区的存在,导致齿轮条二停止运动。蜂巢板底部设置导蜜槽,从通道中留下的蜂蜜流入导蜜槽中,流入导蜜管中。而导蜜管可经导蜜管口伸出蜂箱外,蜂蜜也可顺着导蜜管直接流出蜂箱之外。经过上述操作,在不将蜂巢板拿出蜂箱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取蜜操作。

实施例2

智能蜂箱,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的轮齿区二之后还依次设有非轮齿区三54和轮齿区四55,所述的非轮齿区三的长度与非轮齿区二长度相同;对应所述的轮齿区三,还设有齿轮三8;所述的升降板侧边与齿轮二之间也连接有与齿轮二上同样长度的第二螺钉,所述的第二螺钉的末端固定与所述的升降板的侧边上,其外螺旋部位与齿轮二上的内螺旋相扣合。

本实施例中,在齿轮二之下还设有齿轮三,由于非轮齿区三的长度和非轮齿区二相同,而轮齿区四和非轮齿区三长度相同,当齿轮二处于非轮齿区静止时,齿轮三正好静止。由于分轮齿区三与非轮齿区二长度相同,当齿轮二位于轮齿区三时,齿轮三正好位于轮齿区四,因此齿轮三和齿轮二开始同步转动,第二螺钉旋出齿轮三,与齿轮二上的第一螺钉一起推动升降板移动。这样升降板的受力更加均匀,推动力也更大。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升降板的移动更为方便,上部的框架内设有可容纳升降板的空腔9,使上升之后的升降板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可有效避免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