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5205发布日期:2019-01-13 16:19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蛙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



背景技术:

石蛙,又名棘胸蛙、石鸡、坑蛙、石冻、石鳞等,系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类,属两栖类无尾目蛙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石蛙肉质鲜美,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且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开展石蛙的人工养殖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也就是小规模的建养殖池饲养,传统的石蛙养殖池也分为活动区和休息区,在活动区的水中进行投料进食,在休息区进行休息,然而多数活动区以及休息区面积比以及高度差设计不够合理,使得养殖池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从而倒是养殖效率较低,同时在活动区中石蛙排泄物和一些食物残渣使得活动区中的水变质浑浊,由于石蛙对水质要求极其严格,所以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养殖池进行冲洗打扫,并且更换干净水,对养殖人员来说都是不小的工作负担,由于清扫石蛙池需要人工爬入养殖池中清扫,所以会造成误踩石蛙的现象发生,也给养殖户打扫工作增加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人工饲养石蛙、工作量大、养殖池不易清扫,甚至容易出现误伤石蛙等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

其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边向上延伸的池壁构成的池体,所述池体分设为标准池体以及大型池体,所述标准池体与大型池体之间设有过道,所述池底分为干区和湿区,所述干区与湿区面积比为1.1:1.5,所述干区由池底靠近过道处向外延伸且高度由30cm逐渐降低至20cm的湿区边缘,所述湿区边缘以斜坡形式延伸至湿区底部,所述湿区末端的池壁外侧设有排水沟,所述湿区与排水沟之间通过贯穿池壁的可关闭的排水孔连通。

作为进一步说明,所述池壁上还均匀分布有用于支撑池顶遮阳盖的支柱。

作为进一步说明,所述池体与池体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且所述池体相互之间的干区与湿区均互不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干区以及湿区分开布置使得石蛙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由选择活动范围,池壁可以有效外界杂物进入池内,保证水池的水质,同时,养殖池中的水可以经常更换,从而为石蛙的生长提供了活水条件,利于石蛙的生长;

2.干区和湿区高度差以及面积比设计合理,保障石蛙的生活环境多样化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石蛙高密度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石蛙高密度养殖池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标准池体,2、大型池体,3、过道,4、干区,5、湿区,6、排水沟,7、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更为详细、完整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

一种石蛙高密度养殖池,包括由池底及池底周边向上延伸的池壁9构成的池体,所述池体分设为标准池体2以及大型池体1,所述标准池体1与大型池体2之间设有过道3,所述池底分为干区4和湿区5,所述干区4与湿区5面积比为1.1:1.5,所述干区4由池底靠近过道处向外延伸且高度由30cm逐渐降低至20cm的湿区5边缘,所述湿区5边缘以斜坡形式延伸至湿区5底部,所述湿区5末端的池壁9外侧设有排水沟6,所述湿区5与排水沟6之间通过贯穿池壁的可关闭的排水孔10连通。

所述池壁上还均匀分布有用于支撑池顶遮阳盖的支柱7,可为石蛙提供适宜的遮阳区。

所述池体与池体之间通过隔板8隔开,且所述池体相互之间的干区4与湿区5均互不连通,可有效防止相邻池体之间水体的交叉污染。

干区以及湿区分开布置使得石蛙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由选择活动范围,池壁可以有效外界杂物进入池内,保证水池的水质,同时,养殖池中的水可以经常更换,从而为石蛙的生长提供了活水条件,利于石蛙的生长;干区和湿区高度差以及面积比设计合理,保障石蛙的生活环境多样化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