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7377发布日期:2019-01-08 20:5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莓脱毒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



背景技术:

茎尖脱毒是目前蓝莓脱毒苗培育的主要方法,须将自蓝莓不定芽基部剥离下的0.3mm~0.5mm的茎尖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增值培养。现有蓝莓茎尖脱毒接种采用的常规组培瓶,为满足后期增殖培养要求,通常瓶体与培养基高度比在5:1以上,因此在接种时,须采用长柄镊子等工具探入组培瓶中进行操作。上述操作方式一方面对接种效率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导致接种染菌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不足。通过可动瓶体与底瓶的活动连接改变组培瓶整体高度,在接种时使可动瓶体套设于底瓶外侧以降低接种高度,以便于接种操作,提高接种速度以降低染菌概率;在完成接种后使可动瓶体卡设固定于底瓶上方,以满足组培育苗高度要求。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瓶、可动瓶体和顶盖,底瓶底部封闭、顶部敞口,顶部外壁处设有若干卡口结构,可动瓶体两端敞口,顶部外壁处设有外螺纹结构、底部内壁处设有若干卡条,顶盖顶部封闭,底部内壁处设有与外螺纹结构相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可动瓶体活动套设于底瓶外侧、通过卡条与卡口结构的配合活动卡装固定,顶盖通过内螺纹结构与外螺纹结构的配合与可动瓶体活动连接。

进一步,底瓶和可动瓶体均采用玻璃材质。

进一步,可动瓶体内壁直径与底瓶外壁直径相匹配。

进一步,可动瓶体靠近顶部的内侧壁处还设有限位圈,限位圈的内径小于卡口结构外径而大于底瓶的内径。

进一步,卡口结构间设有缺口,卡条自缺口处旋转进入卡口结构中。

进一步,卡口结构和卡条的数量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动瓶体与底瓶的活动连接改变组培瓶整体高度,在接种时使可动瓶体套设于底瓶外侧以降低接种高度,以便于接种操作,提高接种速度以降低染菌概率;在完成接种后使可动瓶体卡设固定于底瓶上方,以满足组培育苗高度要求。

2、本实用新型易于灭菌和装卸,符合蓝莓茎间脱毒苗接种组培要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接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完成接种后用于培养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蓝莓茎尖脱毒接种专用组培瓶,包括底瓶1、可动瓶体2和顶盖3。底瓶1底部封闭、顶部敞口,顶部外壁处设有若干卡口结构4;可动瓶体2两端敞口,底部内壁处设有若干卡条6;可动瓶体2活动套设于底瓶1外侧、通过卡条6与卡口结构4的配合活动卡装固定。可动瓶体2顶部外壁处设有外螺纹结构5,与顶盖3底部内螺纹结构8匹配活动连接固定。底瓶1用于盛装培养基;可动瓶体2通过在底瓶1外侧活动连接的方式改变组培瓶的高度,以适应接种和培养要求;顶盖3采用现有组培瓶瓶盖,用于密封可动瓶体2顶部敞口。

底瓶1和可动瓶体2均采用玻璃材质。透光性良好,且易于清洁和灭菌。

可动瓶体2内壁直径与底瓶1外壁直径相匹配。有利于可动瓶体2与底瓶1间的稳定连接,其两瓶体间隙不会过大。

可动瓶体2靠近顶部的内侧壁处还设有限位圈9,限位圈9的内径小于卡口结构4外径而大于底瓶1的内径。限位圈9限制可动瓶体2在底瓶1外侧的套设活动范围,避免可动瓶体2脱出。

卡口结构4间设有缺口10,卡条6自缺口10处旋转进入卡口结构4中,也可自卡口结构4向上脱出,使可动瓶体2解除与底瓶1的连接关系。

卡口结构4和卡条6的数量相等。以保证底瓶1和可动瓶体2连接稳定性。

结合实施例阐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2所示,将可动瓶体2套设在底瓶1外侧,在底瓶1中盛装适量蓝莓茎尖脱毒培养基(培养基总体积不超过底瓶1总容积的2/3)后,将顶盖3松弛固定于可动瓶体2顶部,进行灭菌。

将灭菌后的瓶体取出放入超净操作台中,静置冷却。

冷却后,旋开顶盖3,通过接种工具夹持灭菌后的蓝莓茎尖快速放入培养基上,随即旋紧顶盖3。向上提拉可动瓶体2并适当旋转,使卡条6进入缺口10后,进一步旋转可动瓶体2,使卡条6进入卡口结构4中并固定。取无菌密封条缠绕在底瓶1和可动瓶体2的连接处外周后,即完成接种(如图3所示)。

将接种后的瓶体自超净操作台中取出,放入培养架中进行培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