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耕船的旋转式收缩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3280发布日期:2019-04-29 11:2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机耕船的旋转式收缩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耕船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机耕船的旋转式收缩机构。



背景技术:

机耕船是一种新一代的农用水田耕整机械,适用于藕田、深泥田、荒田,该产品成本低、效益高、性能可靠、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为了适应水田及泥田的使用,目前多将机耕船的后轮设置为叶片轮,即将后轮设置为具有轮毂及放射状固定于轮毂上的多个叶片,通过多个支撑于泥田或水田内,而机耕船船体的前部则可直接浮于泥田或水田的上,进而实现在水田或泥田内快速的行走。然后,机耕船在进入水田或泥田之前,必须在地面行走,为了避免船体在地面摩擦损坏,一般在机耕船的前端安装一可拆卸的前轮,例如公告号为CN2930245Y、CN20367554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均公开了具有上述结构的机耕船。

由于其前轮采用可拆卸连接,故进入水田或泥田内时,需要通过千斤顶配合将前轮拆卸下来,其费时费力,导致机耕船的使用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机耕船的旋转式收缩机构,其可将机耕船的前轮转动收缩。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机耕船的旋转式收缩机构,包括一主伸缩缸、一套筒、一滑块及一弹簧,所述主伸缩缸的缸体端铰接于机耕船前端的安装槽侧壁、活塞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滑块内置于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其一端连接于滑块远离所述主伸缩缸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筒内壁,所述套筒远离所述主伸缩缸一端铰接于所述机耕船的旋转杆远离前轮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收缩机构可驱动机耕船的前轮机构转动一定角度以使前轮转动至机耕船的船体前方,便于船体直接触地;且可通过主伸缩缸、套筒、滑块及弹簧的配合作用,在不使用任何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实现前轮机构的支撑和收缩,其提高了机耕船操作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耕船在第一使用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对应的收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机耕船在第二使用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对应的收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机耕船在第三使用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图6对应的收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机耕船在第四使用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图8对应的收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图6、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轮转动收缩式机耕船,包括船体10、前轮机构20、后轮机构30、驱动机构40及收缩机构50,本实施例后轮机构30可采用叶片轮,驱动机构可采用发动机,后轮机构30、驱动机构40及船体10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常规连接方式,例如可采用公告号为CN293024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的连接方式。

为了便于前轮机构20及收缩机构50的安装,本实施例所述船体10前端向其后端凹陷形成一安装槽11,前轮机构20包括旋转杆21及前轮22,所述旋转杆21靠近中部与所述安装槽11内壁可转动连接,其一端突出于所述安装槽11 并与所述前轮22连接,当所述旋转杆21处于竖直状态时,前轮22可支撑于地面,机耕船可在陆地上行驶,而当旋转杆21向船体10前端旋转一定角度时,例如90°,则前轮22可旋转至船体10前侧,故船体10前端下底板可浮于水田或泥田中。

为了便于实现前轮机构20的旋转式收缩,如图2、图5、图7、图9所示,本实施例收缩机构50包括一主伸缩缸51、一套筒52、一滑块53及一弹簧54,所述主伸缩缸51的缸体端铰接于所述安装槽11侧壁、活塞端与所述滑块53连接,所述滑块53内置于所述套筒52并与所述套筒52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弹簧 54内置于所述套筒52且其一端连接于滑块53远离所述主伸缩缸51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筒52内壁,所述套筒52远离所述主伸缩缸51一端铰接于所述旋转杆21远离前轮22一端。其可通过收缩机构50的主伸缩缸51的伸缩控制前轮机构20的旋转,进而实现前轮机构20支撑于地面或收缩至船体10的前侧。

具体操作时,主伸缩缸51分为两次收缩或两次伸长,并配合后轮机构30的前进或后退实现前轮机构20的地面支撑及收缩耕田。

为了避免前轮机构20旋转的角度过大,本实施例所述前轮转动收缩式机耕船还包括一限位块60,其包括一当旋转杆21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抵接于其一侧的第一限位块61及一当所述旋转杆21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抵接于其另一侧的第二限位块6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旋转杆21并不限于仅仅旋转至竖直状态及水平状态,其旋转的角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为了保证前轮机构20处于竖直状态时其支撑行走的稳定性,如图1、图3、图4、图6、图8所示所述前轮转动收缩式机耕船还包括一当旋转杆21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抵接于其另一侧的固定机构70,其包括一至少部分内嵌于所述安装槽11其中一个侧壁的固定块71及一驱动所述固定块71运动部分内置于所述安装槽11并抵接于所述旋转杆21另一侧的辅伸缩缸72。具体的,当旋转杆21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前轮22支撑于地面,而旋转杆21一侧抵接于第一限位块61,而辅伸缩缸72则驱动固定块71突出于安装槽11一侧内壁并抵紧于旋转杆21 另一侧,从而使得旋转杆21夹持于安装槽11两侧内壁、第一限位块61、固定块71合围形成的固定腔内,进而保证了其支撑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前轮22旋转至船体10前侧时,可通过辅伸缩缸72驱动固定块71收缩至安装槽11侧壁上的容置槽内,以便于旋转杆21的自由旋转。

而为了保证固定块71固定的稳定性,所述安装槽11的另一侧壁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固定块71相契合的固定槽11a,所述固定块71能够部分插设于所述固定槽11a内,即固定块71固定旋转杆21时,其一端内置于容置槽内、另一端插入固定槽11a内,其固定的稳定性好。

本实施例所述套筒52相对主伸缩缸51一端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限位环 52a,所述第一限位环52a的内径小于所述滑块53的外径,当滑块53相对套筒 52运动至其开口端时,该滑块53可抵接于第一限位环52a,其可避免滑块53 脱离套筒52,也可避免弹簧54受到拉力过大,而导致形变量过大而损坏。对应的,本实施例所述收缩机构50还包括内置于所述套筒52远离主伸缩缸51一端的第二限位环55,所述第二限位环55的内径大于所述弹簧54的外径,且小于所述滑块53的外径,第二限位环55可避免滑块53向套筒52的闭口端运动的间距进行限位,避免弹簧54压缩过度而导致形变量过大而损坏。显然,滑块53 相对套筒52运动的最大间距即为第一限位环52a与第二限位环55之间的距离。

由于本实施例的收缩机构50可实现两次收缩及两次伸长,为了保证两侧收缩及两次伸长的实现,本实施例所述主伸缩缸51的活塞端伸缩的最大行程至少是滑块53沿套筒52滑动的最大行程的两倍,即当主伸缩缸51的活塞端可在两种伸缩长度下,套筒52均可相对滑块53滑动以分别使得弹簧54处于最大压缩量的状态及最大拉伸量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弹簧54的弹性形变作用及主伸缩缸51的活塞端的伸缩作用下,套筒52与主伸缩缸51的缸体端的间距可在零至三倍于滑块53沿套筒52滑动的最大行程之间变化,其利于实现两侧收缩及两次伸长。

而为了避免弹簧54在上述伸缩过程中发生损坏,本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环 55的长度大于弹簧54在其最大压缩形变时的长度,其可避免弹簧54被滑块53 压缩过度而导致超过弹簧54的最大压缩形变量;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环52a 与所述套筒52相对第二限位环55一端端面之间距离小于弹簧54在其最大拉伸形变时的长度,其可避免弹簧54被滑块53拉伸过度而导致超过弹簧54的最大拉伸形变量,其有利于保证弹簧54在其弹性形变量内发生形变,进而延长弹簧 54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机耕船的前轮22旋转式收缩的工作原理如下:

其由陆地进入泥田或水田的流程如下:如图1、图2所示,当机耕船在陆地上时,收缩机构50对旋转杆21远离前轮22一端产生拉力,而主伸缩缸51处于收缩状态,滑块53在上述拉力作用下沿套筒52运动至其相对第一限位环52a 一端,并靠近或抵接于第一限位环52a,且此时套筒52与主伸缩缸51的缸体端之间的间距最小,弹簧54处于拉伸状态并产生上述拉力,同时,旋转杆21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一限位块61和固定块71;当其需要进入泥田或水田中时,可通过主伸缩缸51的活塞杆伸长设定间距,其伸长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滑块53在套筒52内的最大运动行程,此时旋转杆21依然处于竖直状态,而主伸缩缸51 的缸体与套筒52之间的间距不发生变化,弹簧54则由拉伸状态变为压缩状态,此时可控制辅伸缩缸72收缩并驱动后轮机构30转动以控制机耕船向后移动,如图4、图5所示,此时失去固定块71的限定后,在船体10向后移动的力作用下,前轮机构20相对船体10向其前端转动至与船体10底面大致平齐,套筒52 相对滑块53运动,套筒52与主伸缩缸51的缸体之间的间距增大,弹簧54再次由压缩状态变为伸缩状态,故前轮机构20在弹簧54的拉伸力作用下,前轮 22可抵紧于地面;然后,再次控制主伸缩缸51的活塞杆端伸长至最大伸缩度,如图6、图7所示,在前轮机构20可转动至大致呈水平状态,且旋转杆21另一侧抵紧于第二限位块62,在主伸缩缸51的伸长力及第二限位块62的限位作用下,滑块53沿套筒52运动至靠近或抵紧于第二限位环55,弹簧54则处于压缩状态,其可保证旋转杆21抵接于第二限位块62,此时前轮22处于船体10前侧,可进行耕田作业;

其由泥田或水田进入陆地的流程如下:将机耕船驱动至田埂边,控制主伸缩缸51的活塞杆收缩设定距离,如图8、图9所示,其收缩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滑块53在套筒52内的最大运动行程,此时在主伸缩缸51的收缩拉力作用下,前轮22旋转至抵接于地面,且滑块53相对套筒52运动至靠近或抵接于第一限位环52a,弹簧54处于伸长状态;然后控制后轮机构30转动以驱动船体10向前运动,由于前轮22抵紧于地面,则在船体10向前运动的作用力下,旋转杆21 相对船体10转动至竖直状态并抵接于第一限位块61,同时套筒52相对滑块53 运动至第二限位块62靠近或抵接于滑块53,且弹簧54由伸长状态转换为压缩状态,再驱动辅伸缩缸72作用,其可将固定块71由安装槽11一侧的容置槽内伸入至安装槽11内,且固定块71一端插入固定槽11a内,进而将旋转杆21固定;最后,如图1、图2所示,控制主伸缩缸51的活塞杆端收缩至最短,此时滑块53在上述拉力作用沿套筒52运动至其相对第一限位环52a一端,并靠近或抵接于第一限位环52a,且此时套筒52与主伸缩缸51的缸体端之间的间距最小,弹簧54处于拉伸状态。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