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4831发布日期:2019-05-31 20:41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池塘路基实验围隔,具体涉及一种鱼、虾池塘零换水养殖实验用围隔。



背景技术:

池塘围隔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水域生态学研究方法,也是研究水域生态系的有效工具。围隔实验的优越性表现在:(1)体积小,易于操作;(2)实验不同处理设置于同一水域,彼此间条件基本一致,所得数据可比性高;(3)运行成本低,同一实验可设置较多处理和重复;(4)围隔内环境与水体规模更接近于池塘,实验数据比室内养殖实验更具代表性和真实性。因此,其所提供的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和可靠。

目前,池塘路基实验围隔的制作过程如下:池水排干后,向池塘底部砸入木桩定形,木桩与木桩之间利用竹竿、长竹片、铁丝等联结固定构成支架,外围再覆以高密度聚乙烯编织布作为隔水材料,下缘埋入底泥中压实,此后每个木桩外侧需加一根长竹竿,以夹住编织布,并用铁丝上下扎紧。该制作过程不仅费时费力、成本较高,而且使用周期短、维护困难,后期不易拆除。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池塘路基实验围隔,解决现有池塘路基实验围隔制作过程复杂、成本较高、使用周期短、维护困难及后期不易拆除等缺陷,可直接在陆上制作完成,然后运到池塘,当池塘为软底泥时,直接将围隔置于池塘即可;而当池塘底质较硬时,可根据围隔底部形状挖10 cm深的沟,将围隔埋于沟中压实即可。

(二)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所述围隔为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六面除顶面和底面未设有PVC围隔幔外其余四面均设PVC围隔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长方体框架包括前长方形框架和后长方形框架,所述前长方形框架通过水平连接杆和后长方形框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长方体框架;所述前长方形框架和后长方形框架内均设有固定杆。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PVC围隔幔为PVC塑料板,所述PVC围隔幔长度比长方体框架顶面长方形周长长5 cm左右,宽度和长方体框架高度相同,所述围隔幔整张包裹于长方体框架的前后左右四面,所述PVC围隔幔的两端有5 cm重叠,拉紧后由三角包边固定于长方体框架前左连接杆上,所述PVC围隔幔与长方体框架连接处设有条形压边并用铆钉固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PVC围隔幔距底端约10 cm处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围隔幔内侧黏贴一片圆形橡胶片,所述橡胶片上部和围隔幔固定连接,下部和围隔幔接触连接,所述橡胶片尺寸大于排水孔尺寸。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长方体框架为不锈钢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池塘路基实验围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实用新型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可重复利用,可提高池塘养殖实验的运作效率和实验结果,对于水域生态研究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长方形框架,2、水平连接杆,3、PVC围隔幔,4、固定杆,5、排水口,6、后长方形框架,7、铆钉,8、条形压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所述围隔为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六面除顶面和底面未设有PVC围隔幔3外其余四面均设PVC围隔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长方体框架包括前长方形框架1和后长方形框架6,所述前长方形框架通过水平连接杆2和后长方形框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长方体框架;所述前长方形框架和后长方形框架内均设有固定杆4。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PVC围隔幔为PVC塑料板,所述PVC围隔幔长度比长方体框架顶面长方形周长长5 cm左右,宽度和长方体框架高度相同,所述围隔幔整张包裹于长方体框架的前后左右四面,所述PVC围隔幔的两端有5 cm重叠,拉紧后由三角包边固定于长方体框架前左连接杆上,所述PVC围隔幔与长方体框架连接处设有条形压边8并用铆钉7固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PVC围隔幔距底端约10 cm处有排水口5,所述排水口处围隔幔内侧黏贴一片圆形橡胶片,所述橡胶片上部和围隔幔固定连接,下部和围隔幔接触连接,所述橡胶片尺寸大于排水孔尺寸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长方体框架为不锈钢管。

制作方法:本实用新型利用不锈钢管焊制长方体框架,外围包裹以整张PVC塑料板,PVC塑料板结合处用三角包边固定于长方体框架上,PVC塑料板与长方体框架其它连接处设有条形压边并通过铆钉固定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