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洞内饲养中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5859发布日期:2019-03-15 19:10阅读:9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洞内饲养中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洞内饲养中蜂的装置,属于蜜蜂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山区中蜂养殖者将蜂箱或蜂桶放置在野外饲养,外界环境气候变化较大,蜂巢内不易维持稳定的温湿度,不利于蜂群发展;放置在野外的蜂群容易被盗,有时还会被一些野生动物破坏,安全性较低;而山区墙洞内饲养中蜂,虽然利于蜂群维持巢内的温湿度、防止野生动物破坏蜂箱或蜂群,但墙洞内传统饲养模式下或传统饲养使用的蜂箱及蜂桶,内部巢脾固定,不便于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取蜜时需割下巢脾,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同时难以清理内部杂物,容易滋生病菌和巢虫,影响蜂群正常生活。为了发挥山区墙洞养蜂利于维持蜂群温湿度、提高蜂群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克服墙洞传统养蜂巢脾不能移动、内部不易清扫等方面的弊端,亟待研发一种提高墙洞饲养中蜂效率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框架固定在墙体内部,内框架通过滑轨和轨道与外框架相连接,蜜蜂可从墙体外侧进入蜂巢,便于蜂群维持稳定的温湿度,并能够有效解决蜂箱被破坏及被盗问题;通过在内框架内部放置活动巢框,让蜜蜂在巢框内筑造巢脾,可从墙体内侧拉出内框架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取蜜过程中,无需切割巢脾,可增加蜂蜜产量、提高蜂蜜质量,省时省力;平时能够根据蜜蜂数量,增减巢框数量,调整蜜蜂生活的空间大小,及时清理杂物,便于工作人员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实用性强。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一种墙洞内饲养中蜂的装置包括外框架、内框架、墙体,所述外框架为六个面均为开口的长方体框架,外框架后侧设有后侧板,后侧板正面开设有舌型活动巢门Ⅰ,外框架前侧底部开设有水平的放置槽,放置槽内部放置有一块可从外框架拉出的底板,外框架左右两内侧设有固定的水平轨道,外框架固定安装在墙体内部,内框架安装在外框架内;所述内框架为只在前侧面设有前侧板的长方体框架结构,内框架左右两外侧设有与轨道相对应的水平滑轨,内框架顶部左右两内侧设置有相互对应的框受,两个框受上放置有活动巢框,内框架前侧设有前侧板,前侧板上装有推拉把手和舌型活动巢门Ⅱ。

优选地,所述活动巢框包括巢框上梁、巢框下梁、巢框侧条,所述巢框下梁左右两侧分别垂直连接有巢框侧条,巢框侧条顶部水平连接有巢框上梁,巢框上梁宽度大于巢框侧条宽度。

优选地,所述两个框受上放置活动巢框,且活动巢框的巢框上梁之间不留空隙。

优选地,所述两个框受上放置一块用于限定饲养空间的隔板,隔板与活动巢框之间不留空隙。

优选地,所述舌型活动巢门Ⅰ和舌型活动巢门Ⅱ的高度均为6.5mm-7.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框架固定在墙体内部,内框架通过滑轨和轨道与外框架相连接,蜜蜂可从墙体外侧进入蜂巢,便于蜂群维持稳定的温湿度,并能够有效解决蜂箱被破坏及被盗问题;通过在内框架内部放置活动巢框,让蜜蜂在巢框内筑造巢脾,可从墙体内侧拉出内框架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取蜜过程中,无需切割巢脾,可增加蜂蜜产量、提高蜂蜜质量,省时省力;平时能够根据蜜蜂数量,增减巢框数量,调整蜜蜂生活的空间大小,及时清理杂物,便于工作人员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框架及后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板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框架前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内框架后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纵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内框架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活动巢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外框架、2-内框架、3-轨道、4-后侧板、5-舌型活动巢门Ⅰ、6-放置槽、7-底板、8-滑轨、9-前侧板、10-推拉把手、11-框受、12-活动巢框、13-隔板、14-巢框上梁、15-巢框下梁、16-巢框侧条、17-墙体、18-舌型活动巢门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11所示,所述一种墙洞内饲养中蜂的装置包括外框架1、内框架2、墙体17。所述外框架1为六个面均开口的长方体框架,外框架1后侧设有后侧板4,后侧板4下部开设有舌型活动巢门Ⅰ5,外框架1前侧底部开设有水平的放置槽 6,放置槽6内部放置有一块可拉出的底板 7,底板7能够承接蜂群中产生的、掉落在底板的杂物,并及时清理,防止滋生病菌和巢虫,影响蜜蜂的正常繁殖,底板7的长度可大于框受11的长度,便于工作人员抽拉底板7,外框架1左右两内侧设有固定的水平轨道3,外框架1固定安装在墙体17内部,外框架1的前侧与墙体17内侧对应,设有舌型活动巢门Ⅰ5的后侧板4对应墙体的外侧,内框架2安装在外框架1内,在天气过冷或过热时,内框架2受益于墙体本身的特性,天冷时,墙体保温性良好,使内框架2内部保温,天气热时,内框架2处于墙体内部,避免阳光直射吸收过多热量,有效防止了内框架2内部过热,更有利于蜂群自身对于温湿度的调控。

内框架2包括滑轨8、前侧板9、推拉把手10、框受11,内框架2为只在前侧面设有前侧板9,并且六个面均为开口的长方体框架结构,内框架2左右两外侧设有与轨道3相对应的水平滑轨8,内框架2顶部左右两内侧设置有相互对应的框受11,框受11为台阶式结构,两个框受11上放置有活动巢框12,蜜蜂在活动巢框12内筑造巢脾,并由活动巢框12上的巢脾构成蜂巢,活动巢框12包括巢框上梁14、巢框下梁15、巢框侧条16,所述巢框下梁13左右两侧分别垂直连接有巢框侧条12,巢框侧条12顶部水平连接有巢框上梁11,巢框上梁14宽度大于巢框侧条12宽度,巢框上梁14宽度为34mm、巢框下梁15宽度为15mm、左右两侧条18宽度为25mm,内框架2前侧设有前侧板9,安装在内框架2上的前侧板9可涂刷不同颜色的颜料,从而便于蜜蜂识别所生活的内框架2,前侧板9上装有推拉把手10和舌型活动巢门Ⅱ18,内框架2后侧无侧板,蜂巢中的蜜蜂可直接通过舌型活动巢门Ⅰ5进出,蜜蜂也可通过舌型活动巢门Ⅱ18进出,可根据需要开启舌型活动巢门Ⅱ18或舌型活动巢门Ⅰ5,或两者同时开启。舌型活动巢门Ⅰ5和舌型活动巢门Ⅱ18的高度均为6.5mm-7.5mm之间,能够防止比蜜蜂个体大的胡蜂进入到蜂巢中,避免胡蜂伤害蜜蜂,造成蜜蜂死亡。

所述两个框受11上放置一块用于限定饲养空间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与活动巢框12之间不留空隙,隔出一定的蜜蜂生活空间,使其与蜜蜂的数量相适应,当蜜蜂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隔出的空间不能满足蜜蜂生活的需要,将隔板13沿框受11往外侧移动,再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活动巢框12,即可增加蜜蜂生活的空间。

框受11上放置的多个活动巢框12以及隔板13相互拼接,不留空隙,使得巢框上梁14形成一个无间隙的平面,蜜蜂不能到巢框上梁上面造赘脾,而两个相邻的活动巢框12的巢框侧条16之间存在9mm的间隙,蜜蜂能够在活动巢框内筑造巢脾。养蜂人员通过推拉把手10将内框架2拉出一定长度后,就有一定数量的巢脾露出墙体17之外,可根据需要调整巢脾,完成相应的蜂群管理操作。

滑轨8可选用钢珠滑轨,内框架2通过滑轨8对应安装在轨道3上,使得内框架2与外框架1相连接,实现推拉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饲养蜜蜂时,根据蜜蜂数量放置活动巢框12以及隔板13,通过滑轨8与外框架1上的轨道3相互连接将内框架2安装在外框架1内部,蜜蜂从墙体17外侧的舌型活动巢门Ⅰ5进入到内框架2中的蜂巢中,蜜蜂能够在活动巢框12内筑造巢脾,当需要进行取蜜或其他操作时,养蜂人员在墙体17内侧,通过推拉把手10拉出内框架2,提起放置在框受11上的活动巢框12进行相关操作或调整活动巢框12的位置,管理操作比较方便。当蜜蜂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隔出的空间不能满足蜜蜂生活的需要,可将隔板13沿框受11往外侧移动,再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活动巢框12,即可增加蜜蜂生活的空间。需要清理内框架2底部的杂物时,抽出底板7,清理完后,将底板7放回放置槽6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框架固定在墙体内部,内框架通过滑轨和轨道与外框架相连接,蜜蜂可从墙体外侧进入蜂巢,便于蜂群维持稳定的温湿度,并能够有效解决蜂箱被破坏及被盗问题;通过在内框架内部放置活动巢框,让蜜蜂在巢框内筑造巢脾,可在墙体内侧拉出内框架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取蜜过程中巢脾方便取出,并可利用摇蜜机取蜜,无需像传统饲养模式那样要切下巢脾毁巢取蜜,不仅可增加蜂蜜产量、还可提高蜂蜜质量,省时省力;平时能够根据蜜蜂数量,增减巢框数量,调整蜜蜂生活的空间大小,及时清理杂物,便于工作人员对蜂群进行管理操作,实用性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