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式插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6914发布日期:2019-01-29 17:2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皮带式插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到皮带式插秧机构。



背景技术:

红薯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丰富的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口感良好,深得人们的喜爱。通常红薯都是先在育苗床内育苗,然后再将红薯秧栽种在田地里。现有的栽种过程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速度比较慢,栽种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因此,现在急需一种可以提高栽种效率的装置完成红薯苗的种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皮带式插秧机构,人工将红薯秧苗放置到横向输送带上,使红薯秧苗落入夹持腔内,利用竖向输送带将红薯秧苗插入到土壤中,半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皮带式插秧机构,包括送秧单元和插秧单元,关键在于:所述的插秧单元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竖向输送带,竖向输送带的传送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且竖向输送带的后端向下倾斜,两个竖向输送带之间的间隙为秧苗的夹持腔,送秧单元包括设置在每个竖向输送带前端上方的横向输送带,横向输送带的传送方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横向输送带的末端与夹持腔衔接。

所述的插秧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横向输送带前方的定位板,定位板与横向输送带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送秧单元包括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之间的第二传送带,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沿左右方向排列且二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传送带为横向输送带,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的前端都向下倾斜且二者的倾斜角度相等;插秧单元包括第一纵轴、第二纵轴、以及设置在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之间的第三传送带,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沿前后方向排列且二者的下端都向前倾斜相同的角度,第三传送带为竖向输送带。

所述的送秧单元包括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横向传动轴、第二横向传动轴和第三横向传动轴,还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横向传动轴与第二横向传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二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三横向传动轴位于第二横向传动轴正后方,第一传送带的首端与第一横向传动轴的上端面相切,第一传送带的尾端依次绕过第二横向传动轴、第三横向传动轴、第一横向传动轴后与第一传送带的首端连接,位于第一横向传动轴与第二横向传动轴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为横向输送带,位于第二横向传动轴与第三横向传动轴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为竖向输送带,第一横向传动轴、第二横向传动轴和第三横向传动轴的前端都向下倾斜且三者的倾斜角度相等。

所述的第一横向传动轴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a为50°-70°。

所述的插秧机构还包括与第一横向传动轴平行设置的横向支撑轴,横向支撑轴位于第三横向传动轴与第一横向传动轴之间,位于横向支撑轴与第三横向传动轴之间的第一传送带竖直设置,位于横向支撑轴与第一横向传动轴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与横向输送带平行设置。

所述的第二纵轴的下端套装有第一连接套,第一连接套位于竖向输送带下方,第一连接套上铰接有第一仿形轮,第一仿形轮位于夹持腔外侧,第二纵轴与第一连接套形成转动配合。

所述的第三横向传动轴的下端套装有第二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位于竖向输送带下方,第二连接套上铰接有第二仿形轮,第二仿形轮位于夹持腔外侧,第三横向传动轴与第二连接套形成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在左右两个横向输送带上放置红薯秧苗,红薯秧苗的根部位于前方且有一截凸出在横向输送带前方,在横向输送带的作用下,两个横向输送带上的红薯秧苗交替进入两个竖向输送带之间的夹持腔内,并随着竖向输送带向后下方移动,随着插秧机构的不断前进,到达夹持腔底部的红薯秧苗会在插秧机构的带动下被斜插入土壤中,半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的俯视图。

附图中,1代表第三横向传动轴,2代表横向输送带,3代表竖向输送带,4代表定位板,5代表第一横轴,6代表第二横轴,7代表第二纵轴,8代表横向支撑轴,9代表第一横向传动轴,10代表第二横向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皮带式插秧机构,包括送秧单元和插秧单元,所述的插秧单元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竖向输送带3,竖向输送带3的传送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且竖向输送带3的后端向下倾斜,两个竖向输送带3之间的间隙为秧苗的夹持腔,送秧单元包括设置在每个竖向输送带3前端上方的横向输送带2,横向输送带2的传送方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横向输送带2的末端与夹持腔衔接。

插秧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横向输送带2前方的定位板4,定位板4与横向输送带2之间留有间隙。使用时,将定位板4与机架固定连接,利用定位板4可以保证红薯秧苗露在横向输送带2前端的根部长度都相等,从而保证斜插入土壤中的长度一致,即插秧深度一致。

下面给出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送秧单元包括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之间的第二传送带,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沿左右方向排列且二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传送带为横向输送带2,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的前端都向下倾斜且二者的倾斜角度相等;插秧单元包括第一纵轴、第二纵轴7、以及设置在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7之间的第三传送带,第一纵轴和第二纵轴7沿前后方向排列且二者的下端都向前倾斜相同的角度,第三传送带为竖向输送带3。横向输送带2和竖向输送带3可以共用一套驱动机构,也可以分别使用各自的驱动机构,共用一套驱动机构的话,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减小插秧机构的占地面积,而且可以确保横向输送带2和竖向输送带3的传动速度一致。为了使相邻红薯秧苗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在第二传送带上设置有定位标记,操作人员按照定位标记放置红薯秧苗即可。为了确保红薯秧苗能够被顺利插入到土壤内,将横向输送带2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δ设置为50°-70°且优选为60°,竖向输送带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等于横向输送带2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δ。

第二纵轴7的下端套装有第一连接套,第一连接套位于竖向输送带3下方,第一连接套上铰接有第一仿形轮,第一仿形轮位于夹持腔外侧,第二纵轴7与第一连接套形成转动配合。在不影响第二纵轴7正常转动的前提下,利用仿形轮可以避免竖向输送带3的下端直接与土壤接触而被磨损。

第二实施例,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送秧单元包括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横向传动轴9、第二横向传动轴10和第三横向传动轴1,还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横向传动轴9与第二横向传动轴10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二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三横向传动轴1位于第二横向传动轴10正后方,第一传送带的首端与第一横向传动轴9的上端面相切,第一传送带的尾端依次绕过第二横向传动轴10、第三横向传动轴1、第一横向传动轴9后与第一传送带的首端连接,位于第一横向传动轴9与第二横向传动轴10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为横向输送带2,位于第二横向传动轴10与第三横向传动轴1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为竖向输送带3,第一横向传动轴9、第二横向传动轴10和第三横向传动轴1的前端都向下倾斜且三者的倾斜角度相等。

第一横向传动轴9、第二横向传动轴10和第三横向传动轴1相互配合,使第一传送带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结构,将插秧机构安装到机架上时,只要使所有传动轴的前端都向下倾斜相同角度即可,所有传动轴只需要一个驱动机构即可,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更加方便。为了使相邻红薯秧苗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在第一传送带上设置有定位标记,操作人员按照定位标记放置红薯秧苗即可。竖向输送带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等于横向输送带2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a,为了确保红薯秧苗能够被顺利插入到土壤内,将第一横向传动轴9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即横向输送带2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a)设置为50°-70°且优选为60°。

插秧机构还包括与第一横向传动轴9平行设置的横向支撑轴8,横向支撑轴8位于第三横向传动轴1与第一横向传动轴9之间,位于横向支撑轴8与第三横向传动轴1之间的第一传送带竖直设置,位于横向支撑轴8与第一横向传动轴9之间的第一传送带与横向输送带2平行设置。利用横向支撑轴8将位于第一横向传动轴9和第三横向传动轴1之间的第一传送带分成两段悬空带,可以缩小每段悬空带的长度,使第一传送带的张紧力更好,传送速度更加均匀。

第三横向传动轴1的下端套装有第二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位于竖向输送带3下方,第二连接套上铰接有第二仿形轮,第二仿形轮位于夹持腔外侧,第三横向传动轴1与第二连接套形成转动配合。在不影响第三横向传动轴1正常转动的前提下,利用仿形轮可以避免竖向输送带3的下端直接与土壤接触而被磨损。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以第一实施例为例,如图6和图7所示,将本实用新型中的插秧机构固定在机架上,机架前端设置有牵引架,便于靠人力或者是其它动力机构拉动机架前进,利用机架带动插秧机构前进,将第一横轴5与驱动机构连接,第一纵轴与第一横轴5形成传动配合,在左右两个横向输送带2上放置红薯秧苗,红薯秧苗的根部位于前方且有一截凸出在横向输送带2前方,在横向输送带2的作用下,两个横向输送带2上的红薯秧苗交替进入两个竖向输送带3之间的夹持腔内,并随着竖向输送带3向后下方移动,随着机架的不断前进,到达夹持腔底部的红薯秧苗会在机架的带动下被斜插入土壤中,半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