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8729发布日期:2019-08-13 20:26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长茎葡萄蕨藻,属绿藻门,原产于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日本的冲绳等地,因其外观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而得名,是一种高经济作物。海葡萄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糖体,且低热量、无胆固醇,其营养丰富,有“绿色鱼子酱”美名;具备抗御细菌与真菌的特性,对减缓糖尿病、高血压与风湿症的危害有一定作用,在美容保健方面也具有很好功效。现有将长茎葡萄蕨藻养殖在海水中的养殖装置为单层,在海水中铺开,将长茎葡萄蕨藻间隔培养,以避免长茎葡萄蕨藻扎堆,但是占用海域面积大,且养殖装置本身体积大,不易下放和打捞,现有技术中缺乏立体养殖长茎葡萄蕨藻的装置。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旨在实现长茎葡萄蕨藻的立体养殖。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包括浮子,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浮子下方的养殖框架,设置在所述养殖框架内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若干个生长板,以及与所述生长板可拆卸连接的若干个柔性固定装置;所述柔性固定装置设置在长茎葡萄蕨藻的外围并用于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在所述生长板上。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浮子包括闭环式浮筒,设置在所述闭环式浮筒上的通气口,以及用于堵塞所述通气口的塞子。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柔性固定装置包括左右两端均开口的柔性管,所述柔性管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柔性管的直径为2cm~3cm。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柔性管上设置有通孔结构。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通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柔性管顶面的若干个第一通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柔性管底面的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容纳长茎葡萄蕨藻的枝,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容纳长茎葡萄蕨藻的丝状假根。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所述柔性管外围间隔捆绑有若干个绳带,与所述绳带接触的柔性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柔性管左右两端开口的直径。

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绳带之间间隔2cm~3c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养殖框架形成从上到下的立体空间,便于安装所述生长板,并将所述生长板分层安装;由于长茎葡萄蕨藻较为脆弱,因此通过所述柔性固定装置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在所述生长板上,避免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到所述生长板上时造成损伤,然后将所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放入适合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水域即可实现长茎葡萄蕨藻的立式分层养殖,从而节约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时占用的水域面积,提升固定水域内的纵向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浮子、所述养殖框架及所述生长板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长茎葡萄蕨藻插入自然状态下柔性管内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绳带捆绑所述柔性管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浮子、所述养殖框架及所述生长板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长茎葡萄蕨藻插入自然状态下柔性管内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绳带捆绑所述柔性管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包括:浮子1、设置在所述浮子1下方的养殖框架2、设置在所述养殖框架2内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若干个生长板3以及与所述生长板3可拆卸连接的若干个柔性固定装置;所述柔性固定装置设置在长茎葡萄蕨藻100的外围并用于将长茎葡萄蕨藻100固定在所述生长板3上。

所述养殖框架2形成从上到下的立体空间,便于安装所述生长板3,并将所述生长板3分层安装;由于长茎葡萄蕨藻100较为脆弱,因此通过所述柔性固定装置将长茎葡萄蕨藻100固定在所述生长板3上,避免将长茎葡萄蕨藻100固定到所述生长板3上时造成损伤,然后将所述长茎葡萄蕨藻100养殖装置放入适合长茎葡萄蕨藻100生长的水域即可实现长茎葡萄蕨藻100的立式分层养殖,从而节约长茎葡萄蕨藻100养殖时占用的水域面积,提升固定水域内的纵向空间利用率。

所述浮子1包括闭环式浮筒,设置在所述闭环式浮筒上的通气口,以及用于堵塞所述通气口的塞子。所述闭环式浮筒内用于灌装气体,使得所述闭环式浮筒能够漂浮在水域中,并将所述养殖框架2定位在水域中需要的养殖深度。

所述柔性固定装置包括左右两端均开口的柔性管4,所述柔性管4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所述柔性管4具有弹性,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柔性管4在自然状态下为中空的圆柱体形,且两端均具有开口;所述柔性管4安装在所述生长板3上,且所述柔性管4的两端开口分别朝向左右方向设置,即所述柔性管4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使得所述柔性管4能够与所述生长板3接触的面积增加,提升所述柔性管4在所述生长板3上安装的牢固性,以避免长茎葡萄蕨藻100在水中的漂浮性带动所述柔性管4自所述生长板3上松脱。

所述柔性管4的直径为2cm~3cm,所述柔性管4的长度为5cm~6cm,所述柔性管4的长度较短,将一株长茎葡萄蕨藻100放入所述柔性管4内后,所述柔性管4并不会完全包覆长茎葡萄蕨藻100,而会使长茎葡萄蕨藻100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从所述柔性管4的左右两端开口露出,更加适宜于长茎葡萄蕨藻100在所述柔性管4内的生长。

所述柔性管4上设置有通孔结构。所述通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柔性管4顶面的若干个第一通孔41,以及设置在所述柔性管4底面的若干个第二通孔42,所述第一通孔41用于容纳长茎葡萄蕨藻100的枝,所述第二通孔42用于容纳长茎葡萄蕨藻100的丝状假根。即长茎葡萄蕨藻100虽然有部分被约束在所述柔性管4内,但是所述第一通孔41和所述第二通孔42分别为长茎葡萄蕨藻100的枝和丝状假根的生产提供空间。

较佳的,所述第一通孔41的直径为0.5cm~1.5cm;所述第二通孔42的直径为1mm~2mm。

长茎葡萄蕨藻100生产出来的部分新枝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1生长,同时由于长茎葡萄蕨藻100具有一定的漂浮性,所述第一通孔41和所述柔性管4均对长茎葡萄蕨藻100产生一定的定位作用,避免所述长茎葡萄蕨藻100养殖装置在大动作晃动下,长茎葡萄蕨藻100产生扎堆的现象。

所述柔性管4外围间隔捆绑有若干个绳带5,与所述绳带5接触的柔性管4的直径小于所述柔性管4左右两端开口的直径,即通过若干个所述绳带5将所述柔性管4的若干个部位进行捆扎,便于将长茎葡萄蕨藻100固定在所述柔性管4内,而避免长茎葡萄蕨藻100随浮力从所述柔性管4内脱出。

较佳的实施例一,所述绳带5为一个,并设置在所述柔性管4的中间,使得所述柔性管4成沙漏状;较佳的实施例二,所述绳带5为两个,并将所述柔性管4均分,且相邻两个所述绳带5之间间隔2cm~3cm。

所述养殖框架2包括沿所述闭环式浮筒的周长方向均匀设置的四个铝棒,所述铝棒竖直设置,所述铝棒的长度为2m~3m;所述铝棒的顶部向所述闭环式浮筒内侧弯曲形成挂钩状挂在所述闭环式浮筒上,所述铝棒通过连接线与所述闭环式浮筒连接。

所述生长板3包括多个竹片,所述多个竹片组装成格栅状;所述竹片的宽度为1cm,相邻且具有间隔的两个所述竹片之间的间距为5cm~10cm,两个所述竹片的相交处与所述柔性管4连接,相邻且具有间隔的两个所述竹片之间的间距将相邻两个所述柔性管4间隔开,避免相邻两株长茎葡萄蕨藻100扎堆缠绕。

所述养殖框架2使用所述铝棒制成,所述生长板3使用所述竹片制成,所述铝棒保证所述养殖框架2的坚固程度,所述竹片可以减少高分子材料在海水中的使用量,从而避免高分子材料对海水的污染。

所述闭环式浮筒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四个所述铝棒分别安装在所述闭环式浮筒的四角并组成长方形;四个所述铝棒组成长方形的横截面的长度为3m~5m、宽度为1m~2m。进一步的,上下相邻两个所述生长板3之间的间距为50cm~60cm,以尽量减小相邻两层长茎葡萄蕨藻100在养殖过程中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其包括:浮子、设置在所述浮子下方的养殖框架、设置在所述养殖框架内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若干个生长板以及与所述生长板可拆卸连接的若干个柔性固定装置;所述柔性固定装置设置在长茎葡萄蕨藻的外围并用于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在所述生长板上。所述养殖框架形成从上到下的立体空间,便于安装所述生长板,并将所述生长板分层安装;由于长茎葡萄蕨藻较为脆弱,因此通过所述柔性固定装置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在所述生长板上,避免将长茎葡萄蕨藻固定到所述生长板上时造成损伤,然后将所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装置放入适合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水域即可实现长茎葡萄蕨藻的立式分层养殖,从而节约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时占用的水域面积,提升固定水域内的纵向空间利用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