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9473发布日期:2019-04-16 22:24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苜蓿切叶蜂人工繁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苜蓿切叶蜂的室内孵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苜蓿(Medicago sativa)也称为紫花苜蓿或是普通苜蓿,由于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各种营养成分丰富而被称为牧草之王。苜蓿栽培推广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足够数量的种子。由于苜蓿花器的结构特性,一般授粉昆虫包括蜜蜂都不能有效地打开其弹粉机构,起不到传粉作用,加之苜蓿花自交不亲和,授粉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非常低,造成种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属于蜜蜂总科切叶蜂科,原产西亚和欧洲,1930年偶然间传入美国,研究非常深入,这个欧亚非社会性传粉者的蜂巢管理模式对北美苜蓿种子产业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使得北美苜蓿种子产业上了新台阶,种子产量增加了3~5倍。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缺乏切叶蜂授粉成为限制我国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提高的瓶颈。我国对苜蓿切叶蜂室内孵化、田间释放、回收及保存等人工繁育工作还不完善与稳定。苜蓿切叶蜂常因室内孵化条件不当、寄生蜂诱杀不完全、释放和回收不及时及保存不当等导致其蜂茧羽化受阻、二代蜂发生、过早发育及病虫害发生,从而影响了其有效的繁殖。

当前,苜蓿切叶蜂的室内孵化装置主要是养虫笼。这种养虫笼的技术缺陷主要表现为:(1)在室内孵化苜蓿切叶蜂期间,无法通过养虫笼诱杀寄生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2)养虫笼具有纱网接缝结构,由于苜蓿切叶蜂具有钻洞习性,容易使孵化出的苜蓿切叶蜂在养虫笼的纱网接缝中死亡,降低苜蓿切叶蜂成活率;(3)养虫笼的结构使其不便于在田间释放苜蓿切叶蜂;(4)养虫笼的体积太大,田间释放苜蓿切叶蜂时,运输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养虫笼的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通过这种专用孵化装置室内人工繁育苜蓿切叶蜂,不仅可以有效诱杀寄生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保证苜蓿切叶蜂在室内安全有活力的进行孵化,还可达到在田间多次反复有效释放苜蓿切叶蜂田间的效果。

具体而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其包括孵蜂盘和孵蜂盖,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相接合形成用于孵化苜蓿切叶蜂的空间,在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的接合部无缝隙,所述孵蜂盖和/或孵蜂盘上设置有网孔。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的接合部具有凹凸结构,所述孵蜂盘的接合部为上凸部,所述孵蜂盖的接合部为下凹部,所述下凹部与所述上凸部无缝隙接合。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孵蜂盖的下凹部扣合于所述孵蜂盘的上凸部。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盖的至少一侧边设置隔离网,所述隔离网上布设有所述网孔,所述网孔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盘的至少一侧边设置隔离网,所述隔离网上布设有所述网孔,所述网孔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盖、孵蜂盘均为长方体,所述孵蜂盘用于盛放苜蓿切叶蜂蜂茧,所述孵蜂盖可盖扣在所述孵蜂盘上。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的接合部具有凹凸结构,所述孵蜂盘的接合部为上凸部,所述孵蜂盖的接合部为下凹部,所述下凹部与所述上凸部无缝隙接合。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盖的顶侧边设置隔离网,所述隔离网上布设有所述网孔,所述网孔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孵蜂盘的底侧边设置隔离网,所述隔离网上布设有所述网孔,所述网孔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

与现有养虫笼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至少具有下述的有益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其包括孵蜂盘和孵蜂盖,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相接合形成用于孵化苜蓿切叶蜂的空间,在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的接合部无缝隙,所述孵蜂盖和/或孵蜂盘上设置有网孔。孵蜂盘和孵蜂盖接合方式有多种,优选地,孵蜂盘和孵蜂盖的接合方式为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特别的限定,只要孵蜂盖、孵蜂盘相接合形成用于孵化苜蓿切叶蜂的空间,适用于苜蓿切叶蜂的室内孵化,且其接合部无缝隙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意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制作方式灵活,样式多变,易满足于不同的试验目的及要求,同时为苜蓿切叶蜂的室内孵化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装置。

所述孵蜂盖和/或孵蜂盘上设置有网孔,所述网孔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便于有效诱杀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另一方面,所述孵蜂盖、孵蜂盘的接合部无缝隙,孵化出的苜蓿切叶蜂在专用孵化装置内无缝隙可钻,避免苜蓿切叶蜂钻入缝隙死亡,保证苜蓿切叶蜂在室内安全孵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养虫笼的诸多技术缺陷,实现了苜蓿切叶蜂室内高效、简便、安全孵化,同时可有效释放苜蓿切叶蜂,大大提高了苜蓿切叶蜂的孵化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孵蜂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孵蜂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孵蜂盘;2、孵蜂盖;3、隔离网;4、网孔;5、接合部;6、上凸部;7、下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效果,现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用于苜蓿切叶蜂的室内孵化,其整体示意结构见图1,从图1可知,这种专用孵化装置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称为孵蜂盖2,下面部分称为孵蜂盘1,孵蜂盖2和孵蜂盘1相接合形成用于孵化苜蓿切叶蜂的空间。苜蓿切叶蜂蜂茧装入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在所述空间内孵化成苜蓿切叶蜂。苜蓿切叶蜂常因室内孵化条件不当、寄生蜂诱杀不完全等因素导致其蜂茧羽化受阻、二代蜂发生、过早发育及病虫害发生,从而影响了其有效的繁殖,因此,在苜蓿切叶蜂室内孵化期间,通常需要诱杀寄生蜂。为了有效诱杀寄生蜂,所述孵蜂盖2和/或孵蜂盘1上设置有网孔4,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而苜蓿切叶蜂不可从所述空间内经网孔4飞出(钻出)这种专用孵化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孵蜂盖2和/或孵蜂盘1上设置有网孔4,说明本实施例不限定网孔4的设置位置和网孔4的形状;而对网孔4的孔径大小应有限定,在室内孵化苜蓿切叶蜂期间,至少可以保证有效诱杀寄生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还有,苜蓿切叶蜂具有钻孔习性,孵化出的苜蓿切叶蜂易因在缝中死亡,降低苜蓿切叶蜂成活率。为了避免苜蓿切叶蜂钻入缝隙中,所述孵蜂盖2、孵蜂盘1的接合部5无缝隙。实现这种无缝隙接合的方式具有多种,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如实施例1所述,其包括孵蜂盖2和孵蜂盘1。图2是实施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孵蜂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所述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孵蜂盖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孵蜂盖2和孵蜂盘1的接合部5具有凹凸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孵蜂盘1的接合部5为上凸部6,所述孵蜂盖2的接合部5为下凹部7,所述下凹部7与所述上凸部6无缝隙接合。凹凸结构的设置,孵蜂盖2的下凹部7可以扣合于所述孵蜂盘1的上凸部6,使得接合部5无缝隙,从而避免苜蓿切叶蜂钻入缝隙中致其死亡。

所述孵蜂盖2的至少一侧边设置隔离网3,所述隔离网3上布设有所述网孔4,所述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所述网孔4的具体设置方式,参见实施例1。

同样地,所述孵蜂盘1的至少一侧边设置隔离网3,所述隔离网3上布设有所述网孔4,所述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所述网孔4的具体设置方式,参见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如实施例1和2所述,其包括孵蜂盖2和孵蜂盘1。如图2和图3所示,孵蜂盖2和孵蜂盘1均为长方体,孵蜂盘2用于盛放苜蓿切叶蜂蜂茧,孵蜂盖2可盖扣在所述孵蜂盘1上。在孵蜂盖2的顶侧边设置隔离网3,所述隔离网3上布设有所述网孔4,所述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类似地,在孵蜂盘1的底侧边设置隔离网3,所述隔离网3上布设有所述网孔4,所述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

将孵蜂盖2和孵蜂盘1制作成长方体,二者之间形成有一定空间,便于苜蓿切叶蜂活动,孵蜂盖2罩住孵蜂盘1且接合部5无缝隙,使苜蓿切叶蜂无法钻入接合部5而避免其死亡。优选地,所述隔离网3选用钢丝网,钢丝网上布设有所述网孔4,所述网孔4的孔径大小仅限于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通过,有效诱杀寄生苜蓿切叶蜂的寄生蜂,解决寄生蜂对苜蓿切叶蜂的再次寄生,保证苜蓿切叶蜂孵化过程中的安全。至于孵蜂盖2和孵蜂盘1的制作材料,优选地,其应选用无异味的材料制作,防治异味影响苜蓿切叶蜂活力;同时,制作材料应轻便,便于苜蓿切叶蜂的专用孵化装置的田间运输,利于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孵蜂盖2和孵蜂盘1的制作材料优选为无味、无孔且轻便的木材。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