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芽盘覆土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5095发布日期:2019-08-03 15: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芽盘覆土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领域,涉及稻种的培育,具体涉及一种稻芽盘覆土流水线。



背景技术:

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水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1)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2)育苗: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3)插秧: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当前拌浆盘式育秧技术主要采用人工撒种的方式,其播种质量低,不均匀,秧苗素质不高,很难达到机插要求,严重影响了插秧机的推广使用以及水稻产量的提升。而秧苗在制作稻芽盘是需要在稻芽上铺一层泥土,避免秧苗着根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稻芽盘覆土流水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芽盘覆土流水线,它包括:

载盘上料组件,所述载盘上料组件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两块限位框体、一体连接在两块所述限位框体端部的侧挡板、安装在两块所述限位框体之间的两块第一支撑板、一端安装在所述限位框体内壁上且另一端贯穿两块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根第一转轴、套接在每根所述第一转轴上的多个第一皮带轮、绕设在所述第一皮带轮上的多根第一传送皮带、安装在两块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且位于两根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多根支撑横杆、套接在所述支撑横杆上且与所述第一传送皮带相配合的多个限位轮以及通过第一链条与所述第一转轴相连接的第一电机;

载盘输送组件,所述载盘输送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框体一侧且与其相配合的支撑框体、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底面的多根支撑柱、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内且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转轴、套接在每根所述第二转轴上的多个第二皮带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内侧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多组输料滚轮组、绕设在所述第二皮带轮上的多根第二传送皮带、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下游的多根第三转轴、套接在所述第三转轴上的多个转轮以及通过第二链条与所述第二转轴相连接的第二电机;

基质入料组件,所述基质入料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传送皮带下游的第一支撑座、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的基质入料斗、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体一侧且与所述基质入料斗相配合的基质输送车、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内且与所述基质入料斗相配合的第一循环输送带组、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内且与所述第一循环输送带组相配合的基质平铺机构、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下游的基质整平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基质整平机构下方的承料屉以及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基质整平机构下游的淋水机构,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支撑框体之间形成供载盘通过的空间;所述基质输送车包括第一支架体、通过第一轴承座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体内的两根第一传动轴、套设在两根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一循环输料带、与任一所述第一传动轴端部相连接的第三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体底部使其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一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底部的第一移动滚轮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基质料斗;所述基质平铺机构包括可调节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两侧壁上的第一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内且与所述第一螺栓相连接的第一摆块以及安装在两块所述第一摆块之间的第二刮板;所述基质整平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的罩盖、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罩盖上的毛刷、一端与所述罩盖外壁相枢轴连接的两根摆杆、连接在两根所述摆杆之间的整平辊、设置于所述罩盖外且与所述毛刷端部相连接的传动链、与所述传动链相配合的第四电机以及罩设于所述传动链和所述第四电机外的外罩;所述淋水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的两块第四支撑板、安装在两块所述第四支撑板之间的多根喷淋横管、与多根所述喷淋横管端部相连通的输液管、一端与所述输液管中部相连通且安装有喷淋开关的进液管、与所述进液管另一端相连通的转接管、设置于所述喷淋横管下方的积液槽体以及一端与所述积液槽体相连通的回水管;

稻芽入料组件,所述稻芽入料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淋水机构下游的第二限位挡片、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挡片下游的一对第二支撑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顶部的第二支撑座、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的稻芽入料斗、与所述稻芽入料斗相枢轴连接且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稻芽入料斗顶部的盖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体一侧且与所述稻芽入料斗相配合的稻芽输料机;

覆土入料组件,所述覆土入料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座下游的第三支撑座、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座上的覆土入料斗、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体内且与所述覆土入料斗相配合的第二循环输送带组、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座内且与所述第二循环输送带组相配合的覆土平铺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座侧面的第一刮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体一侧的覆土盛料机构以及一端与所述覆土盛料机构相配合且另一端与所述覆土入料斗相配合的覆土输送车;所述第三支撑座和所述支撑框体之间形成供载盘通过的空间。

优化地,所述稻芽输料机包括稻芽盛放斗、下端与所述稻芽盛放斗相连通的物料提升箱、与所述物料提升箱相连通且与所述稻芽入料斗相配合的出料导锥、安装在所述物料提升箱侧壁上且与其相配合的提升电机、一端安装在所述稻芽盛放斗底面的支撑底杆以及安装在所述物料提升箱底部的第二移动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导锥与所述物料提升箱相枢轴连接,所述稻芽输料机还包括一端与所述出料导锥相枢轴连接的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物料提升箱相枢轴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枢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相配合的滑槽。

优化地,所述覆土平铺机构包括可调节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座两侧壁上的第二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座内且与所述第二螺栓相连接的第二摆块以及安装在两块所述第二摆块之间的第三刮板;所述覆土输送车包括第二支架体、通过第二轴承座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体内的两根第二传动轴、套设在两根所述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二循环输料带、与任一所述第二传动轴端部相连接的第四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体底部使其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二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底部的第三移动滚轮;所述覆土盛料机构包括第三支架体、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体上的覆土暂存箱以及安装在所述覆土暂存箱底部且与其相连通的覆土出料斗,所述覆土出料斗与所述覆土输送车相配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通过采用特定结构的载盘上料组件、载盘输送组件、基质入料组件、稻芽入料组件和覆土入料组件等进行配合,这样能够向稻芽盘依次铺设营养基质、稻芽和泥土,从而实现了对稻芽在线覆土,生产效率高且人力成本低,有利于提高水稻育苗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载盘上料组件和载盘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载盘输送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载盘输送组件的其它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稻芽入料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稻芽盘覆土流水线覆土入料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的稻芽盘覆土流水线,主要包括载盘上料组件1、载盘输送组件2、基质入料组件3、稻芽入料组件4和覆土入料组件5等。

其中,载盘上料组件1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两块限位框体11(两块限位框体11间隔设置而在它们之间形成可以放置稻芽盘的容置空间)、一体连接在两块限位框体11端部的侧挡板12(侧挡板12仅存在两块限位框体11的一端,两块限位框体11的另一端处形成开口以便稻芽盘的移出)、安装在两块限位框体11之间的两块第一支撑板14(可以在两块限位框体11之间连接多根与其相垂直的支杆,使得第一支撑板14安装在多根支杆上,这样第一支撑板14平行与限位框体11)、一端安装在限位框体11内壁上且另一端贯穿两块第一支撑板14的两根第一转轴13、套接在每根第一转轴13上的多个第一皮带轮15(第一皮带轮15固定在第一转轴13上)、绕设在第一皮带轮15上的多根第一传送皮带16、安装在两块第一支撑板14之间且位于两根第一转轴13之间的多根支撑横杆17、套接在支撑横杆17上且与第一传送皮带16相配合的多个限位轮18以及通过第一链条与一根第一转轴13相连接的第一电机(图中未显示,通常该第一转轴13的端部安装有与第一链条相配合的齿轮),这样利用第一电机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13转动而同步带动第一皮带轮15的转动;在使用时,人工将稻芽盘放在两块限位框体11之间,启动第一电机以将稻芽盘向下游输送。在本实施例中,载盘上料组件1还包括安装在限位框体11端面(朝向载盘输送组件2的端面)的感应器10以及安装在限位框体11端面的第一限位挡片19(第一限位挡片19与限位框体11相枢轴连接);可以在限位框体11上安装与第一限位挡片19相连接的气缸,这样当感应器10感应到有稻芽盘通过时,发送信号给控制器(常规的PLC)从而控制气缸动作带动第一限位挡片19转动,以挡住下一个稻芽盘通过,防止相邻两个稻芽盘的相互干扰;一定时间间隔后(可以采用市售的德力西继电器控制),控制器控制使得气缸复位,下一个稻芽盘才可以正常通过。

载盘输送组件2包括设置在限位框体11一侧(即限位框体11的下游)且与其相配合的支撑框体21、安装在支撑框体21底面的多根支撑柱20、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框体21内且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转轴22、套接在每根第二转轴22上的多个第二皮带轮24、安装在支撑框体21内侧面上且位于第二转轴22和第一转轴13之间的多组输料滚轮组23、绕设在第二皮带轮24上的多根第二传送皮带25、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框体21内且位于第二转轴22下游的多根第三转轴26、套接在第三转轴26上的多个转轮27以及通过第二链条与第二转轴22相连接的第二电机(图中未显示)。同样的,利用第二电机的工作带动第二转轴22转动而同步带动第二传送皮带25的转动,以将其上的稻芽盘相下游输送。载盘输送组件2的支撑框体21在第一支撑座32及其下游处仅具有多根第三转轴26而每根第三转轴26上设置有多个转轮27。

基质入料组件3包括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第二传送皮带25下游的第一支撑座32(第一支撑座32和支撑框体21之间形成供载盘通过的空间)、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上的基质入料斗33(可以在第一支撑座32内安装位于基质入料斗33下方的振动筛,以保证基质的均匀下落)、设置在支撑框体21一侧且与基质入料斗33相配合的基质输送车34、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框体21内且与基质入料斗33相配合的第一循环输送带组38(第一循环输送带组38采用常规的即可,通常包含一对转动轴、绕设在一对转动轴上的循环输送带以及通过传动链与转动轴相连接的电机,用于与承接从基质入料斗33处输入的基质并输送至掉落在下方的载盘内)、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内且与第一循环输送带组38相配合的基质平铺机构35、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第一支撑座32下游的基质整平机构36、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2和基质整平机构36下方的承料屉31以及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基质整平机构36下游的淋水机构37。在本实施例中,基质输送车34包括第一支架体341、通过第一轴承座345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体341内的两根第一传动轴346、套设在两根第一传动轴346上的第一循环输料带342、与任一第一传动轴346端部相连接的第三电机(图中未显示)、安装在第一支架体341底部使其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一支架343、安装在第一支架343底部的第一移动滚轮344以及安装在第一支架343上的基质料斗347(基质料斗347位于第一支架343上表面的下部),此处通过人工或者人工操作铲车将稻芽营养基质倒入基质料斗347内,通过第一循环输料带342输入基质入料斗33。基质平铺机构35包括可调节地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两侧壁上的第一螺栓353(第一螺栓353通过螺纹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侧壁上)、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内且与第一螺栓353相连接的第一摆块352以及安装在两块第一摆块352之间的第二刮板351,可以通过旋转第一螺栓353调节第一摆块352的位置而调整第二刮板351与第一循环输料带342的间距,从而实现对第一循环输料带342上基质的刮平,随后基质才由第一循环输料带342上掉落至载盘内。基质整平机构36包括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的罩盖361、可转动地安装在罩盖361上的毛刷362、一端与罩盖361外壁相枢轴连接的两根摆杆363、连接在两根摆杆363之间的整平辊365、设置在罩盖361外且与毛刷362端部相连接的传动链、与传动链相配合的第四电机以及罩设于传动链和第四电机外的外罩364,利用旋转的毛刷362对载盘内装载的基质进行整平。淋水机构37包括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的两块第四支撑板371、安装在两块第四支撑板371之间的多根喷淋横管373、与多根喷淋横管373端部相连通的输液管374、一端与输液管374中部相连通且安装有喷淋开关377的进液管375、与进液管375另一端相连通的转接管376、设置在喷淋横管373下方的积液槽体378以及一端与积液槽体378相连通的回水管372,这样利用淋横管373对载盘内装载的基质进行喷淋。

稻芽入料组件4包括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淋水机构37下游的第二限位挡片40、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第二限位挡片40下游的一对第二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1的高度比载盘的厚度略大)、安装在第二支撑板41顶部的第二支撑座42、安装在第二支撑座42上的稻芽入料斗43、与稻芽入料斗43相枢轴连接且可开合地盖设于稻芽入料斗43顶部的盖板44以及设置在支撑框体21一侧且与稻芽入料斗43相配合的稻芽输料机45;稻芽输料机45包括稻芽盛放斗453、下端与稻芽盛放斗453相连通的物料提升箱451(常规的物料提升结构,如专利号为201610173919.X公开的)、与物料提升箱451相连通且与稻芽入料斗43相配合的出料导锥455、安装在物料提升箱451侧壁上且与其相配合的提升电机456、一端安装在稻芽盛放斗453底面的支撑底杆454以及安装在物料提升箱451底部的第二移动滚轮452。而出料导锥455与物料提升箱451相枢轴连接以便可以调节其与物料提升箱451之间的角度,稻芽输料机45还包括一端与出料导锥455相枢轴连接的第一连接杆457以及一端与物料提升箱451相枢轴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457相枢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杆458,第一连接杆457上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杆458另一端相配合的滑槽459。同样的,可以在此处安装与第二限位挡片40相配合的感应器已检测是否有稻芽盘通过,这样当感应器感应到有稻芽盘通过时,发送信号给控制器(常规的PLC)从而控制气缸动作带动第二限位挡片40转动,以挡住下一个稻芽盘通过,防止相邻两个稻芽盘的相互干扰;一定时间间隔后(可以采用市售的德力西继电器控制),控制器控制使得气缸复位,下一个稻芽盘才可以正常通过;此时需要加装动力组件以保证第三转轴26的转动旋转以使稻芽盘向下游输送。

覆土入料组件5包括安装在支撑框体21上且位于第二支撑座42下游的第三支撑座51(第三支撑座51和支撑框体21之间形成供载盘通过的空间)、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上的覆土入料斗52、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框体21内且与覆土入料斗52相配合的第二循环输送带组53、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内且与第二循环输送带组53相配合的覆土平铺机构55、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侧面的第一刮板54、设置在支撑框体21一侧的覆土盛料机构57以及一端与覆土盛料机构57相配合且另一端与覆土入料斗52相配合的覆土输送车56;覆土平铺机构55包括可调节地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两侧壁上的第二螺栓553(第二螺栓553通过螺纹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侧壁上)、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内且与第二螺栓553相连接的第二摆块552以及安装在两块第二摆块552之间的第三刮板551,这样可以通过旋转第二螺栓553调节第二摆块552的位置而调整第三刮板551与第二循环输送带组53的间距,从而实现对第二循环输送带组53上覆土的刮平,随后覆土才由第二循环输送带组53上掉落至载盘内。覆土输送车56包括第二支架体561、通过第二轴承座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体561内的两根第二传动轴562、套设在两根第二传动轴562上的第二循环输料带563、与任一第二传动轴562端部相连接的第四电机、安装在第二支架体561底部使其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二支架564以及安装在第一支架343底部的第三移动滚轮565。覆土盛料机构57包括第三支架体571、安装在第三支架体571上的覆土暂存箱573以及安装在覆土暂存箱573底部且与其相连通的覆土出料斗572,覆土出料斗572与覆土输送车56相配合。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