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网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3990发布日期:2019-05-21 20:4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网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网具。



背景技术:

在捕鱼时,网具通过从鱼塘的一岸向对岸移动,到达对岸时收底纲和上纲,使鱼集中在网片上,从而捕获鱼类,现有的网具对捕捞黄颡鱼有很大的缺点:1.网片大多使用有结网片,网眼过大,容易使黄颡鱼粘网,收鱼时费时费力;2.现有的网具底纲的沉子间距大,容易使黄颡鱼从底纲逃跑,起捕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网具,能够提高对黄颡鱼的起捕率,且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网具,包括赶网和垫网;

所述赶网包括第一上纲、第一底纲以及连接于第一上纲和第一底纲之间的第一网片,所述第一上纲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浮球,所述第一底纲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沉子,相邻所述第一浮球之间的间距为50-60cm,相邻所述第一沉子的间距为5-8cm;

所述垫网包括第二上纲、第二底纲以及连接于第二上纲和第二底纲之间的第二网片,所述第二网片为无结网,网眼为1-1.5cm,所述第二上纲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浮球,所述第二底纲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沉子,相邻所述第二浮球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所述第二沉子的间距为15-20cm;在捕鱼时,通过所述赶网将鱼群赶至所述垫网的上方,通过所述垫网起获鱼群。在使用时,首先将垫网设置于池塘的一侧,然后在与设置垫网相对的一侧设置赶网,将赶网向垫网一侧拖动将鱼群赶制垫网上,然后通过垫网将捕获的鱼拉出,赶网的沉子数量密集,能够降低从赶网处脱网的鱼的数量,但是过于密集的话起网十分费力,所以用沉子较为稀疏的垫网起网鱼群,两者配合使用,使得捕鱼更加高效,尤其是对黄颡鱼的捕捞。

进一步,所述第一沉子的间距为5cm。成年黄颡鱼的体长为10-18cm,第一沉子设置的短间隔能够提高黄颡鱼的上网率。

进一步,所述赶网的高度为1.5-2m。

进一步,所述赶网的长度为鱼塘宽度的1.5倍。

进一步,所述垫网的高度为6m。所述垫网在使用时主要是起网用,设置更高的高度能够增加鱼群的起捕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纲为尼龙绳,所述第一浮球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上纲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一浮球串联。尼龙绳的强度较高,能够增加网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第二上纲为尼龙绳,所述第二浮球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上纲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二浮球串联。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网具,包括垫网和赶网,在使用时相互配合优劣互补,提高了对鱼群的捕获率,且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垫网1、赶网2、第二上纲3、第二底纲4、第二浮球5、第二沉子6、第一上纲7、第一底纲8、第一浮球9、第一沉子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网具,包括赶网2和垫网1;

所述赶网2包括第一上纲7、第一底纲8以及连接于第一上纲7和第一底纲8之间的第一网片,所述第一上纲7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浮球9,所述第一底纲8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沉子10,相邻所述第一浮球9之间的间距为50-60cm,相邻所述第一沉子10的间距为5-8cm;

所述垫网1包括第二上纲3、第二底纲4以及连接于第二上纲3和第二底纲4之间的第二网片,所述第二网片为无结网,能够防止鱼粘网,取下粘在网上的鱼比较费力,网眼为1-1.5cm,所述第二上纲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浮球5,所述第二底纲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沉子6,相邻所述第二浮球5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所述第二沉子6的间距为15-20cm;在捕鱼时,通过所述赶网2将鱼群赶至所述垫网1的上方,通过所述垫网1起获鱼群。在使用时,首先将垫网1设置于池塘的一侧,然后在与设置垫网1相对的一侧设置赶网2,将赶网2向垫网1一侧拖动将鱼群赶制垫网1上,然后通过垫网1将捕获的鱼拉出,赶网2的沉子数量密集,能够降低从赶网2处脱网的鱼的数量,但是过于密集的话起网十分费力,所以用沉子较为稀疏的垫网1起网鱼群,两者配合使用,使得捕鱼更加高效,尤其是对黄颡鱼的捕捞。使用无结网能够防止鱼粘网,取下粘在网上的鱼比较费力。

所述第一沉子10的间距为5cm。成年黄颡鱼的体长为10-18cm,第一沉子10设置的短间隔能够提高黄颡鱼的上网率。

所述赶网2的高度为1.5-2m。

所述赶网2的长度为鱼塘宽度的1.5倍。

所述垫网1的高度为6m。所述垫网1在使用时主要是起网用,设置更高的高度能够增加鱼群的起捕率。

所述第一上纲7为尼龙绳,所述第一浮球9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上纲7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一浮球9串联。尼龙绳的强度较高,能够增加网具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上纲3为尼龙绳,所述第二浮球5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上纲3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二浮球5串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