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苗插秧机秧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7374发布日期:2019-06-18 23:46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拐子苗插秧机秧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拐子苗插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拐子苗插秧机的秧箱。



背景技术:

拐子苗种植模式是:相邻两行的株距一前一后相互错位,田间秧穴群体成“米”字形,图6是拐子苗种植模式示意图。“米”字形排列的秧穴群与自然规律的夏季较多的西南风、秋收季节变西北风、太阳日出、日移、日升、日落最长日光照射角度相一致,有效延长了对水稻秧田的光照时间,增加了田间对角的通风投光效率,提高了秧田地面的温度,有效地提升了水稻在生长周期内对积温的利用率,促进早熟,加速稻谷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水稻产量大大增加。

由于拐子苗的种植农艺技术能有效提高粮食作物产量,近年来,在水稻秧田作业中逐渐推广应用。传统的人力手工插秧很难实现拐子苗栽植,栽植作业质量无法保证,并且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目前,传统插秧机无法满足拐子苗的种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插秧机不能实现相邻两行的株距前后相互错位的种植方式。中国发明专利CN102783297B公开了双排秧箱宽窄行可调拐子苗水稻插秧机构,该插秧机构能实现一前一后错位种植,但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前后两排分体设置的秧箱存在重叠部分,后排秧箱对前排秧箱存在遮挡,在连续作业过程中,当秧箱内的秧苗被栽植臂取完后,对前排秧箱进行人工续苗时,操作困难,容易伤手,安全性低。

2、前后两排秧箱采用分体结构,在实现两排秧箱的往复横移运动时,结构过于繁琐复杂,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拐子苗插秧机秧箱,能满足拐子苗的种植要求,实现连续作业,安全性高,并且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拐子苗插秧机秧箱,包括:

秧箱底板和间隔设置在所述秧箱底板的多个秧箱隔板,相邻的所述秧箱隔板将所述秧箱底板分隔形成多个秧箱单元;

相邻所述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前后错位布置,所述多个秧箱单元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秧箱单元有六个,在所述六个秧箱单元中,三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前侧,其余三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后侧。

优选的,所述秧箱单元有八个,在所述八个秧箱单元中,四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前侧,其余四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后侧。

优选的,所述秧箱设置于秧门架的上方,所述秧门架开设有前后两排秧门,所述秧门与所述秧箱单元一一对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拐子苗插秧机秧箱配合相应的栽植臂使用,能满足拐子苗的农艺特点,可实现连续作业,续苗操作时安全性高,并且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为拐子苗栽植农艺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拐子苗插秧机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与拐子苗插秧机秧箱配合的秧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拐子苗插秧机秧箱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拐子苗插秧机秧箱俯视视图的示意图;

图5是图3拐子苗插秧机秧箱左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6是拐子苗的种植示意图;

图中,1-秧箱,11-秧箱单元,12-秧箱单元,13-秧箱单元,14-秧箱单元,15-秧箱单元,16-秧箱单元,100-秧箱底板,101-隔板,2-秧门架,21-秧门,22-秧门,23-秧门,24-秧门,25-秧门,26-秧门,A1-第一从动送秧轴,A2-第一主动送秧轴,A3-第一凸轮,B1-第二从动送秧轴,B2-第二主动送秧轴,B3-第二凸轮,III-驱动轴,R1-第一送秧带,R2-第二送秧带,3-抬把,4-抬杆,5-连接杆,Y-秧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作如下约定:以插秧机工作时前进作业的方向为“前”,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5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拐子苗插秧机秧箱,包括:秧箱底板100和间隔设置在秧箱底板100上的多个秧箱隔板101,相邻的秧箱隔板101将所述秧箱底板100分隔形成多个秧箱单元,相邻所述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100前后错位布置,所述多个秧箱单元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秧箱单元有六个依次是:秧箱单元11、秧箱单元12,秧箱单元13、秧箱单元14、秧箱单元15和秧箱单元16,在所述六个秧箱单元中,三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100位于前侧,其余三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100位于后侧。即秧箱单元11的秧箱底板、秧箱单元13的秧箱底板和秧箱单元15的秧箱底板位于前侧,秧箱单元12的秧箱底板、秧箱单元14的秧箱底板和秧箱单元16的秧箱底板位于后侧。

当然,秧箱单元不局限于数量,也可以为四个、八个乃至多个。当秧箱单元设置有八个时,在八个秧箱单元中,四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前侧,其余四个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位于后侧。

所述秧箱1设置于秧门架2的上方,如图2所示所述秧门架2开设有前后两排布秧门,所述秧门与所述秧箱单元一一对应。即前排秧门分别是:秧门21、秧门23和秧门25,后排秧门分别是:秧门22、秧门24和秧门26。秧门21与秧箱单元11对应,秧门22与秧箱单元12对应,秧门23与秧箱单元13对应,秧门24与秧箱单元14对应,秧门25与秧箱单元15对应,秧门26与秧箱单元16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插秧机纵向送秧过程如下:

如图4和图5所示,前排秧箱单元的底座转设有第一主动送秧轴A2和第一从动送秧轴A1,第一主动送秧轴A2和第一从动送秧轴A1上的相对设置的带轮上绕设有第一送秧带R1,第一主动送秧轴A2上设置有第一凸轮A3,第一凸轮A3通过单向轴承或棘轮棘爪结构(图中未示出)与第一主动送秧轴A2连接,第一凸轮A3上设置有抬杆4,第一凸轮A3和前排秧箱单元的底座间挂接有复位弹簧。

后排秧箱单元的底座转设有第二主动送秧轴B2和第二从动送秧轴B1,第二主动送秧轴B2和第二从动送秧轴B1上的相对设置的带轮上绕设有第二送秧带R2,第二主动送秧轴B2上设置有第二凸轮B3,第二凸轮B3通过单向轴承或棘轮棘爪结构(图中未示出)与第二主动送秧轴B2连接,第二凸轮B3和后排秧箱单元的底座间挂接有复位弹簧。

第二凸轮B3与第一凸轮A3间铰接有连接杆5。

驱动轴III转动时带动其上的抬把3转动,抬把3拨动抬杆4,第一凸轮A3带动第一主动送秧轴A2转动,同时第一凸轮A3通过连接杆5推动第二凸轮B3,第二凸轮B3带动第二主动送秧轴B2转动,进而第一送秧带R1和第二送秧带R2同时纵向送秧。

由于第一凸轮A3通过单向轴承或棘轮棘爪结构与第一主动送秧轴A2连接,在抬把3拨动抬杆4使第一凸轮A3转动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第一凸轮A3恢复初始位置,同理,由于第二凸轮B3通过单向轴承或棘轮棘爪结构与第二主动送秧轴B2连接,在连接杆5推动第二凸轮B3转动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第二凸轮B3恢复初始位置。

图6所示是拐子苗种植示意图,图中的圆圈表示秧苗Y,相邻两行的株距一前一后相互错位种植。

本实用新型的拐子苗插秧机秧箱,相邻秧箱单元的秧箱底板前后错位布置与相应的栽植臂配合使用,很好地满足拐子苗的农艺特点,可实现连续作业,续苗操作时安全性高,并且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为拐子苗栽植农艺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保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