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水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4745发布日期:2019-08-23 22:05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自吸水花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盆栽装置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自吸水花盆。



背景技术:

盆栽植物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而且还能够为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现有花盘多为塑料或陶土制品,其对栽植于其中的植株生长并不完全有利。例如,上述花盆中的土壤并不能够有效提供与合理分布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而水分在上述花盆的土壤中分布并不均匀且容易造成植株的干旱或水涝逆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吸水花盆,其能够实现对花盆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合理分布,避免植株在花盆内出现干旱或水涝的逆境,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中所述的自吸水花盆,包括外盆体、放置于外盆体中的内盆体,所述外盆体的内表面底部安装有绕外盆体中轴线分布的若干根导引管,在内盆体对应导引管的位置处加工有供导引管穿过的引导孔,导引管的顶端位于内盆体中;所述的外盆体的上边沿向内弯折形成内边沿,内盆体的上边沿向外弯折形成外边沿,外边沿搭接于内边沿上的支撑圈体上,且内边沿与其对应位置处的内盆体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导引管为中空管体且在位于内盆体内的位置上设若干的引出孔,引出孔引出棉线,每个引出孔中的棉线在导引管内部汇集后经底部的进水孔延伸至外盆体的内表面底部。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导引管6的顶部设置有若干的引出孔12。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内盆体的内表面底部安装有栅格状的隔板,隔板与内盆体内表面底部之间填充有砂石层。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外盆体的侧面分布有若干的主通气孔。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内盆体在靠近外边沿的位置处加工有四个辅通气孔。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内盆体通过外边沿搭接有栅格板。

进一步地讲,本申请中所述的栅格板上靠近外盆体中轴线的位置处加工有中央通孔,栅格板由两块形状相同的板体拼接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合理分布在内盆体中的导引管来实现对内盆体中土壤内水分的合理供给,且能够通过内盆体内结构的设置实现水分的重新分配,避免水分过多流失或者过多的残留在内盆体中,改善盆栽植株根系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导引管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导引管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栅格板;2、支撑圈体;3、外盆体;3a、内边沿;4、主通气孔;5、进水孔;6、导引管;7、内盆体;7a、外边沿;8、砂石层;9、隔板;10、辅通气孔;11、中央通孔;12、引出孔;13、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实施例1:一种自吸水花盆,包括外盆体3,在外盆体3的内部搭接有内盆体7,内盆体7的底面与外盆体3的底面之间留有容纳水体的间隙。所述的外盆体3的底面上分布有绕外盆体3中轴线的导引管6,导引管6的顶部穿过内盆体7对应位置的通孔并延伸至内盆体7的内部。所述导引管6的底端设置有通过在端面加工矩形凹槽所形成的支脚13,支脚13插入到外盆体3的底面凹槽座内并固定。所述的导引管6为中空管体且在位于内盆体7内的位置上设若干的引出孔12,如在导引管6的顶部设置有若干的引出孔12,引出孔12用于引出棉线并将棉线与土壤接触,不同引出孔12内的棉线在导引管6的内部汇聚并且汇聚后一同通过底部的支脚13之间的空隙与水体接触。

实施例2:一种自吸水花盆,其中外盆体3的上边沿处设置有向内弯折的内边沿3a,内盆体7的上边沿处设置有向外弯折的外边沿7a,外盆体7通过外边沿7a搭接于设置在内边沿3a上的支撑圈体2。所述的支撑圈体2为纵向截面为矩形的环形圈体。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任一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

实施例3:一种自吸水花盆,其中内盆体7在靠近外边沿7a的位置处设置有四个绕其中心轴线分布的辅通气孔10;外盆体3的内边沿3a的内圈表面与内盆体7对应位置的外表面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为5~10mm。所述的外盆体3的盆体侧面开有主通气孔4,主通气孔4高于外盆体3的底面。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任一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

实施例4:一种自吸水花盆,其中所述的内盆体7的内部底面上覆盖有砂石层8,且在砂石层8的上表面压装有隔板9,隔板9为栅格板。位于砂石层8位置处的导引管6穿过砂石层8和隔板9后伸出至内盆体7中,且导引管6上有1/3的引出孔位于内盆体7中,剩余2/3的引出孔位于砂石层8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任一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所叙述的条件下,本申请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外盆体3放置于水平位置处。放置完成后的外盆体3底面处于水平稳定的状态,然后将导引管6通过支脚13插入到外盆体3的底面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外盆体3的底面上加工有与支脚13形状相适应的凹槽,其能够保证支脚13插入后将整个导引管6垂直于底面上且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在本申请中,所述的导引管6的内部汇集有供引出孔12引出的棉线,这些棉线需要先从引出孔12的外部穿入导引管6并且从导引管6的底部穿出,在引出孔12外部和导引管6的支脚13位置处均留有余量。引导管6底部支脚13位置处汇集的棉线能够将外盆体3底部的水分通过棉线引导至引出孔12处,并且进一步沿着引出孔12引出的棉线进入到不同位置的土壤中。

插入完成后的导引管6处于与外盆体3底面垂直的状态,其能够通过内盆体7上对应设置的通孔来实现进入到内盆体7中。也就是说,内盆体7外表面上分布的通孔是对应导引管6的分布形式来加工的,当内盆体7搭接于外盆体3上后,导引管6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

当内盆体7通过导引管6搭接于外盆体3中后,内盆体7上的外边沿7a能够搭接于外盆体3上的内边沿3a上,内边沿3a上设有与之接触的支撑圈体2,支撑圈体2为橡胶材质。

搭接完成后的整体状态如图1所示,其中位于靠近外盆体3中心轴线的导引管6的高度要低于远离外盆体3中心轴线的导引管6的高度,但是无论导引管6的高度如何,其顶部的引出孔12都是需要位于内盆体7中的。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将构成砂石层8的砂石或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铺设于内盆体7的底面之上,且铺设的厚度应当少于内盆体7中盆体深度的五分之一。铺设完成后,所述的砂石层8上还要放置栅格状的隔板9,以稳定砂石层8的状态且不影响底部根系水体的排出。内盆体7中的水分过多时,可通过底部的砂石层8进入到外盆体3中,也就是说,内盆体7的底面需要加工有供水体流过的通孔。当外盆体3中的水分汇集较多时,可通过倾斜外盆体3的方式从设置的主通气孔4处将外盆体3中的水分排出。由于外盆体3的底部需要提供一定的水分供导引管6内的棉线进行毛细作用,因此外盆体3的底部并不开设有通孔。

此时,铺设完隔板9后,将土壤铺设于隔板9之上,并且依次按照植株的栽培方法进行植株的栽培。并且根据植株的品类或者分布方式来选择是否需要在顶部压入栅格板1来固定土壤。为了方便栅格板1的铺设,本申请中的栅格板1可采用两块对称设置的栅格板来拼装成整体使用,也可以采用多块栅格板来拼装成可以覆盖到上表面土壤的整体。

在本申请中,所述的外盆体3上加工有主通气孔4,主通气孔4能够用来对外盆体3底部汇集的水分和内盆体7内的植物根系提供一定的空气,促进外盆体3内水体部分的空气流动。同时,在本申请中,从上至下也可以构成空气流通的路径,例如空气可以从内盆体7上分布的辅通气孔10进入,并且经过内边沿3a与内盆体7之间的空隙进入到外盆体3中。在内盆体7中用于导引管6穿过的通孔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盆体内空气交换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