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轮养式养殖场混养鸡鸭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42103发布日期:2019-03-30 08:37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轮养式养殖场混养鸡鸭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禽类的养殖,特别指一种利用轮养式养殖场混养鸡鸭的方法。



背景技术:

鸡、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蛋类的供应体,消耗量较大,因此养殖规模和养殖方法也是各有不同。混养,因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圈,其能量沿着固定的方向合理流动,圈内的生物各取所需,变废为宝,能够将传统养殖中产生的废物二次利用,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在现代农业中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推崇。

但是,在现有养殖领域鸡、鸭的规模式混养还比较少见,因为鸡和鸭混养还存在很多弊病,一是混养容易造成疾病的相互传播。二是混养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三是鸭叫声大,而鸡喜欢生活在较安静的环境中。如鸡和鸭混养,会影响肉鸡快速育肥,蛋鸡产蛋率降低。四是鸭为水禽,喜水,在饲养场较为潮湿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鸡群发病,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利用轮养式养殖场混养鸡鸭的方法。

本发明轮养式养殖场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圈设的一个中心养殖区、至少一个中间养殖区和一个外圈养殖区;所述的各养殖区之间通过隔离壁间隔成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域;所述的各养殖区之间设置有至少二个禽舍,且所述禽舍对应各养殖区均开有舍门。

本发明混养方法如下:

1、首先将鸡苗放至其中一个禽舍,打开通往中心养殖区的舍门,使鸡在中心养殖区进行第一阶段养殖。

2、将中心养殖区的鸡群引入相邻的中间养殖区进行下一阶段养殖,然后将鸭苗放至另一禽舍,打开通往中心养殖区的舍门,使鸭在中心养殖区进行第一阶段养殖。

3、待鸡群轮入外圈养殖区养殖时,鸭群进入中间养殖区进行下一阶段养殖;待鸭群轮入外圈养殖区养殖时鸡群再次进入中心养殖区,依此各养殖区采用先养殖一段时间的鸡后再养殖一段时间鸭的方式轮养,直至鸡、鸭可出圈上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心养殖区设置有浅水池,其它养殖区设有零星小水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心养殖区、中间养殖区与外圈养殖区之间的隔离壁为可开放式壁,所述的外圈养殖区的外圈壁为固定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开放式壁采用上下升降式开放门,且壁体采用网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壁上开有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禽舍相对应的设置在各养殖区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心养殖区、中间养殖区和外圈养殖区为圆形养殖区或者椭圆形养殖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心养殖区、中间养殖区和外圈养殖区的轮换时间为1-15天。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专门设计的轮养式养殖场进行了鸡、鸭的混合养殖,多个独立的养殖区又可避免了现有混养方式带来的易传播疾病、相互惊挠等问题。同时结合换区轮养的方式,先养鸡再养鸭,由于鸡的采食习惯和采集量在养殖区会形成较多的食料残留,后养的鸭能很好的将这部分食料消化,使得食料的利用率高,减小了养殖成本。而且鸡的排泄物可对养殖区形成一定的肥效,滋生特别是水内滋生一些可供鸭采食的食物。本发明轮养式养殖场能非常方便的对鸡、鸭进行隔离和分离,便于应对紧急情况,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混养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轮养式养殖场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例轮养式养殖场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圈设的一个中心养殖区a、一个中间养殖区b和一个外圈养殖区c。各养殖区之间通过隔离壁2间隔成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域。各养殖区之间设置有二个禽舍1,且两禽舍1对应各养殖区均开有舍门3。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中心养殖区a中部设置有浅水池4,其它养殖区设有零星小水池(图未视)。该浅水池可以做为鸡的取水点,同时也是鸭的捞食池,配合各养殖区设的小水池,能满足鸡、鸭养殖中对水的需求。

具体的,所述的中心养殖区a、中间养殖区b与外圈养殖区c之间的隔离壁2为可开放式壁。所述的外圈养殖区c的外圈壁2为固定壁。中间的开放壁可以打开各养殖区以实现禽类养殖区的转移及合并养殖区扩大养殖活动范围,外圈壁为固定壁能对养殖场形成保护和独立。

更具体的,所述的开放式壁采用上下升降式开放门,且壁体采用网状结构。升降式开放门不占地,开关方便;网状结构壁既能隔离各养殖区,又利于通风通气。

更具体的,所述的固定壁上开有门5,养殖人员可能通过该门进入养殖场,进行相应的养殖工作。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两禽舍1相对应的设置在各养殖区之间。使不同禽类的禽舍相互远离,避免了栖息时相互惊扰,也可避免疾病的传染,及利于禽只的管理。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例中心养殖区a、中间养殖区b和外圈养殖区c为圆形养殖区。也可采用椭圆形养殖区。无棱角的养殖区能保证养殖的安全性,并能使养殖区域感觉更为宽敞,也便于养殖区的清理、消毒等。

鸡鸭的混养方法如下:

1、首先将鸡苗放至其中一个禽舍,打开通往中心养殖区的舍门,使鸡在中心养殖区进行第一阶段养殖。

2、14天后,打开隔离壁将中心养殖区的鸡群引入相邻的中间养殖区进行下一阶段养殖。然后将鸭苗放至另一禽舍,打开通往中心养殖区的舍门,使鸭在中心养殖区进行第一阶段养殖。

3、10天后,待鸡群轮入外圈养殖区养殖时,鸭群进入中间养殖区进行下一阶段养殖。期间为了便于鸭群水中取食可以打开中心养殖区与中间养殖区的隔离壁,使中间养殖区与中心养殖区合为一体,待换区时再隔离开。

4、7天后鸭群轮入外圈养殖区养殖,鸡群再次进入中心养殖区。

5、2天后鸭群轮入中心养殖区,鸡群轮入中间养殖区,依此各养殖区采用先养殖一段时间的鸡后再养殖一段时间鸭的方式轮养,直至鸡、鸭可出圈上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采用常规的鸡、鸭养殖管理以外,每次轮区时一定将养殖区消毒后再放入下一禽类。同时考虑到鸭喜水的特点,可延长鸭在邻水区如中心养殖区或中间养殖区的养殖时间,缩短鸭在外圈养殖区的养殖时间。也可根据观察养殖情况灵活确定轮换时间,轮换时间不宜过长,利于保持残食的能有效利用,也利于禽舍的消毒管理等。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轮养式养殖场混养鸡鸭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的轮养式养殖场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圈设的一个中心养殖区、至少一个中间养殖区和一个外圈养殖区;所述的各养殖区之间通过隔离壁间隔成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域;所述的各养殖区之间设置有至少二个禽舍,且所述禽舍对应各养殖区均开有舍门。本发明采用专门设计的轮养式养殖场进行了鸡、鸭的混合养殖,多个独立的养殖区又可避免了现有混养方式带来的易传播疾病、相互惊挠等问题;同时结合换区轮养的方式,先养鸡再养鸭,由于鸡的采食习惯和采集量在养殖区会形成较多的食料残留,后养的鸭能很好的将这部分食料消化,使得食料的利用率高,减小了养殖成本;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混养模式。

技术研发人员:张亦珂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邵阳市万春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1.03
技术公布日:2019.03.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